羌活散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蘆頭)1兩,人參1兩,蔓荊實(去皮)1兩,菊花1兩,石膏1兩,白朮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地骨皮1兩,芎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荊芥穗1兩,桔梗(炒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(1方有甘草3分)。

功效主治

頭面風,惡風多汗,頭痛身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2片,薄荷5葉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。

《雞峰》卷十二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分,甘菊花1分,蔓荊子1分,芎1分。

功效主治

肝臟壅實,目赤昏澀,熱淚不止,筋脈拘急,背膊勞倦,及頭昏項頸緊急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中盞,加酸棗仁、鼠粘子各50粒(研碎),同煎至7分,去滓,不拘時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羚羊角屑3分,桂心半兩,赤箭3分,細辛3分,防風3分(去蘆頭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赤芍藥半兩,茯神1兩,麻黃3分(去根節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黃芩3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中風,四肢緩弱,身體疼痛,言語謇澀,心神昏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、酒各半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蘆頭)半兩,獨活(去蘆頭)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蔓荊實(去白皮)半兩,人參半兩,蒺藜子(炒,去角)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芍藥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芎半兩,木天蓼半兩,阿膠(炙令燥)半兩,威靈仙(去苗土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榮虛衛實,肌肉不仁,遍身(疒帬)麻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眼2錢匕,空心豆淋酒調下,溫酒亦得;或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15-20丸,豆淋薄荷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3分,芎3分,防風(去蘆頭)3分,天麻3分,當歸(銼,微炒)3分,甘草(炙微赤,銼)3分,白附子1分(炮裂),麻黃半兩(去根節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中風,四肢拘攣,發歇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半,以薄荷酒調下,每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天麻1兩,芎3分,酸棗仁3分(微炒),蔓荊子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,白附子半兩(炮裂),桂心半兩,薏苡仁半兩,柏子仁半兩,牛膝半兩(去苗),烏蛇肉半兩(酒拌,炒令黃),當歸半兩(銼碎,微炒),蟬殼半兩(微炒),麝香半兩(研入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中風,筋脈拘急,肢節痠疼,言語謇澀,頭目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研入麝香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豆淋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
《局方》卷一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前胡(去蘆)1兩,羌活(去蘆)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川芎1兩,黃芩1兩,甘草(爁)1兩,蔓荊子(去白皮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細辛(去苗)1兩,石膏(別研)1兩,菊花(去梗)1兩,防風(去蘆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氣不調,頭目昏眩,痰涎雍滯,遍身拘急,及風邪寒壅,頭痛項強,鼻塞聲重,肢節煩疼,天陰風雨,預覺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入石膏研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大盞,加生薑3-4片,薄荷2-3葉,同煎至7分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一。
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、甲片、大黃、全蠍、皂刺、乳香、一葉金、白芷梢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麻疹後餘毒壅熾,肢節疼痛,發癰。

使用方法

酒沖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。

《麻疹備要方論》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前胡、枳殼、桔梗、薄荷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心火灼於肺金,又兼外感風溼,致發癮疹,隱隱於面板之間。

使用方法

引用生薑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麻疹備要方論》。

《專治麻疹初編》卷三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、防風、白芷、荊芥穗、川芎、地骨皮、甘草、連翹、柴胡、牛蒡、大腹皮。

功效主治

痘後熱毒未盡,發疔發癰,肢節疼痛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專治麻疹初編》卷三。

《本事》卷四引張昌時方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洗去土)、蘿蔔子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水氣;一切腹脹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同炒香熟,去蘿蔔子不用,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溫酒調下,1日1服,2日2服,3日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事》卷四引張昌時方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4兩,白芷1兩,川芎1兩,藁本1兩,桔梗半兩,甘草半兩,獨活半兩,羌活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四時傷寒,頭疼鼻塞,或流清涕,項背拘急,惡風自汗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1盞半,加蔥白、生薑,煎7分,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三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3分,白朮3分,麻黃3分(去根節),側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丹參3分,當歸3分(銼,微炒),赤茯苓半兩,萆薢半兩(銼),桂心半兩,羚羊角屑3分,防風2分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肝臟風,筋脈抽掣,口眼偏斜,四肢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同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。
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六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、獨活、前胡、荊芥、甘草、烏藥、桔梗、薄桂、升麻、當歸、威靈仙。

