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朮湯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(炒)3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3分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,炒)3分,人參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芍藥半兩,枇杷葉(去毛,炙)半兩,白茅根半兩,蘆根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氣弱,留飲停積,飲食不化,嘔吐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八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半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1分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,脾胃氣攻,腹脹滿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加大棗3個(擘,去核)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,空腹溫服,早晨、午時、日晡各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2兩,人參2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兩半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腹脹不能食,背上冷汗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1日2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二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3分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3分,甘草(炙)1分,白豆蔻(去皮)半兩,高良薑各半兩,茯神(去木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愈後,胃虛不思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大棗2個(擘破),同煎至7分,去滓、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半,木香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芍藥1兩半,桑根白皮(銼)2兩,木通(銼)2兩,牽牛子1兩半(搗,取粉1兩,旋入)。

功效主治

腸胃冷氣,臌脹不能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牽牛粉外,銼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入牽牛粉半錢,空腹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九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(銼)1兩,木瓜(去瓤,切,焙)1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惡,霍亂吐利,手足麻痺或轉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個(擘),同煎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桔梗(去蘆頭,銼,炒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1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,銼)1分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2兩。

功效主治

腹脹腸鳴切痛,發作有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個(去核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2錢,人參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炒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吳茱萸(水浸1宿,微炒)3分,乾薑(炮)3分。

功效主治

脾心痛如刺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四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2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2兩,人參2兩,白茯苓(去黑皮)2兩,乾薑(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臟虛冷洩痢,四肢壯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入荊芥1穗,煎至7分,去滓,空心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(銼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莎草根(炒去毛)1兩,草豆蔻5枚(大者,去皮,炒),乾薑(炮)半兩,陳曲(炒)半兩,麥糵(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胃氣受冷,氣逆奔衝,嘔噦不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2個(擘破),同煎至7分,去滓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2兩,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3遍)2兩,當歸(切,焙)2兩,人參2兩,乾薑(炮裂)2兩,甘草(微炙)2兩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下利不止而渴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如人行5-6裡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三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半兩,丁香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陳橘皮(去白,焙)半兩,木香半兩,大腹(銼)3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3分,訶黎勒(炮,去核)3分,草豆蔻(去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嘔吐厥逆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5片,同煎至7分,去滓,空心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三。
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三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(土炒)4錢,炙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便清長而瀉者。

使用方法

加煨姜3片,大棗2個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八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3兩,甘草(炙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人參1兩,桂(去粗皮)2兩,當歸(切,焙)2兩,陳橘皮(去白,焙)2兩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吐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。煮小麥汁1盞半,加竹葉1握,生薑半分(拍碎)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六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麻黃(去節,先煎,掠去沫,焙)3兩,石膏1兩,葛根(銼)1兩,何首烏1兩,甘草(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傷寒,壯熱憎寒,頭疼體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蔥白1寸,煎取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3兩,防己3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桂(去粗皮)3兩,人參3兩,甘草(炙,銼)2兩半,當歸(焙)1兩,芍藥1兩。

功效主治

歷節風,四肢疼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一切發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煎至1盞,入醋少許,更煎3-4沸,去滓溫服。當覺體中熱痺;未覺,加藥末並醋,如前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。

《傷寒微旨論》卷下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半兩,半夏半兩,當歸半兩,厚朴半兩,生薑屑半兩,舶上丁香皮3分。

功效主治

胸膈痛,身體拘急疼痛,手足逆冷,脈沉細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入生薑1塊如棗大(擘破),同煎至7分,去滓熱服。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,宜服本方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寒微旨論》卷下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十二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三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人參3分(去蘆頭),桂心半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四逆,內有久寒,汗出脈微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十二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三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二引《嬰孺方》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5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癇,瘛瘲,身汗而頭獨無。

使用方法

白米泔2升,煮3沸,適寒溫洗頭及身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二引《嬰孺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人參1兩,蓽澄茄1兩,訶黎勒(爆,去核)2兩,丁香3分,草豆蔻(去皮)3分,黃耆3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3分,白茯苓3分,麥糵(微炒)3分,沉香3分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3分,木香3分,枳實(去瓤,麩炒)半兩,甘草(炙)。

功效主治

脾痺,心腹脹滿,不欲飲食,食則氣滯體重,四肢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5片,大棗2個(擘破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一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4兩,五味子4兩,甘草4兩,石膏4兩,乾薑3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3日,頭疼壯熱,骨節痠痛,有汗或無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鹽1捻,煎至8分,去滓,連並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二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2兩,石膏2兩,乾薑(炮)半兩,五味子(炒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人參1兩,芎藭1兩,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傷寒,初受病1日至3日,頭痛肢體疼,煩躁,惡風,身熱憎寒;妊娠傷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2個,同煎至7分,去滓稍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二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(銼,炒)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透)1兩,黃耆(細銼)1兩,人參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桔梗(銼,炒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出汗吐下後,四肢羸劣,嘔逆減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二。

方出《千金》卷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五十四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羊腎1具(治如食法),白朮5兩,生薑6兩,玄參4兩,澤瀉2兩,芍藥3兩,茯苓3兩,淡竹葉(切)2升,生地黃(切)1升。

