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連半兩(去須,微炒),牡蠣半兩(燒為粉),烏梅肉1分(微炒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訶藜勒1分(煨,用皮)。
小兒痢渴煩熱,吃水不知足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。量兒大小分減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黃連(雞爪者,不拘多少,去須)。
心中熱則精神冒悶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濃煎燈心湯調下,得溲則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四。
黃連(去須)1兩,牡蠣(燒)2兩,白茯苓(去黑皮)3分,甘草(炙)半兩。
傷寒後體虛,盜汗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煎竹葉熟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黃連(去須)1兩,檳榔半兩(銼),甘草(炙)半兩。
傷寒發斑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入蜜少許如湯點,放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七。
黃連2兩(去須),胡粉2兩,吳茱萸1兩,赤小豆100粒,水銀2兩(與胡粉點少水同研星盡)。
小兒疥,遍身皆有,痛癢不止;(疒咼)瘡。
除胡粉、水銀外,為末,入胡粉、水銀同研令勻。
以臘月豬脂和塗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一。
防風1分,地榆1分,白蒺藜1分(去刺),川芎1分,使君子半兩(蒸4-5回,焙乾),木香3銖,甘草3銖,黃連4銖。
小兒肝受疳氣,相刑于脾,所下之痢,多是鮮血,忽是膿血,忽赤白相雜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半,水煎,冷服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六引《護命》。
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敗豉皮半兩(炙令黃焦),犀角屑3分,白襄荷根3分,白頭翁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銼),藍青半兩,黃芩3分,茜根3分(銼)。
小兒蠱毒痢血,體瘦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放溫,不拘時候。量兒大小,分減服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川黃連、黃柏(去粗皮)、草決明、輕粉各等分。
小兒頭瘡。
上為細末。
用生小油調藥於瘡上塗之。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五。
密陀僧(細研)半兩,臘茶半兩,黃連(去須)半兩,滑石半兩,栝蔞根半兩。
消渴飲水過多,不知厭足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,以清粥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七九。
黃連、阿魏、神曲、山楂、桃仁、連翹、槐角、犀角各等分。
原有痔漏,又於肛門邊生一塊,皮厚腫痛作膿。
上為末。
以少許置掌心,時時舐之,津液嚥下,如消3分之2,止後服。
《丹溪心法》卷二。
黃連、大黃、黃芩、密陀僧、百藥煎各等分,輕粉少許。
小兒眉癬。
上為極細末。
每用不拘多少,油蜜調擦。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九。
黃連1兩,輕粉1錢。
疳瘡。
上為細末。入輕粉和勻。
瘡乾燥,生油調塗;有膿汁,於捻在患處,1日2-3次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。
黃連(去須,炒)1兩,黃柏(去粗皮,蜜炙)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兩,木香1兩。
赤痢兼大腸下血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匕,空心以粥飲調下,日午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。
羯羊膽1枚,鷹爪黃連。
小兒頭上疳瘡。
傾膽汁在盞內,看汁多少,入好麻油如膽汁許,以幹竹煎令香熟,入鷹爪黃連細末,調令得所,敷瘡上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一。
黃連、胡椒、牙消各等分。
口瘡。
上為末。
冷水漱口,後以此藥搽瘡上,搽去頑涎便效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引《海上方》。
當歸、赤芍藥、黃連、黃柏各等分。
一切風毒赤目。
上銼。
以雪水或甜水濃煎汁,熱洗眼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引《神效名方》。
黃連、韶粉、黃柏、軟石膏(煅)各等分。
嵌甲。
上為細末。
用水洗瘡令淨,軟帛子拭乾,以新汲水調塗瘡上,2日1易。
方出《百一》卷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○○。
黃連1兩,黃柏1兩,黃丹1兩,白及龍骨半兩,輕粉半兩。
一切新舊惡瘡。
上為末。
以冷熟水調敷瘡口,瘡溼即幹摻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五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乳香1錢半(別研),黃連(去須)1兩,荊芥100穗,燈心100莖。
眼瞼赤爛。肝受風熱,瞼眥赤爛。
