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石半兩,白礬半兩,砒霜半兩。
喉痺。熱毒氣盛,痛腫不已。
上為細末,於瓷盤中盛,鹽泥固濟,候幹,炭火中燒令通赤,取出,向地中3日,出火毒,研細如粉。
咽喉腫閉處,點少許便破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五。
消石、蒲黃、青黛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積熱喉閉,舌腫口瘡。
上為細末。
幹摻口中,津嚥下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九。
消石(白者)。
諸淋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血淋,山梔仁煎湯調下;熱淋,小便赤而淋瀝,臍下急痛,新水調下,或黃芩煎湯下;氣淋,小腹脹滿,尿後常有餘瀝,木通煎湯下;石淋,莖內痛割,尿不能出,尿中有沙石,令人悶絕,此證將消石用抄紙隔炒,紙焦為度,再研細,蜀葵子30粒(開啟),煎湯調下。
《直指》卷十六。
寒水石、樸消。
諸痔。
上為末。
以津潤手指,點藥敷瘡。立效。
《得效》卷七。
消石、人中白各等分,冰片少許。
風邪犯腦,頭痛不可忍。
上為末。
用1字吹入鼻中。
《景嶽全書》卷六十。
鬱金粉2分,白礬末1分5厘,火消粉3分5厘,滑石粉6分,甘草梢1分。
氣鬱型膽結石。
《新急腹症學》。
消石1兩,茜草1兩,鉛霜1兩。
三消渴疾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冷水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八。
赤小豆1合,滑石半兩,寒水石1分。
小兒螢火丹。發如灼,初從額起,脅下正赤而多痛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半錢,以冷水調塗患處。1方用豬脂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九十一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四○六。
消石1兩,乳香1分。
小兒一切丹,遍身體熱。
上為細散。
以雞子白調塗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一。
川消石3分,紫檀香半兩,甜葶藶1分,莽草1分,白芍藥1分,川大黃半兩(生用),白蘞半兩。
瘡癤初生,熱毒始結,疼痛妨悶。
上為細散。
以漿水旋調,稀稠得所,塗於腫上,幹則易之,以熱退腫消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。
川消石3分,雄黃3分(研細),白芷3分,白礬3分,玄參3分。
癰初結,赤腫熱焮急痛。
上為細散。
用生油和蜜調痛處,幹即易之。以腫消為度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六十一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八七。
消石、大黃、綠豆各等分。
孩兒身上無故腫,但覺肉色赤熱。
上為末。
每用時,隨腫大小,取君達根研汁調塗腫上,如有惡物,即看有點子,以膏貼之,四面以散子熁之。若無君達根,即用雞子白或車前根葉亦得。
《顱囟經》卷下。
消石1兩,澤瀉1兩,白蘞1兩,芍藥1兩,寒水石1兩,瓜蔞1兩。
金瘡,先有散石,煩悶欲死,大小便不通。
上為散。
每服方寸匕,水送下,日夜各1服。或未通,稍增之。
《鬼遺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