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菀(去土)1兩,人參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紫蘇莖葉1兩,訶黎勒(炮,去核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郁李仁(去皮尖,研如膏)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,研如膏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大黃(銼,炒)半兩。
產後上氣咳逆,煩悶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2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三。
紫菀(去苗土)1兩半,桑根白皮(炙,銼)1兩半,桔梗(炒)1兩半,續斷1兩半,赤小豆1合,甘草(炙,銼)1兩,五味子1兩,生乾地黃(酒洗,切,焙)2兩半。
傳屍骨蒸,虛勞咳嗽,並婦人熱入血室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青竹茹(彈子大),煎至1盞,去滓,食後溫服,良久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。
紫菀(去土)半兩,柴胡(去苗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蒼朮(米泔浸1宿,切片,焙乾)1兩,赤芍藥1兩,肉豆蔻(去殼)半兩,人參半兩。
虛勞咳嗽,腸鳴滑洩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。
紫菀(去苗土)1兩,貝母(去心)1兩,黃耆(銼,炒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人參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者,炒,研)1兩,款冬花1兩,桂(去粗皮)1兩,桔梗1兩,陳橘皮(去白,炒)1兩,當歸(炙,銼)1兩,大腹子(銼)1兩,桑根白皮(銼,炒)1兩,五味子(炒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生乾地黃(焙)1兩,半夏(洗去滑,焙)1兩半。
肺臟虛勞,痰嗽不止,背膊並項筋痠疼,日漸羸瘦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切),大棗2枚(擘),同煎取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六。
紫菀(去苗土)、款冬花(去梗)、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令黃)、生乾地黃、麻黃(去節)、甘草(炙、銼)、秦艽(去苗土)、桑根白皮(炙、銼)、黃明膠(炒燥)、馬兜鈴、糯米各等分。
咳嗽膿血,胸膈滿痞,全不思食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大棗3枚(擘),同煎至8分。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。
紫菀2兩,五味子2兩,生薑(合皮,切)2兩,白石英(研,綿裹)2兩,款冬花2兩,桂心2兩,人參2兩,鍾乳(研,綿裹)3兩,麥門冬(去心)3兩,桑根白皮3兩,大棗20枚(擘),粳米1合。
肺氣不足,逆氣胸滿,上迫喉咽,閉塞短氣,連唾相屬,寒從背起,口如含霜雪,語無音聲,劇者唾血腥臭,或歌或哭,乾嘔心煩,耳聞風雨聲,皮毛悴,面白。
忌生蔥、熱面、炙肉。
上切。水1鬥5升,先煮桑根白皮、粳米,取9升,去滓,納諸藥,煎取3升。去滓,分溫3服,每服相去如人行7-8裡久。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廣濟方》。
紫菀1兩,防風5錢,竹茹1團,白蜜半匙。
孕婦咳嗽不止。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三。
貝母、前胡、桑皮、紫菀、白朮、甘草、黃芩、五味子、桔梗、麻黃、紫蘇、杏仁、知母、當歸、陳皮、赤苓。
子嗽。妊娠咳嗽,因感冒寒邪,傷於肺經,以致咳嗽而不已。腠理不密則寒邪乘虛入肺,或晝甚夜安,晝安夜甚,或有痰,或無痰。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。
甘草1分,杏仁1分,紫菀1兩,桑白皮1分,苦梗3分,天門冬1兩。
妊娠咳嗽不止,胎不安。
忌食鯉魚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1盞,竹茹1塊,煎至7分,去滓,入蜜半匙,再煎2沸,溫服。
《婦人良方》卷十三。