上(口父)咀。每用3錢,水2盞,煎至1盞,濾去滓,熱洗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一。
黃連1兩,貫眾1兩,雞冠花1兩,烏梅肉1兩,大黃1兩,甘草(炙)3分。
腸風下血,疼痛不止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以米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宣明論》卷十三。
鷹爪黃連、露蜂房、豬牙皂角各等分。
上下顎生瘡,不可食。
濃煎,冷灌漱。一雲加荊芥尤妙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引《海上方》。
大椒半兩,黃柏皮半兩,黃連半兩,檳榔1兩。
疥瘡。
上為細末,用巴豆20粒,煎麻油塗之。巴豆煎至黑為度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二。
黃連(去須)、胡粉、黃蜀葵花各等分。
惡瘡。
上為散。
用龍腦、麝香、膩粉各少許,研細拌勻,先以鹽漿水帛子搵幹,摻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二。
黃連半兩,黃柏半兩,輕粉(炒)2兩,枯礬1兩,黃丹1兩。
下部陰溼疳瘡。
上為細末。
漿水蔥白湯渫洗了,幹貼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二引《施圓端效方》。
黃連1兩(去須),玄參3分,石膏1兩,大青2分,川芒消1兩,防風3分(去蘆頭),梔子仁3分,黃芩3分,甘草3分(生,銼),獨活3分,川升麻3分,葛根2分(銼)。
乳石發動,熱毒上攻,頭痛眼赤,心躁多渴,筋脈拘急,骨節煩痛,不欲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竹葉3-7片,黑豆50粒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黃連1兩(去須),栝蔞根(銼)1兩,地骨皮1兩,葳蕤1兩,犀角屑1兩,黃芩1兩,川升麻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。
妊娠心熱煩躁,口乾舌澀,多渴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黃連(去須)1兩,木通(銼)1兩,黃芩1兩,黃柏(銼)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,川樸消2兩。
熱毒攻眼赤痛,心神煩躁,大小便難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每於食後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黃連1兩(去須,搗為末),古字錢2-7文,龍腦半錢,杏仁2-7枚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細研),蚌粉1兩(細研),蜜1兩,不食井花水1大盞。
赤眼久患不愈,赤爛,時癢腫痛,視物不得。
上浸3-7日,每日攪1遍,日足點之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三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七十三。
黃連1兩(去須),黃柏1兩(銼),地榆1兩(銼),白芷1兩。
癰已潰。
上為散。
每用以雞子白調,塗布上貼瘡,日3-4度換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。
黃連1兩(去須),麥門冬1兩(去心),川升麻1兩,大青半兩,黃柏1兩(銼),射干1兩,玄在半兩,黃芩半兩,甘草半兩(生,銼)。
乳石發動,口舌生瘡,咽喉不利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竹葉2-7片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龍骨2兩,地榆1兩(銼),阿膠2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梔子仁半兩,赤芍藥1兩,黃芩1兩。
熱毒下痢黑白,臟腑(疒丂)痛,日夜百行,氣息欲絕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黃連3分(去須,微炒),白朮半兩,黃芩半兩,當歸3分(銼,微炒),烏梅肉半兩(微炒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赤白痢,腹中疼痛,口乾,或作寒熱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枇杷葉1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蘆根2兩(銼),甘草3分(炙微赤,搗),黃連1兩(去須)。
暴渴,心神煩悶,口舌乾焦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每於食後溫服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三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七九。
豉1合,黃連1兩(去須)。
心脾壅熱,煩渴口乾。
上為散。
每服半兩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,每於食後溫服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三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七九。
黃連2兩(去須),葛根2兩(銼),麥門冬1兩(去心),枇杷葉1兩(拭去毛,炙微黃)。
消渴。口舌乾燥,煩熱,不能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淡竹葉2-7片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。
