蒲黃(炒黑)、海螵蛸各等分。
舌腫出血。
上為細末。
塗患處。另用石膏3錢,薄荷5分,煎湯含之。
《絳囊撮要》。
荔枝核(炮)、小茴香(炒)各等分。
寒疝偏墜腫痛。
上為末。
空心燒酒下3錢。
《仙拈集》卷二。
蛇床子1兩,輕粉3錢。
鼻疳久不愈。
上為末。
香油調搽。
《仙拈集》卷三引《普濟》。
熟地黃(炒)2錢,乾薑(炮)2錢。
妊娠胎漏,漏血如月經,以致胞幹,母子俱損。
上為末。
米飲調服。
《葉氏女科》卷二。
宣州木瓜1兩(陳酒拌一宿),乾絲瓜絡5錢。
虛火牙齦腫痛。
瓦上各炙存性,研末和勻。
臥時敷患處,含1夜吐出,即愈。
《絳囊撮要》。
茅山蒼朮1斤,川黃柏1斤。
溼風爛瘡。
共炒存性,為末。
麻油調搽。
《外科方外奇方》卷三。
香薷、扁豆、厚朴、木爪、甘草、香附、陳皮、蒼朮、紫蘇。
外感內傷,身熱腹脹。
《李氏醫鑑》卷四。
文蛤1兩,黃柏2錢。
眼中翳膜血絲。
煎水燻洗。
《慈幼新書》卷一。
黃柏(炒)、蒼朮(米泔浸,炒)。
筋骨疼痛因溼熱者。
上為末。
沸湯入薑汁調服。
《丹溪心法》卷四。
半夏1兩(洗7次),幹桑皮2兩。
五膈氣,心胸痞塞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,加生薑3片,醋水1盞,煎至7分,稍熱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四。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黃耆、桂枝(去皮)、甘草(炙)、大棗、芍藥、生薑、膠飴。
痔疾。
加白扁豆、縮砂仁,同煎服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六。
當歸、熟乾地黃各等分。
月昏,視物不明,淚下。
上為細散。
以無灰酒下2錢匕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一引《楊氏家藏方》。
蛇退1條(全者,燒存性),蠶紙1片(方5寸以上,燒存性,約與蛇退相等)。
難產。
上藥合和,只作1服。以麝香溫酒調下。
《百一》卷十八引柳正之方,名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二九引《澹寮》。
當歸、橘皮各等分。
上為末。
以酒調服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一。
蜣螂不拘多少(6-7月間,尋牛糞中者,用線串起陰乾收貯)。
小兒大小便不通。
用時,取1個,要全者,放淨磚上,四面以炭火烘乾,以刀從腰切斷。如大便閉,用上半截;小便閉,用下半截;二便俱閉,全用。研為細末。
新汲水調服。
《回春》卷七。
蒼朮、厚朴、陳橘皮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。
婦人血崩。
先合煎數服,然後吃三灰散、四神散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。
馬蹄香、香圓橘葉。
馬(疒其),滿身起堆。
上搗爛,糟炒縛之,或用秦椒酒煎敷。
《準繩·瘍醫》卷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