貝齒1兩,黃耆3分(銼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赤芍藥3分,生乾地黃3分,黃連3分(去須),川升麻3分,桂心3分,白蘞3分,犀角屑3分,甘草半兩(生銼),麝香1分(細研)。
緩疽,日久穿潰,出膿水不盡。
上為細散。
不拘時候,以溫酒調下2錢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。
防風1兩(洗),仙靈脾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川芎半兩,白芷3分,人參1兩半,細辛1兩半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溫酒調下;如不飲,糯米湯下,不拘時候。
《衛濟寶書》卷下。
枳實16枚,芍藥6分,桔梗2分。
瘡癰,腸癰。瘡家胸腹拘滿,若吐粘痰,或便膿血者。
上為散。
取雞子黃1枚,以藥散與雞黃相等,揉和令相得,飲和服之,日1服。
《金匱》卷中。
黃耆10分(膿多,倍),青小豆1分(熱、口乾,倍),芎藭3分(肉不生,倍),芍藥3分(痛不止,倍),白斂3分(有膿不合,倍),栝樓3分(若渴、小便利,倍),甘草3分(炙)(1方無白蘞、甘草)。
癰疽。
上為散。
忌海藻、菘菜、熱面、魚、蒜等。
酒服方寸匕,日3服。
《外臺》卷二十四引《廣濟方》。
蓯蓉3分,鐵精3分,桂心3分,細辛3分,黃芩3分,芍藥3分,防己3分(一作防風),人參3分,乾薑3分,芎藭3分,當歸3分,甘草5分。
乳癰。
上為末。
酒服方寸匕,日3夜1服。藥10日,膿血出多勿怪之,其惡肉除也。
《千金》卷二十三。
黃耆2錢(炒),當歸2錢(酒拌),金銀花2錢,白芷2錢,川山甲2錢(蛤粉拌炒),防風2錢,連翹2錢,瓜萎2錢。
腸癰。少腹痛,脈滑數,或裡急後重,或時時下膿。
用水2鍾,煎8分,食前服。或為末。
每服3錢,食後蜜湯調下亦可。
《外科發揮》卷四。
黃升丹、腰黃(即雄黃)各等分。
癰疽初潰。
研細收貯。
《家庭治病新書》。
生地、當歸、白芷、防風、銀花、連翹、蔞仁、山甲、草節。
產後腸癰內結,少腹切痛,溫導不愈,脈來滑數,寒熱後重,腹疼牽釣腿足。
《醫級》卷九。
嫩黃耆2兩,川白芷1兩,北五味子1兩(炒),人參1兩。
肺癰,吐膿後。
上為末。煉蜜為丸,如小指頭大。
食後、臨臥偃仰入口噙化,旋旋嚥下。
《得效》卷十九。
蟾末2錢,麝香1分,人參。
小兒痘瘡,膿期黑陷,漿水不起。
米酒下。
《仁端錄》卷十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