功效主治

手發背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六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5錢,生白朮1兩5錢,防風1兩5錢,炒白芍1兩5錢,黃芩1兩5錢,當歸3兩,白芷1兩,川芎1兩,甘草6錢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傷寒,侵表傷營,頭痛發熱,惡寒身痛,胎孕不安,脈浮緊澀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煎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防風3分(去蘆頭),五加皮3分,牛膝1兩(去苗),桂心3兩,木香3分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酸棗仁1兩(微炒),威靈仙3分,丹參3分,虎脛骨1兩(塗酥,炙令黃),萆薢1兩(銼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松節1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下焦風虛,腰腳疼痛冷痺,不任行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前以豆淋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半(鹽水炒),人參1兩半,遠志1兩半,茯苓1兩半(去木),大棗3枚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心氣內虛,風乘虛襲,心氣被擾,心神不寧,驚悸,脈浮虛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竹瀝6合,煎3沸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三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3分,天麻3分,芎3分,酸棗仁3分(微炒),鹿角膠3分(搗碎,炒令黃燥),蔓荊子3分,羚羊角屑3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白附子3分(炮裂),牛膝3分(去苗),肉桂3分(去皺皮),薏苡仁3分,烏蛇肉3分(醋拌,微炒),萆薢3分,犀角屑3分,白鮮皮3分,地骨皮3分,柏子仁3分,防風3分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肝中風,筋脈拘急,口眼偏斜,四肢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雞、豬、魚、蒜等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不拘時候,以豆淋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。

《醫林纂要》卷十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、獨活、前胡、柴胡、川芎、桔梗、枳殼、天麻、地骨皮、茯苓、人參各等分,甘草減半。

功效主治

外淫滯於氣分,淫入榮血,血為之濁,而致瘡腫癰毒壯熱,喘急脹滿,胸膈閉悶,心志不寧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薄荷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林纂要》卷十。

方出《續本事》卷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四十六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殭蠶1兩,白蒺藜(去尖,炙)1兩,甘菊1兩,白附子1兩,硃砂1兩,麝香1兩。

功效主治

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薄荷、茶、酒任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續本事》卷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四十六。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(去蘆)1兩,羌活1兩,赤茯苓(去皮)1兩,柴胡(去蘆)1兩,前胡(去蘆)1兩,川芎1兩,獨活1兩,桔梗(銼,炒)1兩,枳殼(水浸潤,去瓤,銼片,麥麩炒微黃)1兩,蒼朮(米泔水浸1宿,去粗皮,濾幹,銼片,用火炒至微黃色)1兩,甘草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風時氣,頭痛發熱,身體煩疼,痰壅咳嗽,失音鼻塞聲重;及時行下痢赤白;湯火瘡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2片,薄荷3葉,煎7分,不拘時候溫服。發散風邪,加蔥白同煎;痢證,加生薑、倉米煎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側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秦艽1兩(去苗),桂心1兩,木香1兩,芎1兩,當歸1兩,牛膝1兩(去苗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骨碎補1兩,桃仁30枚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白虎風,風毒攻注,骨髓疼痛,發作不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玉機微義》卷十五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獨活1兩,明礬1兩,硫黃1兩,狼毒1兩,白鮮皮1兩,白附子1兩,蛇床子1兩,輕粉半兩,黃丹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頑癬疥癩,風瘡成片,流黃水,久不愈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香油調成膏。

