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烏32兩(米泔浸3宿,洗去皮尖,薄切,曬乾),甘草(切,焙)4兩,零陵香4兩,藿香(各洗,銼,曬)4兩,茅香4兩,五靈脂(洗去沙土,曬)4兩,荊芥3兩(銼,日曬),沒藥(入白瓦盞內)1兩,川芎1兩,石膏(入伏龍肝5兩,不煅)1兩,血竭(如無,用乳香,缽內研細)2兩。
小兒生大血泡瘡,頭風疼,傷寒,不進飲食,腫,牙痛,血風。
上藥各為末,用好酒糊為丸,如大梧桐子大,陰乾,磨第一等墨染過,入些乳香在墨內,亦陰乾甚佳,都幹了,用葛布袋盛之,懸當風處。
妊婦人不可服。
醋磨貼之。
《幼幼新書》(古籍本)卷三十七引《張氏家傳》。
鹿茸(酒蒸)、當歸(去蘆,酒浸)各等分。
精血耗竭,面色黧黑,耳聾目昏,口乾多渴,腰痛腳弱,小便白濁,上燥下寒,不受峻補。肝勞。
上為細末,煮烏梅膏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《濟生》卷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