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夏(姜制)1錢3分,茯苓1錢,黃連1錢,青竹茹1錢,生地黃(酒洗)1錢半,當歸(酒洗)8分,陳皮(去白)8分,桔梗5分,甘草梢2分。
舌下腫結如核,或重舌、木舌及滿口生瘡。
上銼1劑。
加生薑3片,水煎,食後服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一○五。
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黃芩、黃連、山梔子。
腸鳴。因火動其水,腹中水鳴作痛。
上銼。
水煎服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七十三。
南星(姜制)1錢半,半夏(姜制)1錢半,蒼朮(米泔浸炒)1錢,黃柏(煨)1錢,陳皮1錢,茯苓8分,甘草5分(一方半夏、橘紅、白茯苓、甘草、南星、香附、烏藥、枳殼)。
痰積腰痛,脈滑者。
上銼。
水煎,空心服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七十五。
陳皮1錢,半夏1錢,茯苓1錢,甘草3分,酒芩1錢,羌活1錢,威靈仙3錢,南星1錢,香附1錢,蒼朮1錢半,白朮1錢。
臂痛,乃上焦溼痰橫行經絡所致。
上銼1服。
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七十八。
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黃芩(酒洗)、羌活、紅花。
痰熱客於太陽經,項強不能回顧,動則微痛,其脈弦而數實。
上銼。
水煎服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七十八。
陳皮、半夏、白茯苓、甘草、蒼朮、防風、川芎、白芷(一雲白朮)。
外邪霍亂。
上銼。
加生薑5片,水煎服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。
陳皮1錢,半夏1錢,茯苓1錢,甘草1錢,蒼朮1錢,白朮1錢,桃仁1錢,紅花1錢,附子少許。
十指麻木,屬胃中有溼痰死血者。
上銼。
水煎服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八十二。
當歸(酒洗)1兩,茯苓2兩,川芎7錢5分,白芍藥1兩,白朮1兩,半夏(湯洗)1兩,香附米1兩,陳皮1兩,甘草5錢。
婦人肥盛不能孕育者。
上作10帖。
每帖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《醫學正印》。
甘草8分,半夏1錢,茯苓1錢,陳皮1錢5分,南星、枳實、黃芩、白朮、黃連、瓜蔞仁、桔梗、杏仁、山楂、柴胡(少佐)、貝母、金沸草、薑汁、竹瀝。
食積夾痰,憎寒惡風,自汗,胸膈滿悶,氣上攻衝,頭不昏痛,項不強,無熱者。
年力壯盛者,先吐去痰,後服此藥。
《玉案》卷二。
半夏8分,陳皮8分,白茯苓8分,甘草8分,藿香梗1錢,砂仁1錢,厚朴1錢,香附1錢,山楂肉6分,紅豆蔻6分。
氣鬱傷脾,飲食停胃,以致嘔吐。
加生薑5片,水煎服。
《玉案》卷四。
白茯苓1錢,陳皮1錢,半夏1錢,厚朴1錢2分,桔梗1錢2分,枳實1錢2分,黃芩1錢2分,貝母(去心)1錢2分,蘇子1錢2分,甘草2分,肉桂2分。
梅核氣。六鬱七情神思所傷,結成痰核,介介喉中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。
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《玉案》卷四。
陳皮、半夏、甘草、茯苓、山楂、香附、川芎、蒼朮、砂仁。
妊娠氣不調和,飲食傷而氣實者。
水煎服。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二。