黃連1兩(去須),栝蔞根1兩半,麥門冬1兩(去心),知母3分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地骨皮3分,黃芩3分,川升麻3分。
消渴煩躁,飲水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淡竹葉2-7片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。
黃連5兩(去須),水銀2兩,烏賊魚骨2兩(燒令赤色,銼)。
小兒頭瘡生膿水,愈而復發。
除水銀外,為散,別用白蘞末1兩半,入少水,與水銀同研至星盡,與前藥末相和,研令勻。
每用先以桃葉湯洗瘡令淨,拭乾,以藥敷於瘡上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黃連1兩,白龍骨1兩,馬牙消1兩,白礬1分,龍腦1錢。
齒縫間出血,吃食不得。
上為散,研入龍腦令勻。
每用半錢,敷齒根下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黃柏1兩(塗蜜,微炙,銼)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龍骨1兩,木香3分。
產後3日內,患膿血痢,腹中痛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大盞,入陳粟米半合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1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
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黃柏1分,梔子仁1分,地榆1分,馬藺子1分,當歸(銼,微炒)1分,黃芩1分,茜根1分,柏葉1分。
血痢,經年不愈。
上為散。
每服半兩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黃連(末)1兩。
卒吐血不止。
上於銚子內,先熔黃蠟1兩,納黃連末,候稍疑,分為3丸。
每服1丸,以糯米粥化下,日盡3丸
方出《聖惠》卷三十七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八。
黃連半兩,白礬2分(燒令汁盡)。
耳有惡瘡。
上為末。
每取少許,綿裹納耳中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三十六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五。
黃連1兩(去須),亂髮灰1兩,故絮灰1兩,乾薑1兩。
唇吻生瘡。
上為散。
每取敷於瘡上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。
黃連半兩(去須),木通半兩(銼),犀角屑3分,川升麻2分,黃芩半兩,大青半兩,茯神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百合3分。
傷寒毒氣未散,欲變入狐惑證,目赤,面色斑斑如錦紋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竹葉2-7片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黃連半兩(去須,微炒),白茯苓半兩,阿膠半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黃柏半兩(微炙,銼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丁香1分,訶藜勒皮半兩(微煨),桃白皮半兩(炙微黃,銼),沒石子2枚(微煨)。
小兒疳痢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半錢,以米飲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黃連2兩(去須,搗羅為末),生地黃汁3合,生瓜蔞汁3合,牛乳3合。
消渴。
上用3味汁相和,每服3合,調下黃連末1錢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。
黃連1兩(去須),蛇床子2兩(微炒),黃柏2兩(銼),胡粉半兩(炒令黃色)。
小兒頭面身體生熱瘡。
上為散。
若頭上身上生瘡,以生油調如泥塗之;若面上生瘡,以豬脂和塗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宣州黃連2兩。
溫瘧、痰瘧久不愈。
上為末。
忌豬肉、冷水。
每服3錢,以濃酒1盞調,空心頓服,相次更服3錢,更飲2-3盞酒,任意醉,卻睡,候過時方得食。如渴,枳實煎湯並3日服。
《外臺》卷五引《集驗方》。
乾薑2兩,附子2兩,黃連2兩,礬石2兩。
時歲蠱毒下痢、痔漏。
上為散。
每服方寸匕,酒下,日3次,亦可飲服。
方出《醫心方》卷十一引《小品方》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七。
黃連2兩(去須,微炒,為末)。
血痢。傷寒後挾熱下血不止,熱痢無度。
以雞子白和作餅子,如2分厚薄,令乾焦,細研為散。
每服1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一方銼,用無灰酒煎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二引《肘後方》。
黃連(去須,銼碎)半兩。
目中癢急赤痛,及目中百病。
以人乳汁浸,點目眥中。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七引《肘後方》。
黃連2兩(去須,微炒),龍骨2兩,阿膠2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艾葉(微炒)。
休息痢,多時不愈,肌體瘦瘁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食前煮倉米粥飲調下。
