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藻、昆布、雷丸、海帶各等分。
三種癭。
上為細末,燒陳米飯搗和為丸,如榛子大。
每服含化咽津,不拘時候,常令藥力不斷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八。
青嫩皂莢針半斤(拍破,用河水5升浸2-7日,入砂石器中煮去4升,存1升,又入藕汁半升、白蜜1兩,再用慢火熬成膏,稀稠得所,去盡火,放冷),枳殼1兩(針扎於燈上燒存性,入酒中浸過),胡桃仁10個(依前法),沒藥2錢(研),陰地椿根白皮2兩(焙乾,取1兩,末用),乳香2錢(研)。
腸風病,年深不效。
上藥除前膏外,後5味為末,入在前膏內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腸風,煎木賊湯送下;痔疾,荊芥湯送下;常時瀉血,米飲送下;空心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三。
烏頭(大者。炮裂,去皮臍)15枚,硇砂(水飛,研)1兩,陽起石(煅,研)1兩,硫黃半兩(研)。
元髒久冷。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空心鹽湯送下;婦人醋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五。
硫黃1分,寒水石1兩半,石膏(煅)1兩半,盆消1兩半,甘草1兩半,綠豆粉1兩半,太陰玄精石1兩。
暑氣。
上為細末,蒸餅為丸,如彈子大。
與生薑同嚼,新水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一七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舶上硫黃1兩,焰消1兩,滑石1兩,白礬1兩。
中暑。
上為細末,入上等白麵6兩,拌和令勻,用新汲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新汲水吞下;如悶亂欲死者,以水調灌之。
《百一》卷七。
大半夏25兩,雪白南星15兩。
一切痰飲。
上藥用野外地上清潔水滿滿浸,逐日換水,浸10日;將半夏切作2片,南星大者切作6片,中者作4片,再逐日換水浸,5日足;每5兩研細末,生白礬1兩,添半夏、南星,則亦添礬,卻用井水浸,須令水滿,只以此水浸1月,日取些半夏或南星嘗看,以不麻為度,如尚麻,更浸。候不麻,濾取曬乾,和腳下水浸礬,碾細收之。每末7兩,入全蠍7個,炒白附子2錢半,炒為末;甘草2錢,炒;和勻,用炊餅乾末3兩半;用生薑半斤研取自然汁,煮炊餅末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,或幹,添些白湯為丸。
每服20-30丸,隨意嚥下亦可。此藥不問是何證候,痰涎作壅,或有異證、風證、小兒驚癇之類,應手而愈驗,多服之勿妨,勿拘20-30丸之說,以薑湯、白湯或藥嚥下皆可;無病人咽服20-30丸亦佳,永無痰證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五。
白麵4兩(白者),白礬半兩(生用),硫黃半兩(生用)。
中暑伏熱,昏困不省人事。
上為末,新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-50丸,新水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一七引《廣南衛生方》。
人參、瓜蔞根各等分。
消渴,引飲無度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麥門冬煎湯送下。
《直指》卷十七。
雄黃1錢,南星(煨裂)2錢,半夏(炮7次)2錢,天麻2錢,白芷2錢。
風熱頭痛;痰厥。
上為細末,薑汁炊餅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1錢,食遠白湯送下。
《醫學六要》卷五。
白芍5錢,當歸5錢,赤苓3錢,枳殼5分,檳榔2錢,甘草2錢,車前子2錢,蘿蔔子1錢。
下痢危症。
上藥各為末,蜜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錢,紅痢,黃連2分煎湯送下;白痢,木香3分煎湯送下;久痢氣虛神弱者,生、熟黃耆各5分煎湯送下。
《古方匯精》卷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