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地黃(生)、桃木(取白皮)、劉寄奴(葉)、枯桐皮(取白皮)、生薑、左纏藤葉、國丹各等分。
傷損。
上為細末。
用生餅酒調塗損處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三。
石灰1升,大黃3兩(切片,同炒紅色,篩去大黃)。
刀刃所傷,出血不止。
上炒過石灰以水牛膽汁拌勻後裝入膽內陰乾,為末。
搽患處。
《玉案》卷六。
桃花末(舒者,陰乾百日)。
婦人不生子。腳氣,腰腎膀胱宿水及痰飲。
上為末。
忌胡蒜、豬肉,慎生冷、酸滑、五辛、酒面及粘食肥膩,4-5日外諸食復常。
以戊子日三指撮,酒服。
方出《醫心方》卷二十四引葛氏方,名見《外臺》卷十九引崔氏方。
天南星(生)、黃丹(生)各等分。
刀斧所傷,挾風腫起。
上研勻。
幹摻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二。
白及、白蘞、黃柏、黃連、乳香(另研)、麝香(另研)、黃丹各等分。
一切瘡。
上為極細末。
摻在瘡上。2-3日生肌平滿。
《宣明論》卷十五。
新石灰1兩,黃丹半錢。
產後不煩而渴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渴時冷漿水調下。
《保命集》卷下。
天竺黃、白茯苓、硃砂、腦、麝。
驚風,潮熱煩悶。
上為末。
每服1字,薄荷湯下,1日2次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一。
膩滑石4兩,赤石脂1錢。
一切瘡口不收。
上為細末,入黃丹少許,如桃花色。
每日上藥1遍,上用膏藥貼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○引《煙霞聖效》。
青蛤粉1兩,黃丹(炒)2錢。
下疳瘡。
上為細末。
幹貼之。
《施圓端效方》引陳君瑞方(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二)。
好石灰(用紗淨篩)10兩,清油小半燈盞,大黃(5錢,銼碎,水浸透取汁)大半盞。
一切破損,肢體出血作痛。跌損,刀傷,狗咬爛腳。
上石灰先用鐵鐺炒令帶熟,次入大黃汁,清油和勻,以慢火炒如桃花色,烏盆盛之,傾出在內,浮而不沉,鵝翎拂聚紙上,彆著瓦器收藏。
凡是破損傷痕,用塗立效。仍服疏風散、活血散。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赤蘞(炒)3錢,白蘞(炒)3錢,黃柏(炒)3錢,輕粉1錢。
諸瘡口不合。
上為細末。
先煎蔥白鹽湯洗淨,搵幹,敷藥末於瘡口上。
《瑞竹堂方》卷五。
寒水石半斤(煅),龍骨1兩,虎骨1兩,烏魚骨1兩,白蘞半兩,白石脂半兩,赤石脂半兩,黃丹少許、白及半兩。
一切惡瘡、金瘡。
上為細末。
量瘡外用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五。
風化石灰1斤,將軍末子4兩。
金瘡出血及杖瘡。湯火傷。
先將灰炒,漸投將軍末子,候看灰如桃花色即止。
每用少許敷之。杖丹以調做膏藥貼之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九。
石南5兩,薯蕷4兩,黃耆3兩,山茱萸3兩,桃花半升,菊花半升,真珠半兩,天雄1兩(炮)。
風頭眩倒,及身體風痺,走在面板中。
上藥治下篩。
每服半錢止,食競酒調下,日3次。稍增之。
《醫心方》卷三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玄胡索1兩,黃柏5錢,黃連5錢,青黛2錢,密佗僧2錢。
口舌生瘡,疼痛臭爛。
上為末。
用竹管吹入口內。
《明醫指掌》卷八。
滑石5錢,龍骨2錢,白及1錢,赤石脂1兩。
痘後瘡成毒。
上為末。
摻之。
《惠直堂方》卷四。
黃柏1錢,青黛2錢,肉桂1錢,冰片2分。
口破色淡,白斑細點,不渴。
上為末。
敷之。
《嵩屋尊生》卷六。
露桃花(須待將開含笑時取,清晨摘取,飯鍋上蒸熟烤乾,帶蒂入藥)、紅花、紫草、白芍(加倍)、木通、生地、茯苓、甘草、橘皮、燈心。
婦女痘疹,非行經之期,於發熱時而經忽至者,毒火內熾,逼血妄行。
桃花不宜多用,多則恐作瀉。
水煎服。
《痘科金鏡賦集解》卷六。
烏賊魚骨10錢,硃砂2錢。
產後血暈。
上為末。
每服1-2錢,白湯送下。
《產科發矇》。
白礬、上色坯子各少許。
小兒走馬牙疳。
上為細末。
敷牙。
《百一》卷十九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一。
冰片1錢,銅綠3兩,白佔2錢,樟腦5錢,浮甘石1兩(黃連制)。
爛腿。
上為細末。
如黑腐已盡,肉色紅活,以豬骨髓同搗勻,做成夾膏,針刺多孔,貼之,2-3日翻身,外用布捆。
《沈氏經驗方》捲上。
石膏(煨)2兩,輕粉1兩,桃丹5錢,冰片5分。
癰疽瘡瘍潰後,膿水淋漓,口不收斂。凍瘡。
研極細末。
摻於瘡口,外用膏貼。外皮破碎者,以此敷之立結皮。
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引馬氏方。
乳香(炙)、沒藥(炙)、血竭(炙)各等分。
跌打損傷。
上為細末。
《傷科方書》。
石膏(煅)2兩,枯礬3錢,章丹6錢,官粉8錢,松香8錢。
