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銀1兩,明礬1兩(研),消1兩(研)。
癰疽。
上3味,並放於小鐵罐內用粗中碗合住,碗縫用麵漿摻皮紙捻,同糊固上,將河沙堆滿空碗底,炭火煉線香1炷時,碗底放新棉花1塊,候棉花黃即妙,若至焦則大老矣。
《良方合壁》卷下。
白信(煨)、巴豆(去皮油)、黃蠟各等分,
心疼至危者。
上為末,熔黃蠟為丸,如黍米大。
忌醋。
每服3丸,燒酒送下。
《回春》卷五。
三梅片1分,熟石膏1兩,紅粉片3錢。
小兒因受父母遺毒,致生楊梅瘡,初出胎時,即遍身糜爛。
麻油調搽;或刮豬肚內穢垢,置瓦上焙研,加入丹內;或用豬膽汁調搽。
《喉科種福》卷三。
升丹3分,橄欖炭3分,梅片1分。
下疳腐爛。
上為極細末。
麻油調敷或幹摻。
《藥奩啟秘》。
川芎1兩5錢(鹽炒),茴香3兩(炒),蒼朮2兩(蔥白同炒)。
腰痛。
酒煮麵糊為丸。
鹽水、酒任下。
《慎齋遺書》卷九。
輕粉1錢,硃砂3分,上片2分。
結毒喉疳腐爛。
上為細末。
吹喉中。
《外科真詮》捲上。
柏枝、槐子、生礬各等分。
男婦久嗽不止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百丸,臨臥冷茶送下。
《方症會要》卷一。
川烏半兩(炒),蒼朮3兩(米泔水浸),茴香1兩,山藥1兩,金鈴子4兩(去皮核,肉炒),萆薢5錢,青鹽1兩,破故紙1兩。
渾身走注痛,冷積,寒疝氣,小腸疼。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溫酒送下,幹物壓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五○引《醫學切問》。
雄黃1錢,胡椒8分,硫黃1錢。
膿窠瘡疥。
上為細末。
香油調過1夜,取油調擦。
《外科方外奇方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