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草節、荊芥穗、牛蒡子(略炒)等分。
小兒疹痘不出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半,解毒薄荷湯調下;未出紫草湯調下,進數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五引《風髓經》。
防風、荊芥、甘草、牛蒡子(炒)各等分。
小兒變蒸生瘡。
上為散。
水煎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一。
牛蒡子(炒)。
小兒冬月有非節之暖,及春月天氣喧暖,或甘肥之過,或重衣溫厚,幃帳周密,傷面板,害血脈,瘡瘍發黃,是生多疾。
上為末。
水煎1盞服之。
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五。
牛蒡子、麻黃、南星、牛膝。
傷寒大汗已出,因而露風,則汗不流通,風邪乘虛襲於經絡,故手足攣搐,不能屈伸而筋脈拘急。
上銼碎,於石器內入好酒同研細,另用火燒地坑赤色,以藥放在坑內,再用炭火燒令黑色,取出為末。
每服1錢,好酒送下;水、姜煎服亦可。
《傷寒全生集》卷四。
牛蒡(炒香)1分,乳香1錢。
小兒牙病。
上為末。
入白麵少許,溫水調塗。
方出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四引《養生必用》。名見《醫部全錄》卷四一五。
牛蒡子1兩(炒),荊芥2兩半,白芷半兩,全蠍3錢,甘草3錢(炙),防風半兩。
小兒斑瘡,及疹痘末出,一切毒瘡,咽喉腫痛。
上為末。
大便自利者不宜服。
水7分,煎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