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參丸

《普濟方》卷五十一: 五參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,丹參1錢,苦參1兩,沙參1兩,玄參1兩。

功效主治

酒刺,面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胡桃仁5錢,重杵碎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茶湯送下,1日3次,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五十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四引《澹寮》: 五參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杜參、玄參、苦參、沙參各等分,一方用紫參(即沙參之紫花者)。

功效主治

心經有熱,瘡赤而痛;心腎虛,瘡癢而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熟水吞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四引《澹寮》。

《千金翼》卷十二: 五參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1兩,苦參1兩半,沙參1兩,丹參3分,玄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虛熱,不能飲食,食即嘔逆,不欲聞人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食訖每服10丸,食後飲送下,1日2次。漸加至2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翼》卷十二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九: 五參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2分,苦參2分,丹參2分,玄參2分,沙參2分,巴豆(淨)10枚,(庶蟲)蟲(淨)10枚,葶藶半合,乾薑1分,炮附1分,防風半分,椒(出汗)半合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脅下有痞,手足煩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蜜丸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1日2次,不知,加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: 五參丸

配方組成

玄參1兩,沙參1兩,丹參1兩,苦參1兩,人參1兩,秦艽(去苗土)1兩,乾薑(炮)半兩,酸棗仁1兩。

功效主治

口乾,舌上生瘡。

使用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20丸至30丸,米飲送下。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九引《嬰孺方》: 五參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2分,苦參2分,丹參2分,元參2分,沙參2分,柴胡4分,茯苓4分,巴豆(淨)10枚,(庶蟲)蟲(淨)10枚,黃苓3分,葶藶半合,杏仁(淨)半合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百病熱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蜜為丸。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飲送下,1日2次。不知,加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九引《嬰孺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六: 五參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丹參1兩,玄參1兩,沙參1兩(去蘆頭),苦參1兩(銼),茯神2分,秦艽3分(去苗),白附子3分(炮裂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羌活3分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烏蛇2兩(酒浸,去皮骨,炙微黃),細辛3分,白鮮皮3分,防風2分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風毒,面板赤癢,生瘡腫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不拘時候,以溫漿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。

《衛濟寶書》卷下: 五參丸

配方組成

丹參3分,人參3分,苦參3分,玄參3分,沙參3分,蔓荊子3分,何首烏3分,紫菀3分,威靈仙3分,木香3分,乳香1分。

功效主治

疽瘡經延日月,傳成冷疽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或40丸,空心用麝香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濟寶書》卷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