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夏丸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去滑,曬乾)2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溼腳氣,痰壅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生薑自然汁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前生薑湯送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五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6兩(去臍,漿水5升、生薑半斤薄切,甘草、桑白皮1兩,銼,銀石銚內慢火煮1復時,只取半夏,餘藥不用),郁李仁1兩(去皮尖,焙),青橘皮(湯浸去白,焙)1分,木香1分,檳榔(銼)1分。

功效主治

胸膈熱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豌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稍加至20丸,食後、臨臥淡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(用生薑同搗爛作餅子陰乾)2兩,山芋1兩,礬石(飛過)2兩。

功效主治

上膈痰滯,吞酸吐沫,涕唾稠粘,胸膈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-20丸,食後、臨臥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。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一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5分,細辛5分,乾薑2分,人參3分,附子1分。

功效主治

久患心常痛,不能飲食,頭中疼重,卒心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苦酒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酒送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一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一七引《神巧萬全方》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3分,訶黎勒皮1兩,紫菀1兩,附子1兩,枳殼1兩,杏仁1兩,黃耆1兩,陳橘皮(去瓤)1兩,肉桂半兩,人參3分,甘草(炙赤)3分,款冬花3分。

功效主治

脾嗽,痰滯嘔吐,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一七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神巧萬全方》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去滑)1兩,人參1兩,白茯苓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酸棗仁(微炒)1兩,甘菊花1兩,硃砂3分(研入),龍腦1分(研入)。

功效主治

肝實熱上攻,頭目昏眩,風痰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別研藥外,同杵羅為末,入研了藥,再研和勻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乳香湯嚼破;薄荷湯送下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○三引《簡要濟眾方》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2兩(湯浸去滑,焙乾),丁香半兩,乾薑1分(炮裂)。

功效主治

上焦冷氣,吞酸吐沫,嘔逆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煎木瓜鹽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○三引《簡要濟眾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二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2兩(湯洗7遍去滑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白礬1兩(燒令汁盡),草豆蔻1兩(去皮)。

功效主治

痰結實不消,見食慾嘔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生薑汁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以姜、棗湯送下,日3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1兩(湯浸7遍去滑),木香1兩,枳殼2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羚羊角屑1兩,桂心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噎,心膈短氣,煩悶不能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煎木瓜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
《醫級》卷八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大半夏1斤。

功效主治

痰飲停滯,胸膈嘔吐噁心,吞酸噯腐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泉水浸7日,逐日換水,攪動漸去其涎,曬乾,再以芒消、文蛤、大黃各5錢,甘草、明礬各1兩,姜4兩,煎湯2碗,再入半夏,緩火煮幹,曬燥為末,另研丁香5錢,茯苓末4兩和勻,水法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5分,開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級》卷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七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去滑,麩炒)1兩,牽牛子4兩(一半生,一半炒),青橘皮(湯浸去白,焙)半兩,木通(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大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0丸,夜臥時淡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1兩(湯洗7遍去滑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薯蕷1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黃丹1兩(炒令黃)。

功效主治

膈氣,痰結氣逆,不能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黃丹同研令勻,煮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前煎人參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浸去滑,生薑汁制,切,焙)1兩,紫菀(去苗土)1兩,桑根白皮(銼)1兩,款冬花3分,射干3分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3分,百部3分,五味子3分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赤茯苓(去黑皮)3分,貝母(炒,去心)3分,皂莢(酥炙黃,去皮子)3分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上氣咳嗽,喉中作聲,坐臥不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後煎燈心、生薑、棗湯送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三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浸去滑7遍)1兩,人參2兩,枳實(去瓤,麩炒)半兩,訶黎勒(煨,去核)3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短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生薑、紫蘇熟水送下,日3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三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去滑,搗羅為末,用生薑自然汁和作餅,焙乾)3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檳榔(銼碎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訶黎勒皮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人參半兩,桔梗(炒)半兩,五味子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壅塞,唾液不休,心胸痞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水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食後溫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三。

《直指》卷七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圓白半夏、老生薑各等分(搗如泥,焙乾)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煮薑汁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去滑,生薑汁制,焙乾)半兩,芎藭半兩,蜀椒(去目及閉口者,炒出汗)1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貝母(去心,微炒)半兩,桑根白皮(銼碎,炒)半兩,款冬花(去枝梗,焙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紫菀(去苗土,焙)1兩,乾薑(炮裂)半兩,鍾乳(研)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研細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上氣胸滿,晝夜不得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先將前十味搗羅為細末,與鍾乳、杏仁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5丸,粥飲送下,日3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六引《十便良方》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4兩(以醋1升煮,候醋幹為度),甘草1兩。