方出《外臺》卷二十五引《肘後方》,名見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大黃1分,鼠糞(溼者)1分,黃連1分。
乳癰。
2物為末,鼠矢更搗,以黍米粥清和,敷乳四邊。痛即止,愈。無黍米用粳米並得。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五引姚氏方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八。
黃連2兩(去須,微炒),黃柏2兩(銼),酸石榴皮2兩,地榆2兩(銼),乾薑2兩(炮裂,銼),阿膠2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霍亂後下痢,赤白不定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龍骨2兩,木香半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赤芍藥2兩,訶黎勒1兩半(煨,用皮),赤石脂2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乾薑1兩(炮裂,銼)。
冷熱痢,心腹疼痛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黃連(去須,微炒)3分,當歸(銼,微炒)3分,阿膠(搗碎,炒令黃燥)3分,黃芩3分,赤芍藥3分,地榆(銼)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傷寒熱毒痢,下膿血,腹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黃連1兩(去須),石膏2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知母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梔子仁1兩,赤芍藥1兩,犀角屑1兩,茯神1兩,紫苑1兩(去苗土),川芒消2兩。
心實熱,多驚夢,多喜,畏懼不安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,入竹瀝半合,生地黃半合,更煎1-2沸,每於食後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。
黃連(去須)1兩,車前子1兩,木通(銼)1兩,漢防已3分,瞿麥3分,犀角屑3分,豬苓3分(去皮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小腸實熱,小便黃赤,澀結不通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。
黃連1兩(去須),犀角屑半兩,石膏2兩,梔子仁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傷寒斑毒不解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。
黃連2分(去須),黃芩1兩,梔子仁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伏龍肝3分,淡竹茹1兩。
傷寒心肺熱毒,鼻衄咽不止,或兼唾血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入生地黃汁1合,亂髮灰1錢,攪令勻,更煎2-3沸,放溫頻服,不拘時候。以愈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十。
黃連半兩(去須),黃柏半兩(銼),甘草半兩(生,銼),寒水石半兩,檳榔1分。
小兒緊唇。是五臟熱毒氣上衝,唇腫反粗。
上為散。
煉蜜調塗於唇止,1日2-3度換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黃連1兩(去須),荷葉1兩,艾葉3分(微炒),柏葉3分。
傷寒吐血,心神煩悶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大盞,煎至6分,去滓,入地黃汁半合,更煎1-2沸,溫服,不拘時候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十一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三八。
黃連3分(去須),大青3分,川升麻3分,桑根白皮半兩(銼),甘草半兩(炒微赤,銼)。
小兒口瘡,心熱煩悶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放溫,量兒大小,分減服之。若與奶母服,即加梔子、黃芩各半兩,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牡蠣3分(燒,為粉),龍骨1兩,當歸3分(銼,微炒),人參3分(去蘆頭),赤石脂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傷寒下痢,謊語,心中虛熱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木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黃連1兩(去須)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3分,大青3分,川升麻3分,黃芩3分,甘草(生,銼)3分。
時氣兼口舌瘡生。傷寒後口舌瘡生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;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黃連(去須,微炒)1兩,黃柏(微炙,銼)1兩,艾葉(微炒)1兩,黃芩1兩,龍骨2兩。
時氣4-5日,大熱下痢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六。
黃連1兩(去須),大青1兩,梔子仁1兩,茵陳1兩,柴胡1兩(去苗),地骨皮1兩,黃芩1兩,川芒消1兩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。