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香附、木通各等分。
忿怒氣結,閉遏不通。
上銼。
水煎服,後煎滓探吐,以提其氣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九十二。
陳皮1錢5分,半夏6分,茯苓8分,甘草3分,香附、木通、貝母、知母。
痰氣壅塞,小便不通。
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《萬氏家抄方》卷六。
半夏(湯泡7次)半兩,陳皮半兩,茯苓半兩,甘草1錢半(炙,銼),刮竹青4兩。
胃熱嘔吐不已。
上為末。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7片,煎7分,去滓溫服。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六引《經效良方》。
人參1兩,半夏1兩,白茯苓1兩,甘草1兩,陳皮1兩,紫菀1兩,紫蘇1兩,枳殼(炒,去瓤)1兩,桑白皮1兩,縮砂仁1兩,白豆蔻1兩,木香半兩。
遠年近日,氣虛咳嗽,喘逆嘔吐,不得安眠,甚危困者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大棗1枚,煎至8分,去滓。臨臥服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五七引《德生堂方》。
茯苓、半夏、陳皮、枳實、甘草、桔梗、杏仁、貝母、瓜蔞仁、黃連。
痰實結胸。喘咳,胸脅滿痛,作寒熱,脈洪滑,心煩口渴者。
加生薑,水煎服。
《傷寒全生集》卷三。
橘紅(鹽水浸)8分,半夏(薑汁炒)1錢5分,白茯苓(去皮)1錢3分,白朮1錢3分,香附(鹽水拌炒)7分,連翹5分,黃芩(炒)5分,枳實(麥麩炒)5分,前胡5分,甘草5分(炙),瓜蔞仁1錢,桔梗1錢,麥糵(炒)1錢。
上切細。
用水2盞,加生薑3片,水煎,臨服入薑汁3匙,竹瀝1杯服。
《松崖醫徑》卷下。
半夏2錢半,茯苓3錢,陳皮2錢,甘草1錢,蒼朮1錢3分,桔梗1錢。
脾經溼滯,痰甚而脈弦滑者。
加生薑6分,大棗1枚,水煎服。
《會約》卷八。
陳皮(去白)1錢半,半夏2錢,茯苓2錢,甘草1錢,川芎8分,蔓荊子1錢,北細辛3分。
痰厥頭痛;或嘔惡咳嗽,寸關脈滑者。
薑汁為引。
《會約》卷六。
陳皮5錢,半夏2錢,茯苓1錢半,生甘草7分,白芥子1錢。
流注、癧核、皮裡膜外之凝痰。
加生薑1片,水煎服。
《經驗廣集》卷一。
陳皮、半夏、白茯苓、防風、天麻、連翹、甘草。
麻後有痰。
水煎服。
《麻科活人》卷三。
半夏、橘紅、白茯苓、甘草,羌活1錢,荊芥1錢,防風2錢,白芍2錢,蒼朮2錢,歸身4錢,麥冬2錢,萆薢1錢。
(疒咅)瘰。
生薑為引,水煎服。
《吳氏醫方類編》卷三。
麥門冬(去心)、前胡、栝蔞仁、陳皮、半夏(姜制)、茯苓、甘草(生)、枳殼(麩炒)、桔梗、杏仁(炒,去皮尖)、黃芩。
瘡痘之火,煉液成痰,上壅氣道。喉中作聲。
引用生薑,水煎服。
《金鑑》卷五十八。
蒼朮(米泔浸)8分,白朮(炒)8分,橘紅8分,半夏(泡)8分,茯苓8分,川芎8分,香附8分,枳殼5分,黃連(姜炒)5分,甘草5分。
食鬱瘀滯,胸膈不快。
水1盞半,煎8分,食前稍熱服。
《景嶽全書》卷五十四引丹溪方。
陳皮(去白)5分,半夏(湯泡)5分,桔梗(米泔水浸)5分,川芎5分,白朮1錢,黃芩(酒炒)3分,薄荷3分,防風4分,甘草(炙)4分,白茯苓(去皮)7分,桑白皮(蜜炙)7分。
小兒感冒發熱,鼻流清涕,或咳嗽痰吐,病情沉重者。
上切細。
用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煎至8分,去滓服。
《松崖醫徑》卷下。
陳皮1錢,半夏1錢,茯苓1錢,甘草1錢,黃連1錢,幹葛1錢。
傷酒惡心,嘔逆,吐出宿酒,昏冒眩暈,頭痛如破。