功效主治

腎熱,面黑目白,腎氣內傷,耳鳴吼鬧,短氣,四肢疼痛,腰背相引,小便黃赤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2升,煮羊腎、竹葉,取1鬥,去滓澄之;下藥煮取3升,分3服。不已,3日更服1劑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千金》卷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五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六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炒)1兩,幹木瓜2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,霍亂吐利,腳轉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六。

《銀海精微》卷下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、川芎、蔓荊子、沒藥、白蒺藜(去刺)、黃芩、防風、五味子、菊花、甘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眼痛而憎寒,此乃氣衰血盛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銀海精微》卷下。

《張皆春眼科證治》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9g,茯苓9g,橘絡3g,甘草3g,荊芥1.5g。

功效主治

粟瘡。脾虛有溼,外受風邪,症狀輕微,顆粒稀少,形體瘦弱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張皆春眼科證治》。

《保命集》卷中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葛根1兩,升麻半兩,黃芩半兩,芍藥2兩,甘草2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破傷風,大汗不止,筋攣搐搦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1兩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命集》卷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六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2兩,半夏1兩(生薑汁浸1宿,焙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咳嗽,痰盛嘔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同煎至半盞,去滓,食後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六。

《保命集》卷下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、白茯苓、半夏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痰潮上如湧泉,久不可治者,形肥脈緩,體重嗜臥,痰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兩,病大者1兩,水2盞,加生薑7片,煎至1盞,取清,調神曲末2錢,頓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命集》卷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三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人參3分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3分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3分,甘草(炙,銼)3分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3分,枳實(去瓤,麩炒)半兩,木香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熟乾地黃(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氣短力乏,言語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個(擘破)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三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枇杷葉(炙,去毛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麥糵(炒)1兩,乾薑(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嘔逆,飲食不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(銼,炒)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)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兩半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霍亂吐利,不思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一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(切,炒)1兩半,當歸(銼,炒)1兩半,桑根白皮(銼)1兩半,大黃(銼,炒令香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桂(去粗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血氣壅滯,攻心腹疼痛,或拘急脹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九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3分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人參1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胃風,洩痢不止,腹脹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水半盞,加生薑2片,煎至3分,去滓帶熱服,至夜3-4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九。

《宣明論》卷十一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3兩,寒水石1兩,當歸1兩,黃芩1兩,芍藥1兩,人參1兩,石膏1兩,幹葛1兩,防風1兩,縮砂1兩,藿香1兩,甘草1兩,茯苓1兩,木香2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血液虛衰痿弱,難以運動,氣滯痺麻,營衛不能宣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同煎至6分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宣明論》卷十一。
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二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(淨)8錢,生薏米7錢。

功效主治

腰溼痛,如擊重物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四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半兩,人參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葛根(銼)半兩,藿香(去梗)半兩,桔梗(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傷寒,頭痛肌熱,喘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水半盞,煎至3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四。

《玉機微義》卷六引《易簡》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兩,白茯苓1兩,白朮1兩,木香1兩,甘草1兩,黃耆1兩,幹葛2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洩瀉,胃熱煩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煎服。不同陰陽,並宜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機微義》卷六引《易簡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五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牡蠣(熬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腹脹,虛熱不能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1-2歲兒每服1錢匕,水7分,煎至4分,去滓,分溫2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五。

《玉機微義》卷三十九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、麻黃、赤芍、豆豉、蔥白、桂心、黃耆、白朮。

功效主治

柔痙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機微義》卷三十九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○二引《御醫撮要》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木香半兩,青橘皮半兩,神曲1兩,麥糵1兩,人參1兩,赤茯苓1兩,甘草半兩,檳榔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不和,胸膈痞悶,逆惡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入鹽少許,沸湯點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○二引《御醫撮要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人參3錢,桔梗(銼,炒)3錢,訶黎勒(煨,取皮)3錢,桂(去粗皮)3錢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半夏(湯洗7遍,生薑汁制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五味子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,嘔吐涎沫,心胸不快,飲食不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切),煎取8分,去滓溫服,1日2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。

《雞峰》卷十九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4分,甘草4分,桑白皮3分,茯苓2分。

功效主治

水氣口渴;脾虛氣上,食少發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切不可飲冷。

使用方法

每覺渴時點1錢服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九。

《醫徹》卷二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錢(土炒),人參1錢,茯苓1錢,牛膝1錢,黃柏1錢,蒼朮7分(泔制),當歸1錢,白芍藥1錢(酒炒),木瓜1錢,柴胡5分,廣皮1錢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,氣血虧損,足脛疼痛。

使用方法

加大棗2枚,生薑1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徹》卷二。

《續名家方選》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8分,紫蘇8分,芍藥8分,金銀花8分,葛根3分,荊芥2分,乾薑2分,知母2分,獨活2分,甘草2分,生薑1片。

功效主治

痛風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續名家方選》。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五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錢半,陳皮1錢,白茯苓1錢,五味子1錢,半夏1錢,杏仁1錢,甘草5分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氣喘,嘔吐痰涎。