黃疸,遍身面目悉黃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黃連1兩半(去須),赤芍藥1兩,蕤仁(湯浸,去赤皮)1兩,木通(銼)1兩,決明子1兩,梔子仁1兩,黃芩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。
肝熱衝眼生瘡。小兒肝熱衝眼,緣目生瘡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入竹葉2-7片,煎至6分,去滓,每於食後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黃連(去須)1兩,升麻1兩,龍膽1兩。
脾胃積熱,風冷乘之,唇腫結核。
上為散。
綿裹如彈子大,臨臥以新汲水浸過,含化咽津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八。
黃連1兩(去須),當歸1兩(銼,微炒)。
妊娠瘧疾,寒熱腹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黃連(去須)1兩半,雄黃(研)1兩半,細辛(去苗葉)3分,黃柏(去粗皮)3分,乾薑1分。
目赤眥爛生瘡,衝風淚出。
上為散,研令至細,以密器盛。
每取2黍米許,點兩目眥,1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五。
黃連1兩(去須),犀角屑1兩,刺薊2兩,雞蘇葉2兩,生乾地黃1兩。
婦人鼻衄不止,心神煩躁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。
黃連1兩(去須),知母2兩,鱉甲2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麥門冬3分(去心),龍膽半兩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柴胡1兩半(去苗),白朮3分,地骨皮3分,木通1兩(銼),黃芩3分,犀角屑3分。
婦人骨蒸勞熱,四體昏沉,背膊疼痛,面色萎黃,漸漸無力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淡竹葉3-7片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。
黃連1兩(去須),檳榔1兩,母丁香半分,麝香半錢(細研)。
惡瘡疼痛不可忍。
上為散,入麝香研令勻。
先用鹽漿水洗,候幹以藥摻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五。
黃連2兩(去須),蛇床子半兩,水銀1兩半,赤小豆1兩,糯米1兩,胡粉1兩。
溼疥有黃水,面板髮癢。
上為散。
以生麻油和研,候水銀星盡如膏,旋取塗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五。
黃連1兩(去須),胡粉1兩(細研),黃柏1兩(銼),雄黃半兩(細研)。
癬溼癢不可忍。
上為散。
先以溫漿水洗瘡,然後取藥敷之。不過3-4度愈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五。
黃連1兩(去須),藜蘆半兩(去蘆頭),川大黃1兩,乾薑半兩(生銼),(艹閭)茹1兩,莽草1兩。
乾癬,搔之白屑起。疥。
上為散。
入豬脂1斤,以慢火煎成膏,濾去滓,收於瓷器中。先以新布揩拭瘡上令傷,然後塗藥,無不愈者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五。
黃連(去須)半兩,胡粉半兩,密陀僧半兩,白芷半兩,白蘞半兩。
身體生風毒瘡,臭穢不可近。
上為末。
先以鹽湯洗瘡,用生油調藥,以羽毛敷之,甚者每日只可兩上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四。
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龍骨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牛黃1兩(細研),麝香1錢(細研)。
熱病毒痢,下膿血,腰臍下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黃連1兩,川大黃1兩(生用),白蘞1兩,馬牙消1兩,黃柏1兩(銼),青鹽半兩,麒麟竭半兩,赤小豆半合(炒熟),杏仁49枚(湯浸,去皮尖,研)。
石癰。結硬發熱紫赤色,毒氣攻衝未定,日夜疼痛。
上為散。
用蜜水調塗癰上,幹即易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。
黃連2兩,甘草2兩。
下痢1日百起。
上為末。
每服方寸匕,以酒送下,日3次。
《醫心方》卷十一引《令李方》。
黃連2兩(去須,微炒),黃芩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黃柏1兩(銼),赤石脂1兩。
熱痢,煩渴腹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黃柏1兩(炙微赤,銼),艾葉1兩(微炒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烏梅肉1兩(微炒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赤石脂2兩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膿血痢,腹內(疒丂)痛,行數不恆,食飲不下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黃連3分(去須,微炒),人參1兩(去蘆頭),黃芩3分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。
傷寒吐下後,毒氣不解,致成下痢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黃連(去須,炒)1兩,乾薑(炮)1兩,訶黎勒(面裹煨,去核)1兩,地榆(炙,銼)1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烏梅肉(炒)3分。