上銼。
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十一。
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山楂、神曲、桔梗、南星、枇杷葉、黃連、竹茹。
痰火停食,腐化酸水,吐出黃臭,或醋心不安。
上銼。
加生薑煎,臨熟入薑汁1匙調服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十五。
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、柴胡、青皮、芍藥、川芎、砂仁、神曲。
木乘土,脅痛或脾痛,有關脈弦,嘔吐不已。
上銼。
加生薑5片,水煎服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十八。
陳皮、半夏、白茯、甘草、厚朴、香薷、黃連、山楂、麥芽、神曲、木通、澤瀉。
夾暑傷寒吐瀉。
《幼科鐵鏡》卷六。
陳皮(去白)1錢半,杏仁(去皮尖)1錢半,白茯苓1錢,貝母(去心)1錢,半夏(湯泡)1錢,瓜蔞仁1錢,桔梗1錢,前胡(去蘆)1錢,片芩1錢,枳殼(麩炒)8分,石膏8分,甘草(炙)3分。
上銼。
加生薑3片,水煎,食遠服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四。
二陳湯,蒼朮3錢,白芷2錢,黃芩2錢,黃連1錢半,黃柏1錢半,白芍2錢半,椿根皮(炒)2錢半,萸肉2錢半。
帶下屬溼痰者。
《胎產要訣》捲上。
陳皮1錢,半夏1錢,當歸1錢,幹葛1錢,元參1錢,黃芩8分,茯苓8分,黃連7分,甘草5分。
內熱惡寒。
上銼,作1服。
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五十一。
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白朮、黃連、遠志。
怔忡驚悸,時作時止,心下有痰。
上水煎,加竹瀝、生薑汁服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五十四。
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黃芩(酒炒)、甘草、川芎、細辛、黃連(酒炒)、薄荷、蒼耳子、膽南星。
頭風,偏頭風。
《醫方考》卷五。
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黃連(薑汁炒)、梔子(炒)、蒼朮、川芎、香附、砂仁、神曲(炒)、山楂、木香少許。
胃中有火,膈上有痰,令人時常噁心,嘔吐清水,作噯氣吞酸等證。
上銼。
加生薑,水煎服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十八引丹溪方。
半夏、橘紅、白茯苓、甘草、殭蠶、全蠍、荊芥、天麻、菖蒲、遠志、制南星。
癇症,痰盛而不矜下者。
忌豬、羊、魚、面、雞、鵝、酒色、豬肝、豬首、蹄爪、煎炒。
水煎,入薑汁、竹瀝,早、晚服。7帖後加貝母、白朮(土炒)。
《證治寶鑑》卷二。
半夏5兩,陳皮5兩,白茯苓3兩,甘草(炙)1兩半,砂仁1兩,丁香5錢,生薑3兩。
停痰結氣而嘔。
水煎服。
《丹溪心法》卷三。
陳皮2錢,法夏1錢半,茯苓3錢,甘草5分,茅術1錢,枳殼2錢,生薑1片。
妊娠惡阻屬於痰溼者。症見胸脘脹悶,不欲食,食則嘔吐涎沫,惡油膩,舌質淡,脈濡而滑。
水煎服。
《中醫婦科治療學》。
半夏、橘紅、白茯苓、甘草,砂仁1錢,青皮半錢。
聞食氣則嘔。
《丹溪心法》卷三。
橘紅7分,茯苓7分,半夏(湯泡洗)1錢,甘草(炙)3分,川芎8分,蒼朮8分,白朮8分,山楂肉1錢5分,砂仁5分,神曲(炒)7分,香附子1錢,麥糵面(炒)5分。
