炙肝散
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八引《指南方》: 炙肝散

配方組成

牡丹皮1兩,芍藥1兩,柴胡1兩,白朮3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太過,虛弱滑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豬肝1片,薄切開,摻藥在內,慢火炙,嚼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八引《指南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九: 炙肝散

配方組成

乾薑(炮)半兩,大附子(炮)半兩,縮砂仁半兩,肉豆蔻2個,小茴香4錢(炒),川小椒4兩。

功效主治

飲食生冷,內受風寒,洩瀉無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4錢,用白羊肝2-3兩,或豶豬肝,或豬羊腰子批開放藥在內,鹽末2錢,蔥白2根,同肝一處,紙裹潤溼,燒香熟為度。食前空心服之,細嚼,生薑湯下,或米湯、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九。

《得效》卷五: 炙肝散

配方組成

白礬(飛過,研)、五倍子(為末)。

功效主治

喘並痰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各1錢,以生豬肝火上炙熟,蘸藥,食後臨臥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五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七: 炙肝散

配方組成

木香1兩半,白朮1兩半,生犀末1兩半,山茵陳(去枝梗)1兩半,紅豆蔻1兩半,縮砂仁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半,人參(去蘆頭)1兩半,黑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半,石斛(銼,炒)1兩半,狗脊(去皮)1兩半,川芎1兩半,良姜1兩半,柴胡(去苗)1兩半,訶子(炮,去核)1兩半,草豆蔻(炮,去皮)1兩半,陳皮(去白)半兩,白芍藥半兩,白蕪荑(炒,去皮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桔梗半兩,吳茱萸(洗,焙乾)半兩,防風半兩,紫菀(去土)半兩,紫參(去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虛弱,五勞七傷,肌體羸瘦,全不思飲食,久患洩瀉,腸滑不止,心胸滿悶,臍腹疼痛,或便膿血,睏倦無力,四肢沉重,心勞口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羊肝2兩,去筋膜,薄批摻藥。入蔥白、生薑絲、鹽各少許拌勻,用溼紙裹,文武火煨熟,食前用生薑粥送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七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: 炙肝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去蘆)3分,破故紙(炒)3分,高良薑(炒)3分,縮砂仁3分,羌活(洗)半兩,肉桂(去粗皮,不見火)半兩,陳皮(去白)半兩,白朮(炒)半兩,赤茯苓(去皮)半兩,吳茱萸(湯泡7次,炒)半兩,肉豆蔻(面裹煨)半兩,厚朴3錢(姜制,炒)。

功效主治

脾氣虛弱,肝脈有餘,邪來傷止,洩瀉不實,倉廩不藏,飲食減少,力乏氣短,飲食不化,肌膚倦怠,面無顏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獖豬肝3兩,切片摻藥於上,以漿水1碗,醋少許,鹽1錢,同煮,水煮盡,空心連肝嚼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
《雞峰》卷十四: 炙肝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(去苗及枯者;洗,焙)、蒼朮、桔梗、白芍藥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脾虛胃耗,下痢鴨溏,滑數不止,肌肉消瘦,飲食不入,脈細皮寒,氣少不能言,口舌生瘡,有時潮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用豬肝3指許,批開摻藥在上,溼紙裹,慢火炙熟,細嚼,食前米飲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九: 炙肝散

配方組成

訶黎勒皮1兩(分為3服)。

功效主治

氣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取羊肝批作薄片,勿使相離,以藥末入肝葉中,炙熟食之。以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一: 炙肝散

配方組成

石決明(洗)4兩,谷精草(洗)4兩,皂莢(炙,去皮子)1分,甘草(炙,銼)2兩,木賊(銼)5兩,黃芩(去黑心)5兩,蒼朮(米泔浸7日,切,焙)半斤。

功效主治

外障赤肉,翳膜遮障不明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獖豬肝1葉,去筋膜,切數縫,摻藥末5錢,分於縫內,仍摻鹽1錢合定,用旋斫溼柳枝3-4條擱起,慢火炙香熟,早晨空心冷吃盡,續吃冷飯1盞壓之。仍於三裡穴灸2-7壯,3日後有淚下為驗,7日翳膜必退,每旦用新水漱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: 炙肝散

配方組成

苘麻子1升(去土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眼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以獖豬肝1片,如手大,薄批作5-7片,於藥末中蘸勻炙幹,再蘸再炙,末盡為度,搗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匕,空心、臨臥陳米飲調下;服5-7服,加半字,又5-7服,加至半錢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七: 炙肝散