產後冷痢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食前以陳米飲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五。
黃連、阿膠、神曲、杏仁、桃仁、海藻、黃柏、連翹各等分。
原有痔漏,又於肛門邊,別生一塊,皮厚腫痛作膿,就在痔孔流出。
上為細末。
以少許置掌中,時時舐之,津液嚥下。如消3分之2,止後服。
《杏苑》卷八。
黃連(去須)2兩,龍骨2兩,赤石脂1兩半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,銼)1兩,人參3分,乾薑(炮)1兩,地榆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。
赤白膿血痢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空心以粥飲調下,1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。
黃連(去須)1兩,滑石(碎)1兩。
一切癰疽,久不愈。
上為散。
先濃煎甘草湯溫洗瘡了,拭乾,爛嚼胡麻子敷之,後幹貼此散子,日3度易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八。
黃連(去須)半兩,瓠子(幹者)1分。
聤耳出膿水。
上為散。
以少許摻耳中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五。
黃連(去根鬚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分。
耵聹塞耳聾,堅強不得出。
上為散。
每以少許摻入耳中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五。
黃連(去須)、木香、檳榔(銼)各等分。
多年不效瘡。
上為散。
幹敷瘡上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五。
黃連(去須)半兩,檳榔(銼,生用)半兩,木香半兩,白芷半兩。
金刃所傷,出血不止;婦人血暈;髒毒瀉血。
上為散。
摻所傷處,血即止。如婦人血暈,以童便調下1錢匕;如髒毒瀉血,以水煎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九。
黃連15g,黃柏15g,輕粉6g,枯礬3g,黃丹3g,冰片2g。
女陰潰瘍。
上為細末。
外用。
《中醫面板病學簡編》。
黃連1分(微炒,去須),胡黃連1分,硃砂1分(細研),麝香半分(細研),蝸牛1分(微炒),牛黃1錢(細研),鉛霜1錢(細研),訶藜勒1分(煨,用皮),沒石子1分(微炒),使君子1分,肉豆蔻1分(去殼),澱粉1分(炒微黃),黃丹1分(微炒),龍骨1分。
小兒疳痢,經久不愈,肌膚羸瘦。
上為散。
每服半錢,以粥飲調下,1日3-4次,量兒大小加減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白礬7分5厘,黃連5分,冰片半分。
耳膿經年不愈。
上為末。
綿裹納耳中。
《瘍科選粹》。
黃連1兩,黃芩1兩,(庶蟲)蟲1兩,熟地黃1兩。
產後下痢。
上為末。
每服方寸匕,酒下,日3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五。
黃連、防風、荊芥、赤芍藥、五倍子、蔓荊子、覆盆子根(即甜勾根)。
眼爛眩風。
上煎沸,入鹽少許,濾淨,又入輕粉末少許和勻,洗眼。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七。
黃連1兩(去須),當歸(切,焙)1兩,乾薑(炮)半兩。
瘧痢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放溫,臨發時服,如茶點,或熱水調服亦得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。
黃連(去須)3分,黃芩(去黑心)1分,生乾地黃(焙)1分,(庶蟲)蟲(炙,焙)1分,桂(去粗皮)半兩,大黃(銼,炒)半兩。
婦人漏下黃色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以溫酒或米飲調下,1日2-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二。
黃連3分(去須,微炒),白朮半兩,黃芩半兩,當歸3分(銼,微炒),烏梅肉半兩(微炒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赤白痢,腹中痛,口乾,或作寒熱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匕,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。
黃連5兩,五倍子1兩。
癘瘍。
上為末。
唾津調塗。
《癘瘍機要》卷下。
黃連1兩(去須),蕤仁1兩(去皮),甘草1兩半,細辛1兩,梔子仁1兩,苦竹葉2握,生乾地黃1兩,青鹽1分。
眼赤腫痛。
上為散。
以水3升,煎取1升,去滓稍熱,細細洗眼,不拘時度數,冷即暖用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。
黃連(去須)15兩,木蘭皮10兩,大豬肚1個(去筋膜)。
面皯皰。
上2味為末,納豬肚中,縫合口,入5鬥米甑內,蒸令熟,取出細切,曬乾,搗羅為散。
每服2錢匕,空心、臨臥溫水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一。
胡黃連1分,葛根(銼)1分,玄參1分,枇杷葉(拭去毛,炙黃)1分,甘草(炙)1分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。
小兒渴疳,引飲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,水1盞,加生薑少許,煎至5分,去滓,入蜜少許,再煎1-2沸,放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二。
黃連3分(去須,微炒),黃柏3分(微炙,銼),桃白皮半兩(微炙,銼),丁香半兩,胡粉2分(炒令微黃)。