使用方法

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煎6分,分2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五。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桔梗、枳殼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溼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5錢,水煎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六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當歸1兩,厚朴(炙)2兩,半夏(洗)2兩,甘草(炙)2兩,人參2兩,川芎2兩,生薑2兩,枳實3個(炙),食茱萸2兩。

功效主治

少小腹中有熱,有寒在胸上,逆吐,腹雷鳴而滿,驚啼,甚即發癇,掣縮,休作有時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7升,煮取2升,溫服3合,日3夜2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五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3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木香半兩,甘草(炙)1兩半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2兩,丁香2兩,乾薑(炮)2兩,半夏1兩(生薑汁浸1宿,切,焙乾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腹滿,少食多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2盞,加生薑5片,同煎至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五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(銼,炒)2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半兩,芎藭半兩,芍藥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人參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訶黎勒(炮,去核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胎萎燥,漸覺羸劣,面色黃黑,腹髒虛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1分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炒),桂(去粗皮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枳實(麩炒)3分,半夏(湯洗,去滑7遍)3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3分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,胸中氣滿,痰飲癖結,或時嘔逆,不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三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半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半,人參1兩,桔梗(去蘆頭,炒)1兩,桂(去粗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痃氣,兩肋脹滿,不能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棗大(拍破)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三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木香1兩,益智仁(去皮)1兩,京三稜(微煨熟,銼)3兩,檳榔(銼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痃癖氣,每發疼痛,不能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四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龍骨1兩,熟艾(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冷入中,飧洩不止,日夜數行,口乾腹痛,脈虛而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匕,水1盞,加生薑2片,同煎至7分,去滓,空心,日晚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3分,甘草(炙,銼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紫色)1兩,黃柏(去粗皮,炙)半兩,龍骨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白滯痢及水痢,日夜10-20行,心下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同煎至8分,去滓,空心溫服,日晚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2兩,木瓜1枚(分為4片,每服用1片,銼碎,臨煎時入),甘草(炙,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,嘔逆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3味,先將白朮、甘草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入前銼者木瓜,加生薑1棗大(拍破),同煎至1盞,去滓,空心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半兩,木香半兩,人參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草豆蔻(去皮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陳曲末半兩,訶黎勒3枚(煨,取皮用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痰飲,心胸煩滿,氣逆嘔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鹽少許,生薑5片,煎至7分,去滓,空心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五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3分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3分,草豆蔻(去皮)3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3分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木香半兩,人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心腹脹滿,飲食不消,時作水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同煎至8分,去滓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五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分,人參1分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脾胃氣虛,乳不消,腹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1-2歲兒每服1錢匕,水半盞,煎至3分,去滓溫服,至晚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八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(銼,麩炒)4兩,桂(去粗皮)2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2兩半,甘草(炙,銼)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2兩,芍藥1兩,芎藭1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腹痛(疒丂)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個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八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三八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蘆根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兩,枇杷葉(去毛,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邪熱雖退,胃中不和,乾嘔不飲,甚則吐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5片,煎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三八。

《普濟方》卷十五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2兩,木通(細銼,炒)2兩,梔子仁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榆白皮(炙,銼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筋虛,胞轉急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分溫服,空心1服,食後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十五。

方出《醫學綱目》卷三十七引丹溪,名見《醫部全錄》卷四九五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錢半,黃耆(炙)5分,當歸5分,陳皮5分,甘草(炙)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痘瘡,瘍塌不掩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醫學綱目》卷三十七引丹溪,名見《醫部全錄》卷四九五。

《此事難知》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2兩(如汗之,改蒼朮),防風2兩(去蘆)。

功效主治

傷風寒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此事難知》。

《陰證略例》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2兩,防風2兩,甘草1兩(炙)。

功效主治

內傷冷物,外感風邪有汗,風溼惡風,脈緩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,日1-2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陰證略例》。

《本事》卷二引龐老方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、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、桂心(不見火)、桔梗(炒)、乾薑(炮)、人參(去蘆)、當歸(洗,去蘆,薄切,焙乾)、茯苓(去皮)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大棗2個,同煎至8分,去滓,不拘時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事》卷二引龐老方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1分,乾薑(炮)1分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甘草(炙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赤白痢,日夜30-50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水半盞,煎至3分,去滓,空心、食前分溫2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。

《奇效良方》卷一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2錢,厚朴(姜制)2錢,防風(去蘆)2錢,附子(炮,去皮臍)1錢,橘紅1錢,白鮮皮1錢,五加皮1錢。

功效主治

脾經受病,多汗惡風,身體怠情,四肢不動,不能飲食,口角兩邊黃;脾臟中風,腹滿身黃,嘔吐酸水。

使用方法

水2鍾,加生薑5片,煎至1鍾,不拘時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奇效良方》卷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一: 白朮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3兩,柴胡(去苗)3兩,生薑(去皮,薄切,焙乾)3兩,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香熟)3兩,桂(去粗皮)3兩,甘草(炙,銼)1兩,檳榔(銼)10枚。

功效主治

痞氣,脅肋滿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微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一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