使用方法

搽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機微義》卷十五。

《醫方大成》卷一引《簡易》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附子1個,羌活1兩,烏藥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偏廢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,煎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大成》卷一引《簡易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五引《海上方》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胡椒2錢,川椒2錢,川芎(炮)2錢,荊芥穗半兩,白芷半兩,防風半兩,草烏半兩,羌活半兩,蓽茇半兩,露蜂房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牙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曬乾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食動風物。

使用方法

揩牙,鹽湯漱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五引《海上方》。

《急救仙方》卷三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防風2兩,羌活1兩,赤芍藥3兩,白芷1兩,川芎2兩,柴胡1兩,木賊半兩,防己半兩,粉草1兩,荊芥1兩,白茯苓2兩,甘菊花1兩,細辛半兩(去葉),白朮1兩。

功效主治

熱眼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1盞半煎,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急救仙方》卷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蘆頭)1兩,防風(去叉)1兩半,茯神(去木)1兩半,藁本1兩半,甘菊花(擇去梗)1兩,桂(去粗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風頭目昏痛,吐逆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至1盞,去滓,食前溫服,如人行5裡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2兩,粉草半兩,羌活1兩,川芎1兩,白芷1兩。

功效主治

男女感冒,不問陰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蔥湯、酒任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。

《內經拾遺》卷二引《傷寒舉要》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錢半,蒼朮1錢半,川芎1錢,白茯苓1錢,防風1錢,枳殼1錢,桔梗1錢,甘草3分。

功效主治

遇風頭痛。

使用方法

水2鍾,加生薑3片,蔥1根,煎8分,不拘時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內經拾遺》卷二引《傷寒舉要》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半兩,獨活半兩,柴胡半兩,川芎半兩,黑參半兩,赤芍藥半兩,桔梗半兩,地骨皮半兩,荊芥半兩,薄荷半兩,桑白皮半兩,大黃1兩,山梔子仁1兩,黃芩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風熱上攻,頭目赤腫疼痛,昏澀眵淚,怕日羞明,赤脈翳膜。

使用方法

上藥各生用,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1盞半,煎1盞,去滓,不拘時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。

《奇效良方》卷二十四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、防風、旋覆花、獨活、川芎、細辛芽、蔓荊子、甘草、石膏。

功效主治

頭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中風,煎服;尋常點清茶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奇效良方》卷二十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五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錢半,獨活1錢半,防風半錢,藁本半錢,黃芩1錢,黃連半錢,黃柏5分,知母1錢,生地黃1錢,漢防己1錢半,澤瀉7分,熟地黃1錢(上12味煮酒浸半個時辰,次11味不用浸),防己梢半錢,當歸身1錢,連翹3錢,黃耆1錢半,人參半兩,甘草半錢,橘紅半錢,生甘草梢半錢,蘇木半錢,歸尾半錢,桔梗1錢。

功效主治

疔瘡等諸毒惡瘡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2碗,煎至7分1碗,去滓,食後、臨臥吃藥。吃藥後,端坐半個時辰方可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七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牛膝1兩(去苗),桂心3分,附子2兩(炮裂,去皮臍),萆薢3分(銼),海桐皮3分(銼)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五加皮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風毒流往,腰腳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入酒2合,更煎2-3沸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。

《痘疹仁端錄》卷十三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、前胡、羌活、防風、荊芥、黃芩、枳殼、川芎、牛蒡、蟬蛻、天麻、地骨。

功效主治

痘瘡盛,發驚譫語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仁端錄》卷十三。

《李氏醫鑑》卷一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、枳殼、黃芩、蔓荊子、菊花、石膏、前胡、細辛、半夏、麻黃、茯苓、薄荷、川芎、防風。

功效主治

鬱火邪,鼻塞流涕,感寒便發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李氏醫鑑》卷一。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四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錢2分,獨活8分,荊芥8分,前胡1錢,防風1錢,柴胡4分,白芷4分,蟬退4分,甘草4分,細辛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痘瘡初熱,及驚搐。

使用方法

加薄荷3葉,水1鍾,煎5分,不拘時候服;發搐及熱盛不退者,暫服,煎熟用制砂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四。