配方組成

山芋1兩,柴胡(去苗)1兩,縮砂(去皮)1兩,高良薑(炮)1兩,陳橘皮(去白,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白芷1兩,木香1分,吳茱萸(湯洗,焙)半兩,赤芍藥(洗,焙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用生薑汁炙)半兩,桔梗(銼,炒)半兩,乾薑(炮裂)半兩,樸骨脂(炒)半兩,青橘皮(去白,焙)半兩,草豆蔻(去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冷勞,大便不禁,羸瘦睏乏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用豬肝4兩,薄批片子,摻藥5錢匕,入蔥、鹽各少許,溼紙裹,慢火內煨令香熟,去紙,細嚼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七。

方出《史載之方》卷下,名見《中藏經》卷七: 炙肝散

配方組成

白朮半兩,白芍藥半兩,桔梗1分,白芷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久瀉。凡人虛弱,用補藥日久,漸至瘦損,食少倦怠,大便頻數,洩漏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以豬肝4兩片切,如食法,入少鹽和之,不用油,用藥先和一半於銚內,先煿過,次用木炭火上炙幹,再傅末作2-3次食之,止洩最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史載之方》卷下,名見《中藏經》卷七。

《博濟》卷一: 炙肝散

配方組成

柳桂1兩,吳白芷1兩,羌活(溫水洗,浸過)1兩,獨活1兩,芍藥1兩,訶子皮7個(好者),白朮半兩,蠻姜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男子五勞七傷,手足痠疼,四肢煩倦,多患口瘡,咽喉不利,心胸痞滿,不思飲食,久積瀉利,腳膝浮腫,日漸消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用豬肝1具,淨除筋膜,切如柳葉狀,換水7遍,控幹,用藥末10錢、鹽1分同拌令勻,作丸串子,以慢火炙熟,空心任意服之,以生薑粥下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博濟》卷一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六: 炙肝散

配方組成

豬肝1具(去筋膜),木香半兩,人參(去蘆頭)半兩,白朮半兩,黃連(去須,微炒)半兩,乾薑(炮裂,銼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半兩,訶黎勒(煨,用皮)半兩,蕪荑半兩,烏梅肉3分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積冷氣,痢下膿血,肌瘦,不能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將肝切作片子、以藥末1兩,摻令勻,即旋以串子炙令香熟,空腹食之;如渴,即煎人參湯溫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: 炙肝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半兩(微炒)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芎半兩,白芍藥1兩,紫菀1兩,桔梗1兩(去蘆頭),木香2兩,肉豆蔻半兩(去殼),檳榔半兩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。

功效主治

冷勞,心腹虛脹,食飲全少,四肢無力,大腸不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用豬肝1具,切去脂膜,薄切如角片,入散1兩半,蔥薤白1握細切,鹽末相拌令有味,以竹箸子串,慢火炙令熟,空心食之,後飲暖酒1-2盞為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: 炙肝散

配方組成

紫菀半兩(洗去苗土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縮砂半兩(去皮),蕪荑半兩,人參1分(去蘆頭),白茯苓1分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當歸1分,木香1分,陳橘皮1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川椒1分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厚朴半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,草豆蔻半兩(去皮),桂心1分,胡椒1分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細辛半兩,蒼朮半兩,白朮半兩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芎1分。

功效主治

冷勞,羸瘦不能食,心腹多疼,四肢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用豬肝1具,去脂膜,薄切如角片,入散1兩半,蔥薤白1握細切,鹽末相拌令有味,以竹箸子串,慢火炙令熟,空心食之,後飲暖酒1-2盞為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: 炙肝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半兩(炒),柴胡1兩半(去苗)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赤芍藥3分,陳橘皮半兩(湯浸去白瓤,焙),紫菀3分(洗去苗土),縮砂3分(去皮),訶黎勒1兩(煨用皮),高良薑半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冷勞咳嗽,四肢無力,大腸不調,吃食減少,腹脅氣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用豬肝1具,切去脂膜,如角片,入散1兩拌和令勻,竹箸子串,慢火炙令熟,食前任意一吃,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九: 炙肝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(去粗皮)、木香、桂(去粗皮)、附子(炮裂,去皮臍)、白茯苓(去黑皮)、人參、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,銼)、牛膝(銼,焙令幹)、芍藥、鱉甲(醋浸,炙令黃)、當歸(去蘆頭,炙令幹,切)、青橘皮(去白,焙)。

功效主治

急勞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獖豬肝1具,細切如柳葉,用藥1兩摻拌令勻,慢火炙熟放溫,空腹任意食之。不過3服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九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八十五引《經驗良方》: 炙肝散

配方組成

瓜蔞(不去皮,用瓤,瓦上焙乾),烏梅5個(大者,去核,同前藥焙),杏仁21粒(去皮尖,熬,炒,別研)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1捻,豬肝1片,切開入藥在肝內,火上炙熟,放冷,食後及臨夜服,嚼,津液吞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八十五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