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枝湯
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七引《鮑氏方》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枝1兩,白芍藥1兩半,甘草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風頭痛,鼻鳴乾嘔,發熱自汗惡風,或寒熱汗出則少解,如瘧狀,脈浮洪虛大。感冒過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煎8分,食前服。蓋被取微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七引《鮑氏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七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(去粗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中客忤,吐青白沫,及食飲皆出,腹中痛,氣欲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100-200日兒,每服半錢匕,以水半盞,煎至3分,去滓,空心、午後,分2次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七。

《保命集》卷中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枝半兩,白朮半兩,芍藥半兩,甘草2錢(炙)。

功效主治

大腸經動,下痢為鶩溏,大腸不能禁固,卒然而下,成水洩,青色,其中或有硬物,欲起而又下,欲了而不了,小便多清。內寒洩瀉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兩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取清,宜溫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命集》卷中。

《千金》卷五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枝半兩,甘草2兩半,紫菀18銖,麥門冬1兩18銖。

功效主治

嬰兒猝得謦咳,吐乳嘔逆,暴嗽晝夜不得息。

注意事項

宜節乳哺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2升,煮取半升,以綿著湯中,捉綿滴兒口中,晝夜4-5次與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五。

《外臺》卷十四引《深師方》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心3兩,甘草(炙)3兩,大棗12枚(一方用生薑5兩)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汗出,乾嘔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蔥、海藻、菘菜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5升,煮取2升半,分3次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四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九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枝半兩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麻黃2兩(去根節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1日,太陽受病,頭痛項強,壯熱惡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蔥白2莖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如人行5裡,以稀蔥粥投之,衣蓋取汗;如未汗,一依前法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。

《外臺》卷三引《範汪方》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心2兩,小藍2兩。

功效主治

天行(匿蟲)病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蔥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2升半,納豬肝10兩,去上膜,細研,著湯中,和令相得,臨時小溫,若毒悉在腹內,盡服之;在下部者,3分藥中用1分,竹筒納下部中。服藥一時間,當下如發大細蟲5-6升。小兒半作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三引《範汪方》。

《回春》卷二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枝、芍藥、防風、羌活、川芎、白朮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冬月正傷寒,足太陽膀胱經受邪,頭痛,發熱惡風,脊強,自汗,脈浮緩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注意事項

無汗者不可服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、大棗1枚,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二。

《攝生眾妙方》卷四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官桂、麻黃(去節,用枝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感冒。

使用方法

水1鍾半,加生薑3片、蔥1根,煎至8分,溫服。取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攝生眾妙方》卷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○六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大續命湯(去白朮加桂)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,急強大呼不自知覺,身體強直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○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(去粗皮)1兩,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)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芍藥1兩,柴胡(去苗)1兩,人參1兩,當歸1兩,甘草(炙)1兩,芎藭1兩,石膏1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傷寒,頭目昏痛,體熱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2枚(擘),煎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

《活人方》卷三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防風3錢,羌活2錢,茯苓1錢5分,陳皮1錢5分,蘇葉1錢,桂枝5分,甘草2分,生薑3片。

功效主治

三陰自利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午前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人方》卷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二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(去粗皮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芍藥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黃)4-7枚,麻黃(去根節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初得傷寒時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並2服。以衣被蓋,令汗透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(去粗皮)2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白朮1兩,甘草(炙,銼)3分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水在心下,心悸動,欲得人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取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枝、白芍藥、麻黃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西北方冬令傷寒,太陽經風傷衛,有汗,惡風,脈浮緩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。

《醫學傳燈》捲上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枝3錢,白芍(生用)3錢,甘草2錢,大棗3枚,浮麥1撮。

功效主治

傷風,脈來洪大無力,身熱汗出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傳燈》捲上。

《幼科直言》卷四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枝、當歸、白芍(炒)、白朮(炒)、白茯苓、柴胡、熟半夏、陳皮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瘧來數次後,熱少寒多者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2片,紅棗2枚為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直言》卷四。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枝、厚朴(炒)、陳皮、甘草、桔梗、紅花、柴胡、麥芽、神曲、木香。

功效主治

厥陰傷寒,腹痛作瀉,或成結胸者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1片,紅棗2枚為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四十六引《千金月令》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心3兩,芍藥3兩,生薑(切)3兩,大棗12枚(破之)。

功效主治

陰傷寒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7升,煮取棗爛,去棗,納藥,又煮令微沸,可3升,分為3次服。取汗;無汗更進1服,得汗即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四十六引《千金月令》。

《傷風約言》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枝2大園匕,芍藥2大園匕,生薑7分。

功效主治

外感風寒,脈浮數者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3合,煎取1合,去滓頓服。中病即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風約言》。

《傷科補要》卷四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枝、枳殼、陳皮、紅花、香附、生地、歸尾、胡索、防風、赤芍、獨活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手或傷臂。

使用方法

加童便、陳酒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科補要》卷四。

《治痢提要新書》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酒芍4錢,桂枝2錢,炙草2錢。

功效主治

發熱,惡寒,自汗,腹痛下痢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水煎,去滓,入飴糖3-5錢,微火解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治痢提要新書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二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(去粗皮)3分,芎藭半兩,半夏(湯洗7遍,生薑等分同搗,焙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菖蒲半兩,麻黃(去根節,先煎,掠去沫,焙)半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白芷1分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傷寒初得,其外證頭項疼,腰背強,壯熱語澀,恍惚,涕唾稠粘,遍身拘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1棗大(拍碎),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蓋覆取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二。

《千金》卷八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枝3兩,芎藭3兩,獨活3兩,牛膝3兩,薯蕷3兩,甘草3兩,附子2兩,防風4兩,茯苓4兩,天雄4兩,茵芋4兩,杜仲4兩,白朮4兩,蒴藋根4兩,乾薑5兩,大棗40枚,躑躅1升,豬椒葉1升,根皮1升。

功效主治

肝虛寒,卒然瘖啞不聲,踞坐不得,面目青黑,四肢緩弱,遺失便利,宿風所損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酒4鬥,漬7日。每服4合,1日2次,加至五6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(去粗皮)1兩,乾薑(炮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芎藭1兩,遠志(去心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紫石英1兩,甘草(炙)1兩,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)3兩,杏仁25枚(去皮尖雙仁,炒),石膏2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賊風,急強大呼,不自知覺,身體強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錢匕,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日服3次,夜服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。

《聖惠》卷九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枝1兩,赤芍藥1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麻黃1兩(去根節),芎藭1兩,柴胡1兩(去苗)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7日不解,頭痛,小便清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熱服,不拘時候。衣覆取汗,如人行10裡未汗,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。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: 桂枝湯

配方組成

桂枝、防風、神曲、使君子肉、厚朴、木香、白芍、陳皮。

功效主治

寒氣入胃,吐蟲,面青,手足作冷者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1片為引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