《元和紀用經》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3兩,茯苓1兩,薏苡仁1兩。

功效主治

筋急拘攣,不可屈伸,風溼(疒帬)痺,頭眩目昏,骨節痠疼,無問久新,及風水浮腫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分8服,每以水1大升,煮耗半絞汁,入淡竹瀝1匙許,再煎1-2沸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元和紀用經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甘菊花半兩,白茯苓3分,白蒺藜半兩(微炒,去刺),當歸3分,牛膝1兩(去苗),肉蓯蓉3分(酒浸1宿,颳去皺皮,炙幹),沉香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桂心3分,萆薢1兩(銼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痿痺,肢節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黃松木節1兩(銼),茯神1兩,石膏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王不留行半兩,桂心半兩,麻黃1兩(去根節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陰痙,節筋急硬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避風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2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,溫服,頻服;3服後宜食荊芥、葛根、石膏、豉粥;如額上漸潤,即以厚衣蓋之,汗出便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蘆頭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白芷1兩,防風(去叉)1兩半,蔓荊實半兩,藿香葉半兩,芎半兩,天麻半兩,蟬蛻(去土)半兩,雄黃(研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幹蠍(全者,去土,炒)1兩,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乾)1兩,白附子(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臟中風,手足少力,筋脈拘急,骨痛項背強,面板瘙癢,口目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一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蘆頭)1兩,雞蘇(去梗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蒺藜(炒去角)1兩,荊芥穗1兩,牡丹皮1兩,木香1兩,連翹1兩,茵陳蒿(去梗)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羚羊角(鎊屑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氣壅實,熱刑于脾,食已即吐,大便黃赤,忽覺背寒,唇皮焦赤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加至3錢匕,早晚食後溫熟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一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枳殼、羌活、獨活、茯苓、桔梗、人參、甘草、黃柏、知母。

功效主治

氣熱不得臥,左脈浮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

《金鑑》卷五十一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薄荷、天麻、殭蠶(炒)、甘草(生)、川黃連、柴胡、前胡、枳殼(麩炒)、桔梗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熱而致急驚風,病不甚者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為引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鑑》卷五十一。

《證治寶鑑》卷一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、細辛、石膏、蔓荊子、菊花、黃芩、香附、白朮、薄荷、茯苓、天麻、前胡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傷風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為引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證治寶鑑》卷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七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蘆頭)2兩,木香1兩,艾葉(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山芋1兩,升麻1兩,胡黃連1兩,白附子(炮)3分,山茱萸3分,牛膝(酒浸,切,焙)3分。

功效主治

目風冷淚,久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空心鹽湯調下,午時用麥門冬熟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七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烏蛇肉2兩(酒浸,去皮骨,炙令微黃),天麻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白附子1兩(炮裂),藁本1兩,麻黃1兩(去根節),白芷1兩,白殭蠶1兩(微炒),天南星1兩(炮裂),芎1兩,細辛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桂心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桑螵蛸半兩(微炒),幹蠍1兩(微炒),晚蠶蛾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破傷風,身體拘急,手足搐掣,牙關急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。

《養老奉親》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、枳殼(麩炒,去瓤)、半夏(湯浸7遍)、甘草(炙)、大腹子(洗)、防風、桑白皮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老人腎臟風所致耳聾眼暗,頭項腰背疼痛,渾身瘡癬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,煎至7分,溫服,早晨、日午時、臨臥各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養老奉親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二引《博濟》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蘆)、防風(去蘆)、川芎、荊芥穗、麻黃、甘草、木通、鼠粘子(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風上攻下疰,頭面浮腫,及有瘡者;婦人血風攻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茶湯或酒調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二引《博濟》。

《聖惠》卷十九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漢防己1兩,荊芥1握,薏苡仁2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麻黃1兩半(去根節),酸棗仁1兩,黃松節1兩,附子1兩半(炮裂,去皮臍),芎1兩,天麻1兩半,道人頭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痺,手腳不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九。