上除神曲、麥糵面細研炒,另包,餘細切,作1服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,水2盞,煎至1盞,調神曲,麥糵入內服。
《醫學正傳》卷二引丹溪方。
陳皮2錢,法夏2錢(研),茯苓2錢,黨參2錢,炙甘草2錢,川樸2錢(搗)。
痰證呃逆。因痰結於胸,丹田之氣不能上升而然。
《醫門八法》卷二。
橘紅1錢,半夏1錢5分,茯苓2錢,白朮1錢,苡仁4錢,枳殼1錢,砂仁1錢,蘇梗1錢,花椒子24粒,生薑3片。
胃咳。咳而嘔惡,甚則嘔蟲。
《醫醇剩義》卷三。
陳皮、法夏、白朮、白茯苓、蒼朮、厚朴、砂仁、車前、木通、淮藥、甘草。
痰洩或多或少,時洩時止。
加燈心,水煎服。
《醫鈔類編》卷十。
陳皮(去白)1錢,半夏1錢半,茯苓2錢,甘草1錢,桔梗1錢半,枳殼1錢半,麻黃(去節)8分,杏仁20粒(去皮尖),桂枝1錢。
肺感風寒,痰稠喘急,脈浮緊者。
水煎,加生薑汁合服。
《會約》卷九。
陳皮(去白)1錢半,半夏2錢,茯苓1錢半,甘草1錢,桔梗2錢,枳殼1錢半,桂枝1錢,杏仁(去皮)1錢,蒼朮1錢,當歸1錢,紫蘇葉7分,北細辛3分。
四時感冒,咳嗽,寒熱,身痛,鼻塞;或病癒而咳痰,久不止者。
加生薑8分,水煎,熱服。
《會約》卷九。
陳皮(去白)1錢,半夏1錢5分(炮),茯苓1錢,甘草(炙)3分,梔子(炒)1錢,黃連(薑汁拌炒)1錢5分,川芎1錢,白朮1錢,乾薑(炒)5分,蒼朮1錢,香附1錢,牡荊子(炒另研)1錢半。
胃中有伏火,膈上有稠痰,時常胃口作痛,及噁心吐清水不快。
上切細,作1服。
水2盞,加生薑3片,煎至1盞,稍熱服。
《醫學正傳》卷三引丹溪方。
陳皮1兩,半夏1兩,白茯苓1兩,甘草5錢,丁香3錢,胡椒3錢。
痰暈,或因冷食所傷。
上銼散。
每服4錢,加生薑3片,烏梅1個同煎,不拘時熱服。
《得效》卷三。
陳皮1兩半,白茯苓1兩半,半夏1兩,白朮7錢半,粉草3錢。
婦人中脘宿有痰飲,受胎1月或2月,因經停氣滯,嘔吐擇食,為惡阻者。
上銼散。
每服4錢,加生薑3片,烏梅1個,水煎,食前服。未效,加生薑汁。
《得效》卷十四。
陳皮2錢,半夏(姜炒)2錢,枳實(麩炒)1錢,黃連(姜炒)6分,山楂(去子)2錢,木香8分,青皮(去瓤)2錢,白茯苓(去皮)3錢,砂仁8分,甘草8分。
痰氣鬱結,或飲食停滯而為痞滿,按之,無塊者。
上銼。
加生薑,水煎服。
《壽世保元》卷三。
陳皮(去白)、半夏(姜泡)、茯苓(去皮)、南星(牛膽制佳)、香附(去毛,童便炒)、青皮(去白)、青黛各等分。
咳嗽脅痛。
生薑為引,水煎服。
《痰火點雪》卷一。
半夏、橘紅、白茯苓、甘草、白朮、山楂、川芎、蒼朮。
傷食惡食,胸中有物。
水煎服。
《便覽》卷二。
陳皮(去白)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(炙)、桔梗、桑白皮、瓜蔞仁、杏仁。
嗽動有痰,痰出嗽止。
上銼。
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八。
半夏、橘紅、白茯苓、甘草、南星、蒼朮、川芎。
溼痰流注,脅內作痛。
加生薑,水煎服。
《保命歌括》卷三十二。
陳皮1錢,半夏1錢半(姜泡),茯苓1錢半(鹽水炒),白朮1錢,桔梗1錢,石菖蒲7分,黃柏2分,知母3分,梔子(炒黑)1錢半,升麻1錢(酒炒),柴胡1錢(酒炒),甘草1錢。
遺精。
上銼1劑。
加生薑,水煎服。
《古今醫鑑》卷八。
陳皮1錢,半夏1錢,人參1錢,茯苓1錢,黃芩1錢,川芎1錢,甘草5分,木香5分(磨汁)。
氣鬱痰火眩運。
用水2盞,加生薑3片,煎7分,食後服。
《醫統》卷五十三。
陳皮1錢,茯苓1錢,半夏曲1錢,甘草5分,藿香5分,砂仁5分,白朮7分,神曲7分,人參7分。
冷熱不調,氣逆衝上,嘔吐者。
水2盞,加生薑5片,大棗1枚,煎8分。溫服。
《醫統》卷二十四。
陳皮1錢半,白茯苓1錢,半夏(炒)1錢,甘草3分,黃連(薑汁炒)3分,吳萸(炮,去皮)3分。
吐酸水同食物出者,熱也。
水1鍾半,加生薑5片,煎服。
《廣嗣紀要》卷十二。
