塌氣散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○引《傅氏活嬰方》: 塌氣散

配方組成

檳榔5個(銼片,用巴豆去殼同炒令黃色,去巴豆不用),橘紅1錢,麥芽3錢(炒),甘草2錢,縮砂仁半錢,枳殼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浮腹脹,經取未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蘿蔔子煎湯調下。洩去疳氣即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○引《傅氏活嬰方》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一引《吉氏家傳》: 塌氣散

配方組成

甘草(炒)1錢,茴香(炒)1錢,白牽牛(炒)1錢,木香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虛腹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紫蘇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一引《吉氏家傳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六: 塌氣散

配方組成

赤小豆5錢,陳皮(去白)5錢,蘿蔔子5錢,白朮(炒)5錢,茴香(炒)5錢,木香2錢(炮),甘草1錢(炙),青皮5錢(加以巴豆2錢,去殼炒,去巴豆不用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腫滿因積而作,既積而腫再作,小便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飯湯調下,或生薑、大棗湯調下;治疳水,燈心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六。

《永類鈐方》卷二十一: 塌氣散

配方組成

木香1分,淨青皮半兩(巴豆30粒同炒豆黃色,去巴)。

功效主治

腹脹氣粗,並疳食攻,面目浮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3歲半錢,空心米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永類鈐方》卷二十一。

《永類鈐方》卷二十一引《湯氏方》: 塌氣散

配方組成

赤小豆半兩,陳皮半兩,蘿蔔子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木香(炮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積水驚水,飲水多,停積於脾,肢腫而熱。小兒一切浮腫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永類鈐方》卷二十一引《湯氏方》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九: 塌氣散

配方組成

陳米1合(炒黃),青橘皮(去白)半兩(巴豆去殼21粒同炒黃色,去巴豆不用),甘草1兩(微炙),黑牽牛1分(半生,半炒),肉豆蔻2枚(面裹,煨香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飲食不調,腹脹緊急,上氣喘粗,體腫面浮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5歲以上1錢,溫米飲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九。

《博濟》卷二: 塌氣散

配方組成

舶上茴香(炒)1兩,枳殼(去白,麩炒)1兩,茯苓1兩,人參1兩,陳皮(去白)2兩,青皮(去白)2兩,甘草半兩(炙),蒼朮半兩,丁香1分,乾薑半兩(炮),高良1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氣攻衝,心胸滿悶,元氣冷疼,及一切氣不調順。中脘痞滯,心腹堅脹,脅下緊硬,喘滿短氣,噫息不通,嘔吐痰水,大便不調。

炮製方法

上同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水1盞,入生薑、大棗同煎至7分,熱服,入鹽如茶點服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博濟》卷二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二引茅先生方: 塌氣散

配方組成

中庸(樟柳根)半兩,赤小豆半兩,橘皮紅半兩,蘿蔔子半兩,檳榔半兩,甘草半兩,木香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腫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小盞,生薑、大棗同煎至6分,通口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二引茅先生方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