一般溼瘡,黃水瘡,流水浸淫,紅腫潰爛,痛癢不止。
上為細末,裝袋,每袋重3錢。
敷患處;或香油調上。
《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》。
松香2錢,枯礬2錢,黃丹5錢,梅片1錢。
白禿瘡。
上為細末,可作10份。
塗搽於患部,1天1次,香油調搽。用溫開水洗去瘡痂再搽藥。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西安方)。
黃柏4兩,松香4兩,黃丹4兩,枯研2兩,輕粉5錢。
由溼毒瘡癤引起的浸淫流水,紅腫潰爛,痛癢不止。
上為細末。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呼和浩特方)。
石膏5錢,川貝母5錢,硃砂1錢。
氣喘痰嗚,煩渴喜飲,驚恐不寧,肺熱咳嗽,痰壅氣促,內熱喘息。
上為細末。
忌辛辣,大便溏瀉者忌服;忌腥膩食物。
週歲小兒每服1分,2-3歲兒每服2-3分,與牛黃千金散合服尤妙,開水送下。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瀋陽方)。
川貝1兩半,法夏1兩,月石2錢半,生石膏1兩,硃砂2錢半(1方有冰片2錢半)。
肺熱咳嗽,氣喘痰鳴,煩渴思飲,驚恐不寧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半。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撫順方)。
桃花信1塊。
癖氣上攻,牙腮腐爛。
桑柴火內燒紅,淬入細茶濃滷內,如此7次,去信,將茶滷入雄黃1塊,研末入滷內。
用雞翎頻掃患處。
《回春》卷七。
桃花3兩(當年者),檳榔3兩,縮砂2兩(去皮),馬牙消2兩,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。
五膈氣,食飲不下,漸將羸瘦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以熱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硃砂1錢,蠍梢49個,膩粉1錢,天竺黃1兩,馬牙消1兩,片腦、麝香各少許。
小兒急慢驚風,諸般驚,五心熱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薄荷、金銀湯調下。
《永樂大典》卷九七五引《吉氏家傳》。
蛤蚧(酥炙)1錢,蛤粉(研)2錢,芎藭1分,丹砂(研)半錢。
小兒咳嗽。
上為散。
每服半錢匕,溫齏調下,乳食後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五。
桃花半升(焙乾),苦參1兩半。
腎心痛,如物從背觸心,牽脊傴僂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匕,以酒、水各半盞,煎沸調下,空心、日午、夜臥各1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。
桃花1分,幹蟾(塗酥,炙令黃)半兩,青黛(細研)半兩,赤芍藥半兩,肉豆蔻(去殼)半兩,紫筍茶半兩。
小兒食疳,腹脹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以溫粥飲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。
桃花、葵子、滑石、檳榔各等分。
產後秘塞,大小便不通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空心蔥白湯調下。即利。
《本草綱目》卷二十九引《集驗方》。
桃花2錢,半夏6錢,厚朴1分,桂1分,乾薑2分,牙消2分,江豆1個,當門子1個。
小兒膈氣。
上為散。
乳母忌酒、肉、熱面等。
每服1錢,空心以煎水調下。服至逡巡轉自食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一引《仙人冰鑑》。
爐甘石6錢(制),熟石膏8錢,漂東丹2錢,龍骨3錢(煅,研,漂淨),輕粉2錢,鉛粉2錢,白蠟6錢,寒水石6錢(漂淨),冰片1錢,紅升丹2錢(陳而頂好者)。
癰疽諸瘡已潰,大毒爛肉,拔出未盡,新肉將生之際。
上各為極細末,收貯瓷瓶備用。
《集驗良方拔萃》卷一。
麻黃(去根節)1兩,天南星(炮)1兩,白附子(炮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丹砂(研)1兩,麝香(研)1兩,幹蠍(去土,生用)1兩。
一切風驚。
上為散。
每服半錢匕,薄荷溫酒調下;一切風,用蔥酒調下;小兒每服1字匕,薄荷蜜水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。
寒水石半斤(煅),龍骨1兩,虎骨1兩,烏魚骨1兩,白蘞半兩,白石脂半兩,赤石脂半兩,黃丹少許,白及半兩。
生肌活血去風。主治一切惡瘡、金瘡。
上為細末。
量瘡外用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五。別名“桃花活血散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