蒼朮、黃柏、知母。
下肢痛,屬溼熱下注者。
《謙齋醫學講稿》。
鹿茸(去毛,酥炙)、鍾乳粉、肉豆蔻(面裹煨)各等分。
上為細末,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-50丸,棗湯食前送下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六。
巴豆1枚(去皮心膜,研出油),斑蝥7枚(去頭翅足,炒),胡椒49粒。
心痛不可忍。
上藥搗羅2味為末,入巴豆合研勻,醋浸糊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丸,用熟水滴熱油1-2點,攪勻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。
黃連2兩(切片,煎汁),木香4兩(用黃連汁浸,慢火焙乾),烏梅肉。
腸風髒毒。
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-60丸,空心白滾水送下。
《仙拈集》卷二。
黃柏4兩(切片,酒拌,略炒),蒼朮6兩(米泔浸1-2宿,細切,焙乾),川牛膝(去蘆)2兩。
肝腎不足,溼熱下注,腰腿疼痛麻木,腳氣,溼瘡,淋病,白帶。溼熱腰痛,或作或止。溼熱下注引起的腳氣病,腰膝關節痠痛,溼瘡,以及帶下、淋濁。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魚腥、蕎麥、熱面、煎炒等物;孕婦慎用。
每服50-70丸,空心姜、鹽湯任下。
《醫學正傳》卷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