紫菀1兩,百部1兩,款冬花1兩。
痰嗽喘急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加姜3片,烏梅1個,煎1-2沸,食後服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五引《傳信方》。
紫菀1分,阿膠(蛤粉炒珠,另燉沖服)1分,川貝母(去心)1分,蘇子1分,五味子5分,桑白皮(蜜炙)1錢,知母(蜜炙)1錢,枳殼1錢,杏仁(去皮尖)1錢半,款冬花6分,陳皮6分(一方無陳皮)。
房事觸傷經閉。經水來時因房事觸傷,腹中結塊如雞子大左右,而致月水不行,變成五心煩熱,頭昏目眩,咳嗽痰喘。
水煎。先服逍遙飲退其熱,臨臥次服紫菀湯止其嗽。
《葉氏女科》卷一。
紫菀茸、貝母、真蘇子(微炒)、杏仁(水浸,去皮,焙黃)、北梗、陳皮、麻黃(去節)、半夏曲、赤茯苓、桑白皮(炒)、甘草(微炙)各等分。
小兒喘嗽。
上銼細。
每服1錢,加姜3片,紫蘇3葉(並嫩梗),水煎服。
《直指小兒》卷四。
甘草、桔梗、紫菀、川貝母、杏仁。
肺癰濁唾腥臭,五心煩熱,壅悶喘嗽。
水煎服。
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。
紫菀1兩,款冬花1兩,麻黃1兩,甘草1兩,乾地黃2兩,卷柏半兩,麥門冬1兩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雞峰》卷十一。
紫菀(去苗土)1兩半,桑根白皮(銼)1兩半,款冬花1兩,葳蕤1兩1分,柴胡(去苗)1兩半,桔梗(炒)1兩1分,甘草(炙)半兩,升麻1兩1分,射干1分。
肺氣喘急咳嗽,胸中塞滿。
上銼,如麻豆大,分6貼。
每貼水3盞,加生薑1分,煎取2盞,去滓,分3服,1日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八。
紫菀(去苗土)1兩,桔梗(銼,炒)1兩,款冬花(去梗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陳橘皮(去白,焙)半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赤芍藥1兩半,百合1兩半,大腹2枚(銼)。
咳嗽喘急,胸腹脅肋脹悶疼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,1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。
紫菀半兩,杏仁半兩,麻黃6錢,桂心6錢,橘皮6錢,青木香6錢,黃芩半兩,當歸半兩,甘草半兩,大黃1兩。
小兒中冷,及傷寒暴嗽,或上氣喉咽鳴,氣逆,或鼻塞清水出者。
上(口父)咀,以水3升,煮取9合。去滓,60-100日兒,1服2合半;100-200日兒,1服3合。
《千金》卷五。
紫菀(去苗土)半兩,紫蘇葉半兩,白前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半兩,麻黃(去根節,湯意,掠去沫)半兩,甘草(炙,銼)1分半,葶藶(微炒)1分。
傷寒後咳嗽短氣,涕唾稠粘,及風虛煩躁,發作無時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棗3枚(擘破),同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。
紫菀6分,甘草8分(炙),檳榔7枚,茯苓8分,葶藶子3合(炒,末,湯成下)。
肺脹氣急,咳嗽喘粗,眠臥不得,極重恐,氣欲絕。
忌生蔥、菜、熱面、海藻、菘菜、大醋、蒜、粘食。
上切。以水6升,煮取2升半,絞去滓,分溫3服,每服如人行4-5裡久進之,以快利為度。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廣濟方》。
紫菀茸(洗)、乾薑(炮)、黃耆(去蘆)、人參、五味子、鍾乳粉、杏仁(去皮尖,麩炒)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氣虛極,皮毛憔,津液不通,四肢無力或喘急短氣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棗子1枚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五○引《濟生》。
紫菀茸、白芷、人參、甘草、黃耆、地骨皮、杏仁(去皮尖)、桑白皮(炙)各等分。
肺虛感熱,咳嗽喘滿,自汗衄血,肩背瞀重,血便注下;或腦戶連囟頂痛,發熱,口瘡,心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棗1枚,姜3片,煎7分,去滓,食前服之。
《三因》卷五。
生地5錢,紫菀2錢,阿膠3錢(蒲黃灰炒),白芍1錢半(炒),人參1錢半,麥冬3錢(去心),桑葉1錢半,川貝2錢(去心),米仁4錢(炒)。
吐血,脈虛微數者。
水煎,去滓溫服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