半夏1錢半,橘紅1錢半,茯苓1錢半,甘草(炙)1錢半,黃連(薑汁炒)1錢半,黃芩(薑汁炒)1錢半。
噁心因痰有熱者。
上作1服。水2鍾,加生薑5片,煎8分,溫服。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九。
半夏5兩,橘紅5兩,茯苓(去皮)3兩,甘草2兩,丁香2兩。
痰生嘔吐,痰飲為患,嘔吐頭眩,心悸,或因食生冷硬物,脾胃不和,時吐酸水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7片,烏梅1個,煎至6分,熱服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○五引《澹寮》。
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薑黃、枳殼各少許。
酒面積熱成疾,手臂痛,並痰攻眼腫,身麻痺。
用水2盞,加生薑5片,大棗2枚,煎8分。食遠服。
《醫部全錄》卷二四○引《直指》。
半夏(薑汁)1錢5分,白茯苓1錢,白朮1錢,香附1錢2分,連翹1錢,黃芩1錢,枳實(鼓炒)1錢,前胡1錢,甘草1錢,瓜蔞仁1錢,桔梗1錢,麥芽神曲(炒)1錢,陳皮(鹽水浸,炒)1錢。
溼痰。
上(口父)咀。水2盞,加生薑3片,煎1盞服。
《直指》卷七。
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、黃芩、枳殼、真蘇子、桔梗、白豆蔻仁、山梔子仁各等分。
梅核氣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,加生薑1片,水1盞,煎6分,食後徐徐服。
《直指》卷五。
陳皮2錢,茯苓3錢,半夏3錢(泡洗),甘草3錢,枳實2錢,竹茹3錢。
傷寒3-5日之內,發熱發寒,乾嘔,飲水即吐,粥食人口即吐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以水2盞,加生薑7片,煎至7分,去滓。徐徐1口,服畢,再服1口,以盡力度,不可急咽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三○引《活人書》。
陳皮1錢,半夏1錢,白茯苓1錢,白朮1錢,蒼朮1錢,益智仁(鹽水炒)1錢,炙草5分,升麻4分,柴胡7分。
白濁。
加生薑為引,水煎服。
《萬氏女科》卷一。
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人參、白朮、蒼朮、川芎、神曲(炒)、麥芽(炒)。
氣虛之人,因飲食過傷而腹痛者。
上銼。
加生薑,水煎服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七十三。
陳皮1錢,半夏(姜制)1錢,白茯苓(去皮)1錢,當歸1錢,枳實(麩炒)1錢,桔梗(去蘆)1錢,杏仁(去皮尖)1錢,良姜7分,砂仁7分,木香3分,官桂3分,甘草3分。
痰厥暈倒。
上銼1劑。
加生薑,水煎服。
《回春》卷二。
陳皮2錢,半夏(姜炒)2錢,白茯苓(去皮)3錢,蒼朮1錢5分,厚朴(薑汁炒)8分,砂仁8分,山藥(炒)1錢半,車前子2錢,木通2錢,甘草8分。
因痰而致洩瀉,或多或少,或瀉或不瀉者。
上銼1劑。
加生薑3片,烏梅1個,燈心10莖,水煎,溫服。
《壽世保元》卷三。
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酒芩、羌活、蒼朮。
諸溼。
用水2鍾,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《便覽》卷一。
陳皮8分,半夏8分,茯苓8分,甘草8分,黃芩8分,黃連5分,薄荷5分。
痰飲流注舌下,發腫作痛,針刺已破者。
水2鍾,加生薑3片,煎8分,食前服。
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