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竹茹(銼)1升,芍藥2兩,芎3兩,當歸3兩(切,焙),桂3兩(去粗皮),甘草(炙,銼)3兩,黃芩(去黑心)3分。
吐血、溺血、衄血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八。
青竹茹(雞子大)1塊,生地黃半兩(拍碎)。
傷寒鼻衄不止。
以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九。
生竹茹2兩,生地黃2兩(切,焙),黃芩(去黑心)各2兩,蒲黃1兩,芍藥1兩,麥門冬(去心皮)1兩。
熱盛所致衄血、汗血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。
人參1兩,橘皮1兩,白朮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甘草(炙)1分,白茯苓半兩,厚朴(姜制)半兩。
妊娠擇食,嘔吐,頭疼,顛倒痰逆,四肢不和,煩悶。
上銼散。
每服4本盞,水1盞半,加生薑、竹茹1塊如指大,同煎至7分,去滓,空心服。
《三因》卷十七。
竹茹1分,桂(去粗皮)1分,甘草(炙,銼)1分,桔梗半兩(銼,炒),犀角半兩(鎊),黃耆(銼)半兩,栝樓根半兩。
喉中腫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二。
橘皮3錢,半夏3錢,甘草1錢,竹茹1錢,山梔7分,枇杷葉2片。
胃熱火炎嘔吐。
加生薑、大棗為引。
《證治匯補》卷五。
人參1錢,麥冬1錢,茯苓1錢,炙草1錢,小麥1合,青竹茹雞子大1團。
孕婦心虛驚恐,髒躁悲泣。
加生薑3片,大棗5個,水煎,食後服。
《萬氏女科》卷二。
青竹茹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蒲黃半兩,伏龍肝半兩。
傷寒鼻衄不止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下藕汁1合,攪勻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九。
青竹茹1兩,葛根1兩,半夏3分(湯洗7遍,焙乾),麥門冬(去心,焙)3分,甘草半兩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半兩。
傷寒後,上氣煩滿,客熱在髒,乾嘔。口中生瘡,不得飲食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分拍碎,同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。
青竹茹彈子大,半夏3個(湯泡7次),粳米40粒,幹葛。
小兒胃中熱,嘔苦汁。
每服加生薑3片,水1盞,煎至半盞,去滓,量兒大小,以意加減與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四。
陳皮1兩(不去白),竹茹半兩。
妊娠瘧疾。
上為粗末,分四服。
每服水1盞半,煎8分,去滓,不拘時候服。
《產寶諸方》。
橘紅、幹葛、甘草、麥門冬、生薑。
小兒熱吐,口渴煩躁。
水煎服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六引《濟生》。
竹茹1升,橘皮3兩,半夏(洗)3兩,生薑4兩(切),紫蘇1兩,甘草1兩(炙)。
傷寒乾嘔不止。
以水6升,煮取2升半,分3服。
《千金翼》卷十八。
竹茹、陳皮、柿蒂、楂肉。
麻症收後,餘毒留於胃脘,嘔吐不止。
水煎服。
《麻科活人》卷二。
竹茹3兩,赤小豆3兩,麥門冬3兩,大棗10個,桔梗2兩,北柴胡2兩,川續斷2兩,桑白皮2兩,甘草1兩2錢半,麻黃1兩5錢(去節),五味子1兩5錢。
肺痿勞吐血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煎至7分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七。
生蘆根1兩,青竹茹4錢,橘皮4錢,前胡4錢,生薑5片,大腹皮2兩,檳榔2兩。
妊娠孕3-4月,嘔吐不食。
每服4錢,水1盞,煎至6分,空心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一。
桔梗、竹茹、枳實、蘿蔔子、蘇子、白芥子、青皮、杏仁、竹瀝、桑白皮。
支飲,咳逆涎湧,胸滿膈痛。
加生薑汁,水煎服。
《觀聚方要補》卷三引《醫經會解》。
淡竹茹半兩,人參1兩,前胡(去蘆頭)3分,甘草半兩(炙),蘆根1兩,葛根3分,半夏半兩(湯洗7遍,切,焙乾)。