《直指》卷二十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川芎1兩,天麻1兩,旋覆花1兩,甘菊1兩,藁本1兩,防風1兩,蟬殼(洗,曬)1兩,細辛1兩,杏仁(浸,去皮)1兩,甘草半兩(炙)。

功效主治

風氣攻眼,昏澀淚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新水略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二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麻黃2兩(去根節),防風(去蘆頭)1兩,秦艽(去苗)1兩,桂心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,葛根(銼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當歸(銼,微炒)1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1兩,芎1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中風,口噤,昏悶不語,身體痙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入竹瀝半合,攪勻,抝開口灌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蘆頭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牡丹皮1兩,芎1兩,芍藥1兩,延胡索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甘草(炙)1兩,白朮1兩,蓬莪術(煨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半,木香半兩,大黃(銼,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室女經絡凝滯,攻腹疼痛,肢體煩熱,骨節痠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蘆頭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沒藥(研)1兩,虎腦骨(塗酥炙)1兩,骨碎補(去毛)1兩,紅花子(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風,身體骨節發歇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蘆頭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枚,牡丹皮半兩,芍藥半兩,海桐皮(銼)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蒲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風,身體勞倦,骨節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溫酒調下,每日3-5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蘆頭)1兩,蒼朮(米泔浸,焙)2兩,防風(去叉)1兩,楮實1兩,蒺藜子(炒去角)1兩,芎1兩,荊芥穗2兩,甘草(炙,銼)1兩,菊花2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目昏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米飲調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天麻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酸棗仁1兩(微炒),蔓荊子半兩,羚羊角屑3分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牛膝1兩(去苗),桂心半兩,薏苡仁1兩,芎3分,當歸1兩(銼,微炒),鹿角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柏子仁半兩,麝香1分(研入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中風,四肢筋脈攣急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豆淋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3分,防風3分(去蘆頭),芎3分,葛根3分(銼),秦艽3分(去苗),麻黃2兩(去根節),犀角屑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杏仁1兩半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中風痙,口噤,憒悶不能言,身體強直,或時反張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黃芩1兩,芎1兩,蔓荊子1兩,甘菊花1兩,石膏3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眼睛疼痛,連頭偏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一一引《聖惠》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蘆頭)、附子(炮裂,去皮臍)、天麻、防風(去叉)、牛膝(酒浸,切,焙)、蒺藜子(炒,去角)、芎、烏頭(去皮臍,生用)、幹蠍(全者)、木香、白附子(炮)、麻黃(去根節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寒暑溼毒氣攻筋脈而致白虎風,或在骨節,或在四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溫酒調下。初且服半錢匕,3日後漸加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一一引《聖惠》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2兩半,天麻1兩半,芎1兩,酸棗仁1兩半(微炒),鹿角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側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羚羊角屑1兩半,人參1兩(去蘆頭),白附子1兩(炮裂),牛膝2兩(去苗),桂心1兩,薏苡仁1兩,烏蛇3兩(酒浸,去皮骨,炙令黃),犀角屑3分,海桐皮1兩(銼),地骨皮1兩半,柏子仁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入四肢,筋脈拘攣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豆淋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蘆頭)1兩,白朮1兩,黃耆(銼)1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炒)1兩,桔梗(炒)1兩,甘草(炙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五加皮(用茱萸半兩,水1碗,煎水盡,焙乾,去茱萸)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夾勞,肢體煩疼,早晚虛熱,口苦嗌幹,夜臥多汗,腳手麻痺,及風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;用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(擘),同煎至7分,溫服亦得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蘆頭)、獨活(去蘆頭)、芎、桂(去粗皮)、乾薑(炮)、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頭面風,眼黑,及面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夜臥煎豉汁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2兩,莽草(微炙)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川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桂心1兩,赤芍藥1兩,生乾地黃1兩,麻黃(去根節,銼)1兩,萆薢(銼)1兩,牛膝(去苗)1兩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1兩,當歸(銼,微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中風,身體麻痺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、酒各半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九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蘆頭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石決明(生,研)半兩,石膏(泥裹煅通赤,冷研)半兩,密蒙花半兩,蒼朮(去皮)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蒺藜子(炒去角)半兩,木賊半兩,蔓菁子1分,威靈仙(去土)1分,幹桑葉1分,荊芥穗1分,原蠶沙(炒)1分。

