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參、白茯苓、五味子、石決明、細辛、山藥、藁本、車前子、羌活、楮實子、夏枯草、石斛。
肝臟勞熱,沉翳內障,眼前常見黑花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40丸,茶清送下。
《眼科全書》卷三。
山芋2兩,茺蔚子2兩,防風(去叉)1兩半,石決明(別研)1兩,車前子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人參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柏子仁(研)1兩。
驚振內障眼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針後每服20丸,食前茶清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二。
車前子1兩半,人參1兩半,茯苓1兩半,石決明1兩半,五味子1兩半,細辛1兩半,幹山藥2兩。
瞳仁幹缺外障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每日空心米湯調下。
《眼科龍木論》卷六。
蔓荊子(去白皮)1兩,地膚子1兩,人參1兩,茺蔚子1兩,決明子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遠志(去心)1兩,防風(去蘆叉)1兩,青葙子半兩,地骨皮(去土)半兩,柴胡(去蘆)半兩,山藥半兩,車前子半兩,柏子仁(炒)半兩,玄參半兩,甘菊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細辛(去苗)1分。
肝經不足,內受風熱,上攻眼目,昏暗癢痛,隱澀難開,堆眵多淚,怕光羞明,時發腫赤,或生障翳。
上為末,蜜水煮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後米飲送下,1日2次。
《局方》卷七。
蒼朮8兩(米泔水浸),谷精草3兩,黃芩3兩,木賊3兩(去節),石決明1兩(煅),皂角末1兩。
春來木旺之時,肝熱生風,眼熱赤腫,淚如雨,羞明怕日,不便開張。
上為末,羊肝1具,不落水,以竹刀颳去膜,研爛如泥,入藥末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
服瀉肝湯,赤腫消後,每服30丸,茶清送下。
《異授眼科》。
全蠍1枚,麝香少許,酸棗仁1錢,腦子1分,辰砂1錢。
小兒失心,驚氣風證。
上為細末,豬心血為丸,如菜子大。
每服7丸,燈心湯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四。
羌活2兩,石決明2兩,藁本1兩半,幹山藥1兩,細辛1兩,五味子1兩,茯苓1兩,車前子1兩,人參1兩。
暴赤眼後,瞳人幹缺,生翳外障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空心以茶送下。
《眼科龍木論》卷五。
皂角6挺(去皮弦,2挺塗酥炙黃;2挺用陳皮末2兩,水調塗,炙黃;2挺用青皮禾2兩,水調塗,炙黃)。
瘰癧結核腫硬。
上為細末,用精羊肉汁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漸加至60丸,食後、臥時用溫水送下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八。
當歸、天竺黃(研)、生地黃、川芎、竹葉、龍膽草(去蘆)、防風、川大黃(煨)、川羌活各等分。
肝經風熱所致小兒急驚風,目直上視,抽搐,昏亂不省人事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雞頭大。
小兒每服2丸,大人每服3-5丸,用冰糖水化下,不拘時候。次服天麻散。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九。
瀉青丸(去梔子、大黃)。
肝虛。
《癍論萃英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