傷寒胃氣虛熱,乾嘔不止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分(拍碎),同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。
青竹茹1兩,木通(銼)1兩,甘草(炙,銼)1分,連翹半兩,蘆根半兩(銼),蒲黃半兩。
傷寒小便出血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燈心少許,生薑1棗大(拍碎),煎至8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六。
竹茹1兩,前胡1兩(去蘆頭),白茯苓1兩(去黑皮),人參1兩,甘草(炙,銼)3分,貝母(去心,炒)3分,桑根白皮(銼)1兩半,赤小豆1兩半,柴胡半兩(去苗)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。
心勞潮熱,肌瘦,四肢煩疼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、竹葉各5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六。
青竹茹1兩,黃芩1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),甘草半兩(生用),麥門冬1兩(去心),茅根半兩,栝樓根1兩,赤芍藥半兩,梔子仁半兩。
乳石發動,煩熱,心胸痰逆,不納飲食。
上銼細和勻。
每服半兩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小麥半合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竹茹1合(新竹者),甘草1分(銼),烏梅2枚(椎破)。
傷暑煩渴不止。
用水1盞半,煎取8分,去滓,放溫,時時細呷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四。
竹茹、幹葛、陳皮、半夏、甘草、藿香。
嘔吐。
《傷寒大白》卷二。
生竹茹4兩(去上青),生薑4兩,甘草2兩,前胡2兩,茯苓2兩,橘皮1兩。
胸中客熱,口生瘡爛,不得食。
以水6升,煮取2升,分服,半日盡。
《醫心方》卷三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青竹茹3兩,生薑4兩,半夏5兩,茯苓4兩,橘皮3兩。
妊娠2-3月,惡阻嘔吐不下食。
上切。
忌羊肉、餳、鮓等物;忌雞、魚、麵食。
以水6升,煮取2升半,分3服。
方出《外臺》卷三十三引《集驗方》,名見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二引《產經》。
竹茹2升,甘草6分,當歸6分,芎6分,黃芩6分,桂心1兩,術1兩,人參1兩,芍藥1兩。
吐血、汗血、大小便血。
以水1鬥,煮取3升,分4服。
《醫心方》卷十三引《小品方》。
熟半夏(用薑汁炒透)1錢,陳皮1錢,蘇梗1錢,廣藿香1錢,子芩1錢(焙),枳殼1錢(麩炒),白芍(酒炒)1錢,茯苓1錢5分,竹茹5分(重薑汁炒)。
惡阻。懷孕50日,四肢軟倦,惡寒,眩暈噁心,嘔吐痰涎,思食酸食。
河水煎服。宜服此味5-6劑。
《大生要旨》。
青竹茹3錢,麥冬3錢,前胡2錢,橘皮1錢,蘆根半握。
惡阻。
上銼。
水煎服。
《東醫寶鑑·雜病篇》卷十引《聖惠》。
青竹茹1兩,人參1兩,續斷1兩,桔梗1兩(炒),五味子1兩,紫菀1兩(去土),桑根白皮1兩(銼),前胡1兩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赤小豆1兩,甘草1兩(炙,銼),熟乾地黃(焙)1兩。
虛勞盜汗,日哺潮熱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九。
竹茹、橘皮、甘草、半夏、赤茯苓、麥冬、人參、枇杷葉。
胃受邪熱氣濁,陰陽渾亂,心下煩,不喜熱物,得熱即嘔,喜渴,其脈虛數,或細而疾。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四。
竹茹2升,乾地黃4兩,人參1兩,芍藥1兩,桔梗1兩,芎1兩,當歸1兩,甘草1兩,桂心1兩。
婦人汗血、吐血、尿血、下血。
以水1鬥,煮取3升,分3服。
《千金》卷三。
幹葛3兩,甘草3分(炙),半夏3分(薑汁半盞、漿水1升煮耗半)。
胃熱嘔吐,飲酒過多而嘔;傷寒正汗後,餘熱留於陽明、少陽,必令作嘔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,水2盞,加生薑3片,竹茹1彈子大,大棗1個,同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
《本事》卷四引《孫兆方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