芍藥1分,大黃1分,甘草(炙)1分,當歸1分,樸消1分。
小兒大小便下藥不通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1大錢,水1盞,瓦器中煎至半盞,去滓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引《惠眼觀證》。
芍藥1分,芎1分,(庶蟲)蟲(炙令焦)1分。
小兒夜啼腹痛。
上為散。
1月及百日兒,每服1字匕,用乳汁調服,半歲至1歲兒,每服半錢匕,連夜4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○。
白芍藥1兩,黃耆2兩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人參1兩(去蘆頭),熟乾地黃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桂心1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當歸1兩,前胡1兩(去蘆頭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訶黎勒皮1兩。
虛勞裡急,四肢疼痛,氣引胸脅不利。
上為粗散。
忌菘菜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納飴糖棗許大,更煎1-2沸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。
赤芍藥半兩,桂心半兩,芎半兩,黃芩半兩,薯蕷半兩。
小兒夜啼不止,胸滯氣脹,膈中氣逆,嘔吐腹痛。
上為細散。
1月及百日兒每服1字,粥飲調下,半歲及1歲兒每服半錢,連夜3-5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赤芍藥1兩,黃耆3分(銼),犀角屑半兩,檳榔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小兒心氣不足,舌本無力,令兒語遲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赤芍藥半兩,白芍藥半兩,川芎半兩,當歸半兩,甘草半兩,大黃半兩,木鱉子半兩。
熱壅生風,耳內痛與頭相連,膿血流出。
上銼散。
每服4錢,食後、臨臥水煎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五十四引《聖惠》。
生竹皮1升,芍藥2兩,芎1兩,當歸1兩,桂心1兩,甘草1兩,黃芩2兩。
髒氣虛,膈氣傷,吐血,衄血,溺血,或起驚悸。
以水1鬥,煮竹皮,減3升,下藥,煎取2升,分3次服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六,名見《雞峰》卷十。
茱萸(炒)半兩,黃連(炒)1兩,赤芍藥1兩。
痢疾。
水煎服。
《蘇沈良方》卷八。
白芍藥1兩,牡蠣(煅)半兩,熟乾地黃(焙)半兩,木賊(銼,炒)1兩,烏賊魚骨(去甲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。
妊娠胎動,下血不止,臍腹(??)痛,迷悶昏塞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匕,食前米飲或溫酒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。
赤芍藥、黃連、蛇床子。
小兒奶疥癬癩。
上為末。
忌幼風物。
加輕粉半錢,麻油調塗。洗破立效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七。
赤芍藥1兩,黃耆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續斷(銼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虎骨(酥炙)1兩,蜀椒(去目並閉口者,炒出汗)1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半兩。
倒僕,筋脈蹴損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五。
赤芍藥1分,人參(去蘆頭)1分,白朮1分,黃芩1分,川大黃(銼,微炒)1分,當歸1分。
小兒心痛。但覺兒將手數數摩心腹即啼,是心痛不可忍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芍藥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芎1兩,乾薑(炮)半兩。
室女月水來,腹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芍藥2兩,白朮1兩半,黃芩(去黑心)1兩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1兩,木香3分,丁香半兩。
妊娠心腹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匕,空心炒生薑湯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五。
赤芍藥1分,麻黃2分,甘草3銖(炮),葛根1分,麥門冬(去心)1分,石膏2分,黃芩1分,柴胡(去頭)1分。
妊娠5月或7-8月內,急患時氣,煩熱口乾,心躁頭痛,四肢煩疼,不得安臥。
上銼,熬,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盞,加生薑2片,煎取6分,去滓溫服,每日5次,不拘時候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二四引《王嶽產書》。
赤芍藥2兩,黃耆(銼)2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續斷(銼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虎骨(酥炙)1兩,蜀椒(去目並閉口者,炒出汗)1兩,大黃(生)1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半兩。
腕折疼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五。
赤芍藥1兩半,官桂(去皮)3兩,甘草半兩(炮)。
非時下血及血痢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水1盞,加生薑半斤,餳少許,同煎至7分,溫服。
《博濟》卷三。
芍藥3分,大黃3分,白蘞3分,葬草2分。
久癰疽漏。
上為末,和調之。
每服半錢,酒送下,日2次。不知,可稍增至方寸匕。
《醫心方》卷十五引《令李方》。
芍藥半兩(搗末),亂髮1分(燒灰)。
產後血暈,絕不識人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匕,以熱酒調,溫服之,須臾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○。
芍藥1錢,枳殼(去白,炒)1錢,甘草1錢,地榆(洗)1錢,黃柏半兩(去粗皮),川烏頭1個(炮)。
小兒積痢。
上焙乾為末。每服半錢,用白梅湯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八引《吉氏家傳》。
芍藥3分,防風3分,麻黃3分,黃苓半兩,防巳半兩,桂心半兩,白朮半兩,人參半兩,芎半兩,獨活半兩,升麻半兩,牛膝半兩,石膏半兩,橘皮半兩,五加皮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,杏仁20個(去皮尖),幹葛1兩。
卒暴風,口面僻邪,半身不遂,語不轉,有氣者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水1大盞,加竹瀝2合,生薑半分,同煎至8分,濾去滓服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芍藥2兩,桂枝5錢。
《保命集》卷中。
赤芍藥2兩,漚麻頭1握(揀擇淨,鐵碎),芎2兩,當歸(切,炒)2兩,茯神(去木)2兩,甘草(微炙)2兩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2兩,亂髮灰1分。
難產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臨臥時溫酒調下,頻服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九。
赤芍藥、牛膝(焙,酒制)半兩,桂(去粗皮)3分,當歸(焙)3分,木香半兩,牡丹皮半兩,延胡索半兩,人參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芎半兩,桃仁(麩炒)1兩。
室女月水不通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早、晚溫酒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赤芍藥1兩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桂心1兩,草豆蔻3分(去皮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川椒1兩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。
產後血氣不和,心腹(??)痛,痰逆,不思飲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2枚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。
白芍藥1兩,生乾地黃1兩,牡蠣粉1兩,桂心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石膏1兩。
產後體虛頭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香附子4兩(黃子醋2碗,鹽1兩,煮幹為度),肉桂、延胡索(炒)、白芍藥。
婦人脅痛,凡藥不進;婦人血滯,腰脅痛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沸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(宛委別藏本)。
白薇、芍藥各等分。
妊娠小便多,產後遺尿,血淋,熱淋。
上為散。
每服方寸匕,酒送下,日3次。
方出《外臺》卷三十四引《小品方》,名見《醫心方》卷十二引《令李方》。
芍藥1兩,通草1兩,桂心1兩,昆布1兩,白蘞1兩,附子(炮)1兩,黃耆1兩,人參1兩,海藻1兩,木佔斯1兩。
乳癰腫,及頤下氣結瘰癧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食後以清酒送下,日3次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四引《深師方》。
芍藥4分,牡蠣(熬)8分,乾地黃8分,白朮8分,乾薑8分,烏賊魚骨8分,附子(炮)8分,桂心8分,黃耆8分,龍骨8分(研)。
婦人崩中,洩血不斷,淋瀝連年不絕,黃瘕傷損。
上為散。
每服方寸匕,酒送下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四引《刪繁方》。
赤芍藥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續斷1兩,白芷1兩,生乾地黃1兩,黃芩1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牛膝1兩(去苗),蒲黃1兩。
撲損筋骨,惡血不散,迷悶疼痛,小便下血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