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補丸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一引《靈苑方》: 內補丸

配方組成

萆薢4兩,牛膝2兩,五加皮2兩,白朮1兩,川烏頭(炮,去皮臍)1兩,丹參1兩,枳實(麩炒,去瓤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受氣虛弱,及五勞七傷,臟腑積冷,(疒去)癖癥塊,虛脹;或經脈不調,疳冷,赤白帶下,口苦舌幹,面色萎黃,黑(黑幹),心煩驚悸,頭目旋暈,不喜飲食,痰涕粘涎,手足百節熱疼無力,肌肉消瘦,子息斷緒,服一月當妊娠,百病皆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溫酒送下,日、午、晚各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一引《靈苑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: 內補丸

配方組成

黃耆3分(銼),槐耳1兩(微炙),苦參半兩(銼),白桐葉3分,龍骨3分,狸睛1對(微炙),漏蘆半兩,蝟皮1兩(炙黃焦),萹蓄半兩,敗醬半兩,續斷半兩,木香半兩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硫黃1兩(細研),豬後懸蹄甲1兩(炙黃焦)。

功效主治

痔瘻積年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前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: 內補丸

配方組成

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阿膠3分(搗碎,炒令黃燥)。

功效主治

冷熱氣不和,腹痛,下痢不止,下膿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以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四: 內補丸

配方組成

熟乾地黃(焙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肉蓯蓉(酒浸1宿,切,焙)1兩,鹿茸(去毛,酒浸1宿,酥炙)1兩,人參1兩,山芋1兩半,柴胡(去苗)3分,胡黃連1分,遠志(去心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分,鍾乳(鵝管者)2兩(以甘草水煮3日,研3日)。

功效主治

腎虛勞聾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研藥,餘為細末,再研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四。

《本事》卷十: 內補丸

配方組成

熟乾地黃(酒灑,9蒸9曝,焙)2兩,當歸(去蘆,洗、切,焙乾,微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,衝任脈虛,胎氣自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40丸,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事》卷十。

《女科切要》卷二: 內補丸

配方組成

鹿茸、絲子、沙蒺藜、紫菀茸、黃耆、肉桂、桑螵蛸、肉蓯蓉、附子(制)、茯神、白蒺藜。

功效主治

女子白淫,屬陽虛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注意事項

有火者忌用,宜服清心蓮子飲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遠酒送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女科切要》卷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二: 內補丸

配方組成

狠毒(溼紙裹煨)2兩,天麻(酒浸,炙)1兩半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兩,巴戟天(去心)1兩半,鹿茸(酥塗炙,去毛)2兩,補骨脂(微炒)1兩半,石斛(去根)1兩半,幹蠍(全者,炒)1兩,萆薢1兩半,肉蓯蓉(酒浸,去皮,炙)1兩半,蒺藜子(炒,去角)1兩,天雄(炮裂,去皮臍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乾漆(熬煙出)1兩,沒藥1兩半(研),桂(去粗皮)1兩半,膃肭臍(細銼,搗篩為末)4兩(用酒5升煎成煎)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風虛,元氣衰憊,膀胱冷痺,腰胯注痛,腳膝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膃肭臍外,為細末,研令勻,用膃肭臍煎搜和為丸,或入少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