厚朴4兩(去皮),姜2兩(同搗爛,焙乾),大黃2兩,枳實半兩(麩炒去瓤),芒消1兩半。
剛痙,大便不通10數日。
上除芒消外,併為粗末。
每服10錢,水2盞,煎1盞半,去滓,入芒消半錢匕,攪勻,再煎2-3沸,微熱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六。
枳實5枚,大黃4兩,芒消半升,甘草2兩。
少陰病得之2-3日,口燥咽乾者。少陰病得之6-7日,腹滿不大便者。下血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5升,煮取3升,適寒溫分3服,如人行5裡1服。取下利為度,若不得利盡服之。
《千金》卷九。
大黃、樸消、豆豉、枳實、厚朴各等分。
上用水2鍾,煎至8分,空心溫服。
《攝生眾妙方》卷四。
前胡1兩,枳實1兩,桂心1兩,大黃1兩,寒水石1兩,知母1兩,甘草1兩,消石2兩,石膏2兩,栝樓根2兩。
氣結胸中,熱在胃管,飲食嘔逆,渴者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3升,分3次服。
《千金》卷十六。
茯神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人參1兩(去蘆頭),青竹茹半兩。
中毒吐卻惡毒物後,覺胸心安穩。宜服此。
上為散。
三二日內宜食粥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大棗3枚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1日3次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九。
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枳實半兩(麩炒微黃),川樸消1兩,厚朴半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。
時氣5日,腸胃中有結燥,胸中壅悶,或時譫語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用水1中盞,煎取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以利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大黃1錢,厚朴1錢,枳實1錢,甘草5分,芒消1錢。
痘瘡發熱腹痛,大渴煩躁,大便閉,狂妄者;痘瘡焦黑,煩渴頓悶,喘促而厥逆,大便不通者。胃腑實效,口噤胸滿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大便閉結不通。
加生薑3片,水煎,食前服。
《痘科類編釋意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