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楝子肉、馬蘭花、舶上茴香各等分。
疝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蔥湯調下,1日3次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一引《玉訣》。
川楝子1兩(每個切作4片),青皮(湯浸去白,切,焙乾)1兩,木香2兩,舶上茴香1兩,巴豆50枚(去殼,不出油)。
小腸氣,膀胱氣,痛不可忍。
上1處,炒令黃色,去巴豆不用,再入海金沙1錢,桂府滑石1錢半,同杵細末。
每服1錢,煎蔥白酒熱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七引《經效良方》。
橘核(炒)1錢半,川楝肉1錢半,山楂1錢半,香附(炒)1錢,青皮(醋炒)1錢,吳茱萸1錢,玄胡索1錢,小茴香(炒)1錢,山梔子(炒黑)1錢,蒼朮1錢。
諸疝。
上銼。
加生薑3片,水煎,食前服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七十六。
川楝子(蒸,去皮核)4兩,破故紙(炒)4兩,茴香(炒)4兩,乾薑(炮)1兩,葫蘆巴(酒浸,炒)3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半。
膀胱小腸氣痛,臍下撮疼,上衝心腹,面色萎黃,腳下隱痛,四肢倦怠,不思飲食,夜多旋溺,外腎瘙癢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空心、食前熱酒調下。
《局方》卷五(寶慶新增方)。
川楝子(不蛀者)49個(先切7個,取肉,以茴香2錢半,慢火同炒,並留茴香;又切7個,以破故紙2錢半同炒,並留破故紙;又切7個,以黑牽牛2錢半同炒,並留牽牛;又切7個,以鹽1錢同炒,並留鹽,又切7個,以斑蝥14個去翅同炒,去斑蝥不用;又切7個,以巴豆肉14個作兩斷同炒,去巴豆不用;又切7個,以蘿蔔子2錢半同炒,去蘿蔔子不用,外更別入),茴香(炒)半兩,青木香半兩,辣桂2錢半,南木香2錢半。
膀胱小腸氣,木腎,諸疝通用;外腎脹大、麻木、痛硬及奔豚疝氣偏墜。
上為末,酒調稀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前鹽、酒送下。積日計功。
《直指》卷十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