功效主治

目昏茫茫,或見黑花蠅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早、晚食後溫熟水調下;眼赤澀,沙糖水調下,臨臥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3分,桂心3分,敗龜2兩(塗酥,炙令黃),沒藥3分,道人頭3分,虎脛骨2兩(塗酥,炙令黃),地龍3分(微炒),骨碎補3分,紅花子3分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風,身體骨節發歇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半,牛膝1兩半(去苗),當歸1兩半(銼,微炒),防風1兩半(去蘆頭),赤芍藥1兩半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五加皮1兩,桂心1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薏苡仁3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風痺,手足不隨,筋脈拘急,不能行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黃耆1兩,五加皮1兩,牛膝(去苗)1兩,酸棗仁(微炒)1兩,丹參1兩,桂心1兩,赤芍藥1兩,麻黃(去根皮)1兩,檳榔1兩,當歸(銼,微炒)1兩,木通1兩,玄參1兩,枳實半兩(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風虛,腰腳頑痺,骨髓疼痛,不能久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兩,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服藥訖,即以衣覆臥,良久即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九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蔓荊子1兩,細辛3分,桂心3分,當歸3分(銼,微炒),芎3分,白鮮皮3分,羚羊角屑3分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,口面不正,四肢拘急,語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,入竹瀝1合,更煎1-2沸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3分,石膏1兩,麻黃1兩(去根節),甘草1分(多微赤,銼),桂心半兩,芎半兩,赤茯苓半兩,赤芍藥半兩,葛根半兩,白朮半兩,黃芩半兩,細辛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傷寒,心膈熱躁,肩背強硬,四肢拘急煩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蔥白5寸,豉50粒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頻服。微汗出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3分,赤箭3分,防風3分(去蘆頭),白芷半兩,芎3分,白芍藥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牛膝半兩(去苗),骨碎補半兩,熟乾地黃1兩,白茯苓2分,黃耆3分(銼),桂心半兩,細辛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風虛勞損,身體疼痛,時有煩熱,不思飲食,四肢少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天麻半兩,胡麻子半兩,細辛半兩,麻黃3分(去根節),藿香半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牛膝半兩(去苗),白鮮皮半兩,芎半兩,天南星半兩,蟬殼半兩,旋覆花1兩,白附子半兩(炮裂),地龍半兩(微炒),烏蛇肉1兩(酒浸,炙令黃),晚蠶蛾半兩(微炒),幹蠍1分(微炒),麝香1分(細研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癱瘓風,手足垂軃,頭痛目眩,涎唾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薄荷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四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3分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茵芋2分,五加皮3分,牛膝1兩(去苗),丹參半兩,酸棗仁3分(微炒),桂心3分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赤芍藥半兩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漏蘆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腰腳冷痺,及風麻不仁,骨髓疼痛,不欲飲食,漸加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每於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四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五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五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蘿蔔子1兩半(微炒),羌活1兩,牽牛子2兩(微炒),大麥糵3分(炒令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,心腹脹滿,喘促壅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以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五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五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黃耆半兩(銼),赤茯苓半兩,生乾地黃3分,羚羊角屑1兩,赤芍藥半兩,桂心半兩,酸棗仁半兩(微炒),當歸半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木香半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芎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檳榔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腳氣,心腹壅悶,腳膝煩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每於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
《保命集》卷中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半,川芎7錢,細辛根2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頭痛惡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命集》卷中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五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天麻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香附子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胡麻子半兩,細辛半兩,藿香半兩,牛膝半兩,犀角屑半兩,芎半兩,桂心半兩,當歸半兩,天雄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蟬殼半兩,白附子(炮裂)半兩,地龍(微炒)半兩,烏蛇肉(酒浸,炙微黃)半兩,晚蠶蛾1分(微炒),幹蠍1分(微炒),麝香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研入麝香令勻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、雞、毒魚等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溫酒調下;薄荷湯調服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七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亂髮灰2分,桂心2分,羌活2分,甘草2分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失音,百藥無效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淡竹葉煎湯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七。