小兒疳痢久不愈。
上為散。
每服半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黃連1兩,黃芩1兩,當歸1兩,赤石脂1兩。
熱痢煩渴腹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一。
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犀角屑1兩,白襄荷根1兩,黃苓1兩,白頭翁3分,蔓菁根1兩,吳藍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。
小兒血痢,煩熱口乾,腹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,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厚朴半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木香半兩,當歸3分(銼,微炒),黃牛角腮3分(燒灰),艾葉半兩(微炒),烏梅1分(微炒),龍骨半兩。
小兒久赤白痢不止,腹痛,虛羸體弱,不欲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半錢,以粥飲調下,1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黃連(末)半分,雞子1枚(去黃取白)。
目赤腫痛。
上先將黃連末研極細。和雞子白卻納殼中,紙固塞,勿令塵穢入,掛溝中浸2日,不令沒。
時取點眼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。
黃連1兩,生薑4兩。
脾瀉久有熱者。
搗爛,慢火同炒,待藥枯,去姜,取連為細末。
每服2錢,空心以米飲調下。愈即勿服。
《仙拈集》卷一。
黃連(去須)1兩,黃藥子1兩,馬牙消(研)1兩,白礬(燒,研)1分,龍腦1錢(研)。
漏疳血出,不得食。
上為散。
每用半錢,貼患處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二。
黃連1兩(去須),黃柏1兩(銼),胡粉1兩,苦參2兩(銼),水銀1兩(與胡粉相和,點水少許,研令星盡)。
小兒頭面身體皆生熱瘡。
上為散,入水銀、胡粉研勻。
如瘡在面上,以豬脂和塗之;如頭及身上,以生油和塗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黃連、黃柏(炙)、胡粉(炒)。
面部熱毒惡瘡。
上為末。
香油調敷;豬油亦可。
《醫統》卷六十六。
黃連、胡粉各等分。
小兒陰腫、爛瘡。
以香脂油和,敷之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五,名見《聖惠》卷六十二。
黃連(去須)、檳榔(銼)。
小兒赤白痢。
上為散。
如患赤痢,黃連末2錢匕,檳榔末1錢匕;白痢,黃連末1錢匕,檳榔末2錢匕,和勻,每服半錢匕,以米飲調下,量兒大小加減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。
黃連半兩,樸消半兩,白礬半兩,薄荷1兩。
口瘡。
上為粗末。
於臘月用黃牛膽,將藥入膽內,風頭掛2月取下。如有口瘡,旋將藥碾細,入於口瘡上。去其熱涎,即愈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。
黃連1分(去須),乾薑半分(炮裂)。
口吻惡瘡。
上為末。
每用少許敷瘡上。不過3上愈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。
黃連(去須)半兩,白蘞半兩,赤石脂半兩,龍骨半兩,烏賊魚骨半兩。
小兒聤耳久不愈。
上為散。
以綿裹如棗核大,塞耳中,溼即更易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黃連1分(去須),大青2分,川升麻1分,赤茯苓1分,人參1分(去蘆頭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麥門冬半兩(去心,焙),黃芩1分,地骨皮1分,犀角屑半分。
小兒傷寒,得汗利後,餘熱不除,心神煩躁,夜臥不安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黃連半兩(去須),梔子仁半兩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。
妊娠熱痢,腹痛煩悶。
上銼。
分為3服,每服以水1大盞,煎至6分,去滓,分溫2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黃連(去須)半兩,川升麻半兩,黃芩半兩,犀角屑半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,茯神3分。
小兒心熱,夜臥狂語,煩渴。
上為散。
每服半錢,以竹瀝調下1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黃連1兩(去須),胡粉3分,甘草3分(銼)。
小兒頭面身體生瘡,黃水出。
上為散。
以臘月豬脂和如膏,塗於故帛上貼,日2換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黃連、黃芩、柏葉、甘草各等分,豆豉20粒。
大人、小兒熱氣盛,熱乘於血,血隨氣散溢於鼻,致患鼻衄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1兩,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,食後通口服。
《袖珍》卷三引《經驗方》。
黃連1兩,木香1兩,丁香半兩,訶黎勒皮半兩,乾薑半兩。
赤白痢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陳米飲調下,1日2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一。
黃連3分(去須),黃柏半兩(銼),甘草半兩(生,銼),薔薇根3分,梔子仁半兩。
