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香1兩,麝香1兩,白檀香1兩,青木香1兩,零陵香1兩,白芷1兩,甘松香1兩,藿香1兩,細辛1兩,芎1兩,檳榔1兩,豆蔻1兩,香附子半兩,丁香3分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五辛。
綿裹,日夕含之咽津,味盡即止。
《千金翼》卷五。
麝香1兩(細研),沉香1兩,丁香1兩,安息香1兩,木香1兩,降真香1兩,藿香1兩,甲香1兩,蘇合香1兩,薰陸香1兩,牛黃3分(細研),犀角屑3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細辛3分,芎3分,白茯苓3分,當歸3分(微炒),桂心3分。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和搗300-500杵,丸如梧桐子大。
不拘時候,以溫酒嚼下15丸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。
丁香半兩,蘇合香半兩,白檀香半兩,沉香半兩,木香半兩,莎草根(炒去毛)半兩,白朮(銼,炒)半兩,高良薑(銼)半兩,安息香(研)半兩,麝香(研)半兩,薰陸香(研)半兩,丹砂(研)半兩,龍腦(研)半兩,蓽茇1兩,訶黎勒(煨,取皮)1兩,犀角(鎊屑)1兩,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炙)1兩。
霍亂、中惡,不識人,心痛腹脹,不思飲食。
上17味,除別研者外,為細末,與別研者藥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瓷盒收貯。
每服5丸,溫酒送下,1日4-5次;甚者,溫酒研下。以愈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九。
沉香1錢,檀香5分,母丁1粒,廣香8分,乳末1錢5分,檳榔1錢,茯苓1錢5分,枳殼1錢,臺烏1錢5分,官桂8分,伏毛1錢,藿梗3錢,青皮1錢。
腹痛。
氣弱人禁用。
為丸服。
《青囊全集》捲上。
甘松(炒)4兩,益智仁(炒)4兩,香附子4兩,京三稜2兩,莪術2兩,青皮3兩,陳皮3兩,砂仁1兩半,木香1兩,甘草(炒)1兩。
傷飲食,胸膈腹疼,或氣滯積聚。
水浸蒸餅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薑湯送下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十三。
木香、沉香、澤瀉、烏藥、陳皮、丁香、小茴香、香附(酒炒)、荔核(煨焦)各等分,皂角(微火燒煙盡)1兩。
氣滯、寒滯諸痛,胃疼,腹痛,婦女行經腹痛,男子疝氣,氣鬱不舒,兩脅痛腹脹腸鳴。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彈子大者,磨化服;丸梧桐子大者,湯引下;疝,溫酒下。
《景嶽全書》卷五十一。
茴香(淘去沙,炒)1兩,乳香(別研)1兩,沉香(微炒)1兩,蓬莪術(炮)1兩,木香(溼紙裹煨)1兩,枳殼1兩(去瓤、麩炒),肉豆蔻2兩(炒),檳榔半兩,吳茱萸2分(用米醋半盞浸1宿,取出炒幹,用1分),丁香3分(不見火)。
一切氣注刺,心腹脹痛,痰涎壅逆,不美飲食,臟腑多洩。
上為細末,用阿魏1錢研開,入面為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生薑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。
乳香1錢,沒藥1錢,花椒1錢,硫黃1錢,水銀3錢(用唾研如泥),麝香3分,蛇床子(炒)5錢,大風子(去殼)2兩。
疥瘡。
上為末,舊桕油燭或胡桃為丸。
外擦用。
《串雅外編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