《活人心統》卷一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、羌活、麻黃、白芷、桔梗、幹葛、紫蘇、前胡、甘草、枳殼(炒)。

功效主治

四時傷寒,發熱頭疼,身體骨痛。

使用方法

水2鍾,加生薑3片,蔥2莖,煎7分,食遠服,滓再煎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人心統》卷一。

《幼科金針》捲上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麻黃、羌活、半夏、前胡、枳實、桑白皮、橘紅、桔梗、蘇葉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肺風痰喘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蔥白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金針》捲上。

《蘭室秘藏》卷中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藁本3分,香白芷3分,桂枝3分,蒼朮5分,升麻5分,當歸身6分,草豆蔻仁1錢,羌活1錢5分,羊脛骨灰2錢,麻黃(去根節)3錢,防風3錢,柴胡5錢,細辛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客寒犯腦,風寒溼腦痛,項筋急,牙齒動搖,肉齦袒脫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先用溫水漱口淨,擦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蘭室秘藏》卷中。

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卷五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苗,銼碎)1兩,荊芥穗(不見火,熬)1兩,赤茯苓(去皮,銼碎)1兩,川芎(洗,銼,焙)1兩,宣州幹葛(銼,焙)1兩,陳皮(去瓤,銼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川升麻(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患時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薄荷10葉,同煎至1盞,不拘時候,稍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卷五。
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一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(洗,切,焙),防風(洗,切,焙)半兩,牡丹皮(洗,切,焙)半兩,川芎(洗,切,焙)半兩,當歸(去蘆,洗,切,焙)半兩,甘草(微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疫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一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四引《王氏手集》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川羌活1兩,獨活1兩,前胡1兩,柴胡(去蘆,水洗)1兩,川芎1兩,桔梗1兩,枳殼(湯浸,去瓤,細切,焙乾,麩炒)1兩,白茯苓1兩,削術1兩,防風1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官桂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大人、小兒四時傷寒,熱病時行,疫癘,山嵐瘴瘧,早晚中露霧,及暴中風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滿盞,加生薑3片,大棗2枚,煎8分,和滓熱服,連3服,汗出便安;如路行不及,煎白湯點熱酒調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四引《王氏手集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防風3分(去蘆頭),甘菊花1兩,藁本3分,旋覆花半兩,蔓荊子半兩,石膏2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肝風熱服,眉骨連頭疼痛,胸膈煩滿,不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2兩,秦艽(去苗)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桂心1兩,牛蒡子(微炒)1兩,胡黃連1兩,茯神1兩,白附子(炮裂)3分,犀角屑3分,酸棗仁(微炒)3分,龍腦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墜睛久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空心鹽湯調下,晚食前煎麥門冬熱水再調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人參半兩,木香3分,鱉甲1兩(塗酥,炙令黃,去裙襴),白朮3分,桂心半兩,白茯苓3分,白芍藥半兩,當歸半兩(銼碎,微炒)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牛膝1兩(去苗)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續斷3分,芎3分,熟乾地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風虛勞冷,四肢羸弱,不能飲食,面色萎黃,腹內時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。

《三因》卷十六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川芎1兩,天麻1兩,旋覆花1兩,青皮1兩,天南星(炮)1兩,藁本1兩。

