知母丸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: 知母丸

配方組成

知母(焙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犀角(鎊)半兩,鉛霜半兩,雞膍胵(炙)半兩,土瓜根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3分,黃連(去須)3分,金箔20片。

功效主治

消渴,消中久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煎人參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七引《嬰孺方》: 知母丸

配方組成

知母1兩,甘草(炙)1兩,常山1兩,麻黃(去節)2兩。

功效主治

少小瘧有痞,堅滿癖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1日3次。比至欲發,3服畢,非發日亦可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七引《嬰孺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八: 知母丸

配方組成

知母、貝母、草果、甘草、鱉甲(酥浸9炙)、常山(細切,用淡豆豉1合,米泔1升,同煎幹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瘧疾,脾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當發日入麝香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八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: 知母丸

配方組成

知母2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月未足,似欲產,腹中痛。妊娠頓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粥飲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二引《朱氏家傳》: 知母丸

配方組成

知母6分,鱉甲4分(炙),牡蠣3分,枳殼3分(炒,去瓤),大黃12分(紙裹,煨熟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腹痛不調,兼癖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飲下。大人以意下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二引《朱氏家傳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二: 知母丸

配方組成

知母、貝母、甜葶藶(炒黃色)、杏仁(去皮,研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遠年近日,一切咳嗽,不得眠臥者;及遠年上氣喘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餳糖籠內蒸7遍,與藥末相合為丸,如豌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後臨臥淡薑湯送下;蜜湯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二。

《外臺》卷十三引《廣濟方》: 知母丸

配方組成

知母3兩,常山3兩,甘草(炙)2兩,大黃2兩,麻黃(去節)2兩,黃芩2兩,杏仁2兩(去尖皮,熬),蜀漆(洗)1兩,牡蠣1兩(熬)。

功效主治

瘦病,及久陰黃等。少小、大人脅下有疾,心下癖癥,頭中苦痛,微眩面黃,小便赤色,往來寒熱,手足厥冷,不能飲食,夏秋轉甚,令人淋瀝;或苦手足煩躁,或瘧病之後,餘疹不除,朝瘥夕增,乍寒乍熱,心胸下有疹結,及連瘧後疾不止;或是溫疫,或欲作瘧,頭項苦強,或胸膈間痰熱癖飲;小兒痞疹,脅下癥堅;及傷寒後7-8日結熱,痰積不除,久則寒熱頭痛,逆害食飲,胃中煩躁,夜臥苦煩,朝愈夕甚,有如溫瘧,此是熱結不去,胸膈間痰熱留飲,面黃,小兒壯熱,諸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肉、及蔥、酒、面、海藻、菘菜、生菜等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空心下。服後心悶即吐,是此病出候,不唾更漸加2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三引《廣濟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五: 知母丸

配方組成

知母(焙)2兩半,烏梅肉(炒)2兩半,肉蓯蓉(切,焙)2兩,常山2兩,豉(炒)2兩,甘草(炙,銼)1兩半,人參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諸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