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氣湯

《理傷續斷方》: 七氣湯

配方組成

青皮(去白,炒)1兩,陳皮(去白)1兩,三稜(溼紙裹,煨)1兩,北梗(去蘆)1兩,肉桂(去粗皮)1兩,藿香(去枝)1兩,益智(去殼,炒)1兩,香附子(炒)1兩,甘草(炙)1兩,半夏(湯泡)1兩,赤芍藥1兩,烏藥1兩,獨活(去蘆)1兩,羌活(去蘆)1兩,降真香1兩。

功效主治

積年久損,入經絡,服藥無效,腰背拘急,咳嗽痰涎,風勞發動,日漸羸瘦,每到秋來,損病復作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,水1大盞半,生薑3片,大棗1枚,煎至7分,去滓,隨病上下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理傷續斷方》。

《千金》卷十七: 七氣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升,人參1兩,生薑1兩,桂心1兩,甘草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冷上氣、勞氣、寒氣、熱氣、怒氣、恚氣、喜氣、憂氣、愁氣,內結積聚,堅牢如杯,心腹絞痛,不能飲食,時發時止,發則欲死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3升。分3服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七。

《雞峰》卷二十: 七氣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錢半,人參半兩,甘草半兩,生薑半兩,五味子半兩,桂半兩,紫蘇子1錢。

功效主治

虛冷上氣,七氣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2盞,煎至7分,去滓,臨臥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二十。

《全生指迷》卷二: 七氣湯

配方組成

京三稜1兩半,蓬莪茂1兩半,青橘皮1兩半,香附子(去毛)1兩半,陳橘皮(洗)1兩半,桔梗1兩半,藿香葉1兩半,桂(取心)1兩半,益智1兩半,甘草(炙)3錢。

功效主治

情志不舒,氣鬱血滯。胸脘痞悶,腹部脹痛,或有積聚,肌黃食少者。聚氣,由驚、恐、恚、怒,或冒寒熱,留而不去,為鬱伏之氣,因氣流行,隨經上下相搏痛,久久令人痞悶,其脈短澀。六聚,狀如癥瘕,隨氣上下,發作有時,心腹(疒丂)痛,攻刺腰脅,上氣窒塞,喘咳滿悶,小腹(月真)脹,大小便不利,或復洩瀉,淋瀝無度。多飲成酒癖積塊,腹脹疼痛,身腫肌黃,少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2盞,加生薑2片,大棗2枚,煎至1盞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全生指迷》卷二。

《風癆臌膈》: 七氣湯

配方組成

吳萸5錢,木瓜5錢,食鹽5錢。

功效主治

七情鬱結,五臟六腑互相刑剋,陰陽不和,吐利交作,四肢厥冷。

使用方法

同炒令焦,先用瓷瓶盛水3升,煮令百沸,入前藥,煎至2升,傾1杯,冷熱隨病人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風癆臌膈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二: 七氣湯

配方組成

香附4兩,木香1兩,片姜1兩,石菖蒲1兩,甘草1兩,陳皮1兩,縮砂仁1兩,白朮1兩,烏藥1兩。

功效主治

胸膈不快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1盞半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;或為末,沸湯調服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二。

《準繩·類方》卷四: 七氣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泡,洗)3錢,桂心(不見火)2錢半,玄胡索(炒,去皮)2錢半,人參(去蘆)1錢,乳香1錢,甘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七氣為病,則心腹刺痛不可忍,或外感風寒溼氣作痛。

使用方法

上作1服。用水2鍾,加生薑5大片,紅棗2枚,煎1鍾,食遠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類方》卷四。

《外臺》卷十二引《深師方》: 七氣湯

配方組成

桔梗2兩,人參3兩,芍藥3兩,茱萸7合,黃芩2兩,乾地黃3兩,枳實5枚(炙),桂心2兩,乾薑3兩,甘草3兩(炙),橘皮3兩,半夏3兩(洗)。

功效主治

憂、勞、寒、熱、愁、思,及飲食隔塞,虛勞內傷,五臟絕傷,奔氣不能還下,心中悸動不安。七氣為患,氣寒而熱,嘔瀉痞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、羊肉、餳、生蔥、豬肉、蕪荑等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,煮取3升,去滓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二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六: 七氣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白朮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訶黎勒(去核)1兩,連皮大腹(銼)1兩,草豆蔻仁1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虛,臟腑秘洩不常,腰重頭昏,舌乾眼澀,食後多脹,肢體疼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: 七氣湯

配方組成

草豆蔻(去皮,生用)半兩,人參半兩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白朮半兩,大腹(和皮銼,生用)半兩,訶黎勒(煨,去核)半兩,甘草(炙)1分。

功效主治

上氣,食即吐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一: 七氣湯

配方組成

桂(去粗皮)1兩半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高良薑(炒)1兩半,訶黎勒皮1兩半,大腹連皮(銼)1兩,吳茱萸(湯洗,焙炒)3分,牽牛子(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奔豚氣,自少腹上至心下,若豚狀,腰腹疼痛,或衝心滿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微利2-3行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一。

《三因》卷十一: 七氣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)5兩,厚朴(姜制)3兩,桂心3兩,茯苓4兩,白芍藥4兩,紫蘇葉2兩,橘皮2兩,人參1兩。

功效主治

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七氣鬱發,致五臟互相刑剋,陰陽反戾,揮霍變亂,吐利交作,寒熱眩暈,痞滿咽塞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7片,大棗1個,煎7分,去滓,空腹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十一。

《女科萬金方》: 七氣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甘草、肉桂、陳皮。

功效主治

氣鬱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加生薑3片,水煎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女科萬金方》。
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: 七氣湯

配方組成

藿香、青皮、陳皮、蓬術、三稜、桔梗、肉桂、益智仁、甘草、香附、半夏(生薑制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氣血滯澀,經水將行,小腹先作痛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一引《澹寮》: 七氣湯

配方組成

青皮1兩,陳皮1兩,桔梗1兩,蓬莪術1兩,辣桂1兩,藿香1兩,益智仁1兩,香附兩半,甘草(炙)3分,半夏(制)3分。

功效主治

七情相干,陰陽不得升降,氣道壅滯,攻衝作痛,挾冷作痛,面色或白或青,四肢冷甚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一引《澹寮》。

《千金》卷十七: 七氣湯

配方組成

乾薑1兩,黃芩1兩,厚朴1兩,半夏1兩,甘草1兩,栝樓根1兩,芍藥1兩,乾地黃1兩,蜀椒3兩,枳實5枚,人參1兩,吳茱萸5合。

功效主治

憂氣、勞氣、寒氣、熱氣、愁氣,或飲食為膈氣,或勞氣內傷,五臟不調,氣衰少力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3升,分3服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七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