功效主治

頭風吐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薑汁煮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40丸、以米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六引《十便良方》。

《保命集》卷下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1兩(湯洗,切),雄黃(研)3錢。

功效主治

因傷風而痰作喘逆,兀兀欲吐,噁心欲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生薑汁浸,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生薑湯送下。小兒丸如黍米大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命集》卷下。

《雞峰》卷十六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藿香葉1兩,白薇1兩,白朮1兩,人參1兩,半夏1兩,乾薑1分,甘草1分,丁香1錢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阻病,心中憒悶,惡聞食臭,食則嘔逆,怠墮少力,頭眩嗜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水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沸湯煮3-5沸,用人參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六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六引丁時發方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1兩,南星(皂角煮)1兩,白礬1分,川烏頭(炮)1分。

功效主治

久嗽,痰吐,頭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生薑自然汁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六引丁時發方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六引丁時發方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大蘿蔔1個,半夏半兩,硃砂1錢,雄黃1錢。

功效主治

痰鳴涎響,咳嗽喘逆。

炮製方法

大蘿蔔一個開小竅成罐,入半夏在內,好醋煮透赤色,取出,細研蘿蔔、半夏如泥,入別研硃砂、雄黃各1錢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-7丸至10丸,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六引丁時發方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五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2兩(湯洗7遍,入豬苓4兩,銼,同炒令豬苓紫色,去豬苓,用半夏)。

功效主治

夢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面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空心溫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五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7枚(圓大者,湯洗7遍,切。生薑汁浸1宿,焙),定粉(研)1錢,白礬(燒令汁盡)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痰嗽。

使用方法
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每服3-5丸,食後濃煎白茅根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○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(生薑汁洗去滑,曬乾)1分。

功效主治

腹中卒痛,啼呼悶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酒面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1月及100日兒,每服3丸,用薄荷湯送下;半年至1歲兒,每服5丸,日3-5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○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天南星4兩,半夏4兩。

功效主治

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生薑半斤,研細拌作大丸子,以楮葉裹縛於草中,罨如罨面之狀,候幹入橘皮、香附子4兩,併為末,薑汁煮神曲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40丸,食後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去滑)2兩,桔梗2兩,桂(去粗皮)1兩半,木香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胸噎塞壅悶,食不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生薑汁煮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木瓜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。

《直指》卷二十六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圓白半夏(刮淨,捶扁,以生薑汁調和飛白麵作軟餅,包揜半夏,慢火炙令色黃,去面,取半夏為末)。

功效主治

吐血下血,崩中帶下,喘急痰嘔,中滿虛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米糊為丸,如綠豆大,曬乾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40丸,溫熱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二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去滑,生為末)5兩,白礬(生為末)2兩,丹砂(研)1兩,鉛丹(研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癇痰盛瘈瘲,口吐涎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粟米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。

方出《外臺》卷二十五引《肘後方》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一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(洗)、烏頭(炮)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寒下,下利色白,食不消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、羊肉、海藻、菘菜、餳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飲送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外臺》卷二十五引《肘後方》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一。

方出《外臺》卷八引《古今錄驗》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○四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1分(削去皮,熬),甘草(炙)4分,遠志(去心)4分,乾薑2分,桂心2分,細辛2分,椒(去目,炒出汗)2分,附子(炮)2分。

功效主治

胸痛達背,膈中煩滿,結氣憂愁,飲食不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、羊肉、餳、豬肉、冷水、生蔥、生菜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先飲酒,用粳米飲送下,日3次。稍增至1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外臺》卷八引《古今錄驗》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○四。

方出《千金》卷五,名見《醫部全錄》卷四二二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2斤(去皮,河水洗6-7度,完用),白礬1斤(末之),丁香4兩,甘草4兩,草豆蔻4兩,川升麻4兩,縮砂4兩(粗搗)。

功效主治

大人、小兒咳逆上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7味,以好酒1鬥與半夏拌,和勻同浸,春、冬3-7日,夏、秋7日,密封口,日足取出,用冷水急洗,風吹乾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粒,嚼破,用薑湯送下,或幹吃。候60日干,方得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千金》卷五,名見《醫部全錄》卷四二二。

《千金》卷五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不以多少(微火炮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暴腹滿欲死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和為丸,如粟米粒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1兩(湯浸7遍去滑,微炒),白礬2兩(燒令汁盡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。

