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菀散

《聖惠》卷六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3分(洗去苗土),五味子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麻黃半兩(去根節),赤茯苓3分,木通半兩(銼),桂心3分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杏仁1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傷風冷,語聲嘶不出,喘息不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六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1兩(洗去苗土),五味子1兩,款冬花1兩,桂心1兩,麥門冬2兩(去心),桑根白皮2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肺氣不足,逆滿上氣,咽喉中閉塞,寒從背起,口中如含霜雪,言語失聲,甚者吐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粳米50粒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。

方出《千金》卷十八,名見《聖惠》卷四十六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2兩,款冬花3兩。

功效主治

三十年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方寸匕,食前以飲下,1日3次,7日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千金》卷十八,名見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1兩(去苗土)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白朮半兩,當歸半兩,桂心半兩,鱉甲1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檳榔半兩,郁李仁1兩(湯浸,去皮,微炒),枳實半兩(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息賁氣。在右脅下結聚脹痛,喘促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六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3分(洗去苗土),桔梗3分(去蘆頭),木通3分(銼),旋覆花半兩,桑根白皮2分(銼),赤茯苓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茅根半兩(銼),白蒺藜3分(微炒,去刺)。

功效主治

肺痿咳嗽,涕唾稠粘,小便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冷、油膩、雞、豬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四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(去苗土)2分,貝母(去心,炒)2分,桑根白皮(銼,炒)2分,桔梗(炒)2分,柴胡(去苗)2分,麥門冬(去心,焙)2分,赤茯苓(去黑皮)2分,百部2分,甘草(炙,銼)1分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咽喉癢,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六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(去苗)1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1分,細辛(去苗葉)1分,款冬花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咳逆上氣,喉中有聲,不通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2-3歲兒每服半錢匕,米飲調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六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1兩(去塵),川升麻1兩,天門冬1兩(焙令幹),貝母1兩(麩炒黃)。

功效主治

肺寒痰逆咳嗽,胸膈痞悶,鼻多清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中盞,加生薑、大棗,同煎至7分,和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。

《永樂大典》卷八○二○引《經驗普濟本事方》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茸8錢,蒼朮(浸)8錢,桔梗半兩,芍藥3錢,木香1錢,肉豆蔻1錢。

功效主治

骨蒸虛勞,寒熱口乾,少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4錢,豬肝2兩,或腰子2個(拆開),摻藥,入鹽、蔥,紙裹3-5重,燒熟,熱粥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永樂大典》卷八○二○引《經驗普濟本事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半兩(洗去苗土),人參3分(去蘆頭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白茯苓1兩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黃耆1兩(銼),白芍藥半兩,桂心半兩,熟乾地黃1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五味子3分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咳嗽,四肢無力,吃食減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1兩(去苗土),漢防己半兩,桂心半兩,細辛半兩,檳榔3分,赤茯苓半兩,桑根白皮半兩(銼),大腹皮半兩(銼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甜葶藶半兩(微炒),木香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風虛,遍身浮腫,上氣喘咳,腹脅妨悶,不思飲食,四肢少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半兩(炙,去苗土),貝母半兩(煨微黃),款冬花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以清粥飲調下,1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半兩(去苗土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五味子1分,黃芩1分,麻黃(去根節)1分,桂心1分,半夏(湯洗7遍去滑)1分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咳逆上氣,痰壅,不欲乳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加生薑少許,煎至3分,去滓,分為2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六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1兩(洗去苗土),桔梗1兩(去蘆頭),茅根2兩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川樸消1兩,木通1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壅熱,心胸悶,嗽逆食少,大腸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(去苗土)1兩,桑根白皮(銼)1兩,貝母(煨令黃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1兩,燈心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咳嗽氣急,心煩不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九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(去苗土)1兩,款冬花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芎1兩,五味子(炒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貝母(去心)1兩,柏葉(炒)1兩,白朮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生乾地黃(焙)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氣內傷,邪熱燻積,咳唾有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蜜湯調下,1日3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九。

