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竹茹1兩,子芩1兩,蒲黃2錢,伏龍肝2錢(末),生藕汁2合。
熱病吐血,兼鼻衄不止。
上藥,先以水1大盞半,煎竹茹、子芩至1盞,去滓,下蒲黃等3味,攪令勻,分為3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竹茹2兩,橘皮2兩,生薑4兩,人參2兩,蘆根(切)1升,粳米1合。
痢後得天行病,頭痛3-4日,食即嘔吐者。
上切。
忌熱面、生冷。
以水6升,煮取2升5合,去滓,分5-6次溫服,中間任食。
《外臺》卷三引《延年秘錄》。
人參、白朮(微炒)、茯苓、幹葛、麻黃(去根節,酒浸,熬)各等分,甘草減半(半生用,半熟用),麥門冬(去心)減半。
小兒實熱。
上為末。
量大小每服半錢、1錢、2錢。竹茹多於藥,水半盞,同煎至4分。如小兒未能飲,可與乳母吃,只作銼散佳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九引《劉氏家傳》。
竹茹2兩,生薑3兩,黃芩2兩,梔子仁2兩。
天行五日,頭痛壯熱,食則嘔者。
上切。
忌蒜、熱面等五日。
以水5升,煮取1升6合,去滓,分3次溫服。
《外臺》卷三引《延年秘錄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