功效主治

風痰脾胃冷氣,吐逆不止,食飲不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用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煎生薑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半兩,天南星半兩,幹蠍半兩,烏頭半兩(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急風吐涎,四肢拘急,腰背強硬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並生為末,以黑豆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以溫生薑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白礬2兩(燒令汁盡),硃砂3兩(細研,水飛過),黃丹3兩。

功效主治

積痰不散,上衝心臟,變為風癇,不問長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以粟米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人參湯送下,不拘食前後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2分(湯洗7遍去滑),訶黎勒皮1兩,款冬花3分,桂心半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紫菀1兩(去苗土),人參3分(去蘆頭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,研如膏)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痰滯,嘔吐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以生薑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四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焙)5兩,皂莢5挺(去皮子,捶碎,水1升煮,焙),生薑(切,焙)5兩。

功效主治

膈痰結實,胸中痞悶,咳嗽喘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生薑汁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炮皂莢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四。

《局方》(續添諸局經驗秘方)卷四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白礬(枯過)15兩,半夏(湯洗去滑,薑汁罨1宿)3斤。

功效主治

肺氣不調,咳嗽喘滿,痰涎壅塞,心下堅滿,短氣煩悶,及風壅痰實,頭目昏眩,咽膈不利,嘔吐噁心,神思昏憒,心忪而熱,涕唾稠粘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生薑自然汁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加至30丸,食後、臨臥時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(續添諸局經驗秘方)卷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曲(炒)2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乾薑(炮)半兩,丁香半兩,礬石(熬令汁枯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胃有寒,咳嗽嘔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生薑汁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溫米飲送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。

《濟生》卷二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瓜蔞子(去殼別研)1兩,半夏(湯泡7次,焙,取末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蘊熱,痰嗽,胸膈塞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和勻,生薑自然汁打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食後用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生》卷二。
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八引楊文蔚方,名見《御藥院方》卷五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栝樓(肥實大者,割開,子淨洗,捶破,括皮細切,焙乾)、半夏49個(湯洗10遍,捶破,焙乾)。

功效主治

痰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洗栝樓熟水並瓤同熬成膏,研細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八引楊文蔚方,名見《御藥院方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遍,焙)1兩,伏龍肝1兩,白礬(煅令汁枯)3分,鉛丹(研)3分。

功效主治

胃反,嘔逆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生薑汁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生薑、橘皮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。

《仙拈集》卷三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生半夏1個。

功效主治

乳癰初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蔥白半寸,搗和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綿裹塞鼻,左乳病,塞右鼻;右乳病,塞左鼻。1夜即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三。
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四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不拘多少(香油炒)。

功效主治

溼痰喘急,亦治心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粥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四。

《袖珍》卷一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4兩(1兩18者,泡7次,姜制),豬苓4兩(去皮為末,用一半,將半夏銀石器內,微火同炒,於地鋪紙出火毒,去苓不用),破故紙(酒浸幹,同芝麻炒爆,去芝麻不用)1兩,沉香1兩(與半夏,故紙為末)。

功效主治

心火狂燥,腎水虛羸。

炮製方法

上用無灰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次日將所存一半苓末,銀石器慢火炒幹,依前法與苓炒,出火毒,同苓末收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》卷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七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21粒,蓖麻子21粒,巴豆(去油)5兩,杏仁7枚,牛蒡子1錢,雞內金7個,皂角子7粒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齁(鼻段)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七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1兩6銖,赤石脂1兩6銖,蜀椒1兩,乾薑1兩,吳茱萸1兩,當歸1兩,桂心1兩,丹參1兩,白蘞1兩,防風1兩,雚蘆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因與夫臥起,月經不去或臥溼冷地,及以冷水洗浴,或瘡痍未愈,便合陰陽,及起早作勞,衣單蓆薄,寒從下起,至婦人懷中十二疾:經水不時、經來如清水、經水不通、不周時、生不乳、絕無子、陰陽減少、腹苦疼如刺、陰中寒、子門相引痛、經來凍如葵汁狀、腰急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空心酒送下。不知,稍加,以知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六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1兩,乾薑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久吐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白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以陳皮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六。

《得效》卷十一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5兩,白礬(枯過)1兩2錢半,人參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壅痰盛,咽膈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生薑自然汁糊為丸,如粟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。臨臥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十一。

《活幼心書》卷二: 半夏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(生用)2兩,赤茯苓(去皮)1兩,枳殼(同土製)1兩,風化樸消2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痰證,驚搐後風涎潮作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前三味銼,焙為末,入乳缽,同樸消杵勻,用生薑自然汁煮糯米粉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食後、臨睡以淡薑湯送下。兒小者,丸如粟米大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心書》卷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