《衛生寶鑑》引海藏方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紫菀、知母、貝母、桔梗、甘草、五味子、茯苓、阿膠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,唾中有膿血;虛勞證,肺痿變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寶鑑》引海藏方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一七引《神巧萬全方》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1兩半,旋覆花1兩,桔梗1兩,射干1兩,款冬花1兩,川升麻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半夏(湯洗7遍)1兩,陳橘皮(去瓤)3分,甘草(炙黃)3分,大腹連皮3分,杏仁(湯浸,去皮,麩炒黃)3分。

功效主治

肺嗽痰唾稠粘,肩背壅悶,喘促不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6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一七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
《赤水玄珠》卷五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木香2兩,人參2兩,白朮2兩,紫菀2兩,川芎2兩。

功效主治

水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烏梅,水煎服,次日又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赤水玄珠》卷五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八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茸半兩,二桑葉半兩,人參(去蘆頭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杏仁(去皮尖,麩炒,別研細)1兩,桔梗(去蘆頭,微炒)1兩,麻黃(去根節,湯煮3-2沸,焙乾)3分。

功效主治

肺感寒邪,咳嗽不止,風壅相搏,頭疼聲重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,水1盞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1兩(洗去苗土),五味子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百合3分,白茯苓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上氣,咳嗽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1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。

方出《醫心方》卷十三引《廣利方》,名見《聖惠》卷十四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頭21枚,桔梗12分(微炙),天門冬8分,茯苓12分,生百合3枚(洗),生地黃汁2大合,知母6分。

功效主治

肺痿唾膿血腥臭,連連嗽不止,漸將羸瘦,形容枯悴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一切熱肉、面、油膩、果子、鯉魚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2大升,煮取9合,食後良久,分溫3服,如人行5-6裡進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醫心方》卷十三引《廣利方》,名見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神巧萬全方》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1兩,款冬花1兩,阿膠(炒枯令黃)1兩,側柏葉(酥炙黃)1兩,黃芩1兩(去黑心),幹熟地黃3分,麥門冬(去心)半兩,人參3分,白茯苓半兩,蛤蚧1只(頭尾全,酥炙令黃)。

功效主治

肺痿損敗,氣喘,咳嗽有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粥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半兩(去苗土),柴胡1兩半(去苗),鱉甲1兩半(塗醋,炙微黃,去裙襴),知母1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款冬花3分,生乾地黃2兩。

功效主治

骨蒸勞熱,咳嗽,涕唾稠粘,吃食不得,漸加睏乏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莧菜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用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1兩(洗去苗土),麻黃1兩(去根節),貝母3分(煨微黃),大腹皮3分(銼)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赤茯苓1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,豬苓1兩(去黑皮),檳榔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上氣,發即不得眠臥,心腹脹滿,喘急不能食,身面浮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1兩(去苗土)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川升麻1兩,木通1兩半(銼),前胡1兩半(去蘆頭),赤茯苓2兩,貝母1兩(煨微黃),大腹皮1兩(銼),子芩半兩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暴熱咳嗽氣促,背膊勞痛,飲食減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5分。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1兩(去苗土),桑根白皮2兩(銼),款冬花半兩,葳蕤半兩,柴胡3分(去苗),桔梗1兩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赤茯苓1兩,川升麻3分,射干半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喘急,咽喉不利,胸中似物妨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五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1兩半(去苗土),貝母2兩(煨令微黃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桑白皮1兩(銼),麥門冬1兩(去心),人參1兩(去蘆頭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杏仁1兩半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(去苗土)1兩,黃耆(銼)1兩,白茯苓1兩,款冬花1兩,生乾地黃1兩,白前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1兩,桑根白皮(炙微赤,銼)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咳嗽,涕唾稠粘,漸各羸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: 紫菀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3分(去苗土),桑根白皮3分(銼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梔子仁半兩,赤茯苓3分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黃芩半兩,烏梅肉3分(微炒)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百合3分,柴胡1兩(去苗),麥門冬3分(去心),鱉甲2兩(塗醋,炙微黃,去裙襴)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骨蒸肺痿咳嗽,胸膈痛,舌澀口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莧菜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豉50粒,桃柳枝各1握(長7寸),蔥、薤白各7寸,同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