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芩2錢,麥冬2錢,炒梔2錢,知母1錢,花粉1錢,犀角3分,甘草5分,生薑、大棗。
妊娠子煩,煩躁悶亂。
《醫學整合》卷三。
防風、大黃、芒硝、荊芥、麻黃、梔子、芍藥、連翹、甘草、桔梗、川芎、當歸、石膏、滑石、薄荷、黃芩、白朮,黃連5錢。
瘡瘍腫痛,發熱飲冷,睡語不寧,脈沉實。
每劑1兩,以水2鍾,煎至8分服。
《外科發揮》卷二。
茯神2錢,黃連2錢,酸棗仁1錢,石菖蒲1錢,遠志1錢,柏子仁1錢,甘草5分。
心熱痰迷胞絡,心熱癲痴。
水煎服。
《救急選方》捲上引《醫學統旨》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麻黃(去節)1分,川大黃1分,麥門冬(去心)1分,甘草(炙)1分,犀角1分。
嬰兒週歲內,時或體熱,眠睡不寧,乳哺不調,目睛不明,或愈或作,32日一變,64日再變,甚者微驚,乃長血氣,名曰變蒸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以水8分,加杏仁1個(去皮尖,拍破),同煎至4分,去滓放溫,時時與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七引《醫方妙選》。
黃連、生地黃、當歸、石蓮肉、遠志(甘草水泡,去心)、茯神(去皮木)、酸棗仁(炒)、人參(去蘆)各等分,甘草減半。
夢遺。
上銼1劑。
水煎服。
《回春》卷四。
芒硝、大黃、梔子、連翹、黃芩、甘草、薄荷、竹葉、黃連、麥門冬。
癲證。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五。
黃連1錢2分,五味子9粒,麥門冬1錢,當歸1錢,生地1錢,犀角1錢。
心血不足,發熱無時,兩頰忽赤,口苦作渴。
上加龍眼肉7枚,水煎服。
《玉案》卷三。
人參1錢,白朮1錢,茯苓1錢,遠志1錢,棗仁1錢,川芎1錢,生地1錢,石菖蒲1錢,當歸1錢半,麥冬1錢半,甘草5分。
癲狂。
水煎服。
《仙拈集》卷二。
黃連1錢半,連翹1錢半,生地1錢半,山梔2錢,黃芩1錢,歸尾3錢,黃柏5分,丹皮5分,甘草5分,赤芍8分,甘菊7分,燈心3分,川芎6分。
斑疹。疹出痕如朱點,或赤或紫,煩躁不寧者。
水煎,溫服。
《雜病源流犀濁》卷二。
萍蓬根15錢,大黃8錢,當歸6錢,川芎6錢,芍藥6錢,乾地黃6錢,黃芩6錢,黃連6錢,沉香6錢,人參4錢,檳榔子4錢,木香4錢,細辛4錢,桂枝4錢,丁子4錢,炙甘草4錢。
婦人血暈,諸般雜病;胎前產後諸疾;及金瘡,打撲損傷。
上藥除丁子、沉香、肉桂、木香不炒外,餘藥合為1劑,用好酒1杯,將藥潤溼入鍋內,炒至黃色為度,取起,攤地上候冷,入前4味。
每服3-4錢,以麻沸湯浸須臾,絞去滓服。再用滓以水1杯半,煮取1杯,溫服。
《產科發矇》卷三。
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薄荷、甘草、芒消、大黃、石菖蒲、麥冬各等分。
心受熱邪,狂言叫罵,動履失常。
上加竹葉30片,水煎服。
《醫鈔類編》卷十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