功效主治

內障及暴赤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薄荷7葉,煎7分,食後服。一法入牽牛末2兩,薑汁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20-30丸,酒任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七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蘆頭)1兩,蛇蛻1條(卷在青竹上炙),防風(去叉)1兩,黃耆1兩,木賊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蟬殼(洗)1兩,荊芥穗1兩,甘草(炙)1兩,甘菊花1兩,蒺藜子(炒去角)1兩,旋覆花1兩,石決明(泥裹燒令通赤,別研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邪入繫於頭,目風眼寒;頭目昏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十三味,除附子、蛇蛻、決明外,餘皆銼,於新瓦上焙令燥,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用米泔煎熟,放溫調下,每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蘆頭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前胡(去蘆頭,並銼)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桔梗(去蘆頭)1兩,芎1兩,細辛(去苗)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荊芥穗1兩,甘菊花1兩,土蒺藜1兩,茯苓(去皮)1兩,枳殼(麩炒,去瓤)1兩,石膏(細搗研,水飛)1兩,甘草(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氣攻注,頭目昏眩,目磣澀疼痛,及面板瘙癢,癮疹赤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十五味,除石膏外,同杵為散,再入石膏,和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不拘時候,茶、酒任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。

《治痘全書》卷十三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、獨活、川芎、桔梗、蟬退、前胡、柴胡、甘草、瓜蔞、天麻、荊芥、防風、地骨皮,薄荷3葉。

功效主治

痘疹發熱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治痘全書》卷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二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蘆頭)1兩,幹蠍(炒)3兩,楝實(銼,炒)1兩半,硇砂(飛,煉成霜)1分,桃仁(去皮尖雙仁,炒,研)2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天麻1兩,白附子(炮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檳榔(銼)1兩,芎1兩,地龍(去土,炒)1兩,木香1兩,沉香1兩,阿魏(用醋化面拌作餅子,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風毒氣流注,腰腳虛腫疼痛,或上攻頭目昏眩,耳聾生瘡;及腳氣上衝,心頭迷悶,腹肚堅硬,冷汗出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二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八引《張氏家傳》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、獨活、川芎、桔梗、蟬殼、地骨皮、前胡、甘草(炙)、柴胡(去蘆)、栝樓根、天麻(炙)、荊芥、防風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壅作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水3分,加薄荷2葉,盞子內煎2分,通口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八引《張氏家傳》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白蒺藜1兩(微炒,去刺),白鮮皮1兩,楓香3分,烏蛇肉1兩(酒浸,炙令黃),當歸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肉桂1兩(去皺皮),茵芋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芎1兩,酸棗仁1兩(微炒),海桐皮1兩(銼),麻黃2兩(去根節),麝香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刺風,面板頑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冷、油膩、溼面、毒滑魚肉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前以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天麻1兩,芎3分,酸棗仁1兩(微炒),鹿角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五加皮3分,薏苡仁1兩,麻黃1兩(去根節),萆薢3分(銼),羚羊角屑3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白附子3分(炮裂),牛膝1兩(去苗),秦艽3分(去苗),烏蛇肉1兩(酒浸,炙令黃),肉桂1兩(去皺皮),犀角屑3分,茵芋3分,側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地骨皮3分,柏子仁3分,防風1兩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風冷所傷而致筋極,攣痺不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空腹及晚食前以豆淋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。

《奇效良方》卷二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(去蘆)、防風(去叉)、川芎、荊芥穗、麻黃(去根節)、甘草(炙)、惡實(炒)、木通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熱,頭面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茶、酒任調下,不拘時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奇效良方》卷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地骨皮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酸棗仁1兩,蔓荊子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)1兩,生地黃3兩。

功效主治

睡中齘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兩,以水1大盞,酒1盞,煎至1盞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
《蘇沈良方》卷五引《靈苑方》: 羌活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半兩,附子(炮)半兩,茴香(微炒)半兩,木香少許,乾薑(炮)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氣逆,寒證嘔逆,寒厥疝痛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鹽1捻,煎10-20沸,帶熱服,1服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蘇沈良方》卷五引《靈苑方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