傷寒上焦壅熱,口舌生瘡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大盞,入淡竹葉20片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黃連1兩(去須),灶突中黑塵1兩。
挾熱痢,多下赤膿;及婦人帶下挾熱,多下赤膿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匕,空心以溫酒調下,1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。
黃連1兩(去須,炒)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兩,乾薑3分(炮),木香3分(1半生,1半炒),甘草3分(炙,銼),阿膠3分(炙燥),陳曲(炒)3分,訶藜勒皮(1半生,1半煨)1兩。
冷膿痢,腹痛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米飲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。
大黃連1兩(切,用吳茱萸等分炒,去茱萸),人參半兩,木香3錢。
痢久腹痛,夜起頻併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,陳米飲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六。
黃連2兩(去須),大黃(細銼,醋炒)2兩,黃芩1兩(去黑心),甘草(炙)1兩。
黃疸。身體面目皆黃,大小便秘澀,臟腑壅熱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食後以溫水調下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。
黃連1兩(去須),葛根(銼)2兩,大黃(銼,炒)半兩,枇杷葉(拭去毛,炙)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半。
心脾壅盛,暴渴飲水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溫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。
黃連(去須)半兩,柴胡1兩(去苗),前胡(去蘆頭)1兩。
心熱汗出,及虛熱盜汗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溫酒調下,每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。
黃連(去須)1兩,黃柏(去粗皮,炙)1兩,秫米(炒)1兩,赤小豆1分,膩粉(研)1分。
小兒瘡疥體熱。
上為散。
油調塗舊帛上,先洗去瘡痂,封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二。
黃連2錢5分,黃柏2錢5分,密陀僧5分,輕粉5分,黃丹5分,沒藥5分。
下疳。
上為細末。
瘡溼乾擦,瘡幹香油調搽。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十六。
黃連(去頂)半兩,黃柏(去粗皮,銼)半兩,甘草(生,銼)半兩,凝水石(碎)半兩,檳榔(生,銼)1分。
小兒緊唇,瘡腫皮急。
上為散。
用蜜調敷唇上,頻換為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一。
杏仁、黃連、黃柏、當歸、赤芍藥各等分。
因洗兒洗目不淨,穢汁浸漬,或在胎母食熱藥而致胎赤眼,兒目赤爛。
上銼,乳汁浸1宿,曬乾為末。
每用1字,生地黃汁調,頻點眼中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一。
黃連半兩(去須),黃柏(銼)半兩,白芷半兩。
小兒疽已潰。
上為散。
每用雞子白調,塗於故細布上貼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五。
黃連半兩,厚朴半兩,陳皮半兩,杏仁半兩,枳實半兩,麻黃(去節)半兩,幹葛半兩。
小兒瘡毒出盡,尚口赤有瘡,下部亦有瘡,自下利。
上(口父)咀。白水煎服,量兒大小為劑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四。
黃連(去須)3分,黃柏(去粗皮,銼)3分,桃白皮(炙銼)半兩,胡粉(炒微黃色)半兩,丁香2分,沉香2分,川椒3分,木香2分。
小兒疳痢久不愈,並暴痢。
上為散。
每服半錢,空心、午後米飲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七。
黃連(去須)、赤小豆、馬蹄(燒灰)、大黃、楸葉各等分。
灸瘡焮腫及赤爛。
上為散。
每用半錢匕,以生麻油調塗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五。
黃連1兩(去須),犀角屑1兩,白蘘荷1兩,黃芩1兩,白頭翁3分,蔓菁菜1兩,吳藍1兩,甘草半兩(炙赤,銼)。
小兒血痢,煩熱口乾,腹痛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七。
黃連(去須)半兩,射干半兩,川升麻半兩,赤茯苓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玄參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,桑根白皮(銼)半兩,黃芩半兩。
小兒心肺積熱,渴不止,咽喉幹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加青竹葉7片,煎至5分,去滓,入蜜半合,更煎1-2沸,放溫,時時與兒呷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黃連1兩(去須,炒),無食子1兩(燒令煙盡存性),黃柏1兩(去粗皮,炙),酸石榴皮1兩(炒),乾薑(炮)1兩。
冷痢不凋,水痢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匕,空心、日午以米飲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