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麥門冬1升(去心),陳粟米1升,雞子2或7枚(取白),淡竹葉(切)3升。
心勞。熱不止,肉毛焦色無潤,口赤乾燥,心悶。
先以水1鬥8升,煮粟米、竹葉,取9升,去滓澄清,接取7升,冷下雞子白,攪500轉,去上白沫,下麥門冬,煮取3升,去滓,分3次服。
《外臺》卷十六引《刪繁方》。
麥門冬2兩(去心),人參1兩,橘皮1兩,生薑3兩,羚羊角1兩(屑)。
風邪熱氣衝心,心悶短氣,吐不下食。腳氣,痰壅嘔逆,心胸滿悶,不下飲食。
上切。
以水5升,煮取1升5合,去滓,分3次溫服。
《外臺》卷六引《延年秘錄》。
麥門冬1兩(去心),甜竹葉1大握,生薑半兩(切),小麥4合(淘去土並粃)。
服石藥後,若覺食不下,兼嘔。
以水3升,煮取1升半,分2次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六○。
麥門冬(去心)4分,黃芩3分,甘草5分,人參3分,玄參3分,金銀花5分。
痘毒發熱,作渴咽痛。
上銼。
水煎服。
《壽世保元》卷八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阿膠(炙燥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,烏梅(去核,炒)1兩。
妊娠5-6月,胎動不安,寒熱往來,身體驚戰,卒有所下,腹痛如欲產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大棗2枚(擘)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紫菀(去土)半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半兩,桑根白皮(銼)半兩,桔梗(炒)3分,甘草(炙)1分。
妊娠咳嗽不止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加竹茹如雞子大,水1盞半,煎減半,加蜜少許,打轉去滓,溫服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六。
生麥門冬汁2合,生藕汁3合,生薑汁半合,生地黃汁3合,益母草汁3合,白蜜半盞。
產後3日外,惡露不多,心煩悶。
上藥相和,煎沸放溫。每服半盞,如覺性寒,即入清酒3合,溫暖服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○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龍膽1兩,甘草(炙,銼)3分,黃芩(去黑心)3分,葛根(銼)1兩半。
小兒夏天服藥大下後,胃中虛熱,渴惟飲水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1錢匕,用水7分,煎至4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八。
麥門冬(去心)。
心肺虛熱,並虛勞客熱。
水煎服。
《壽親養老》卷四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人參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阿膠(炙令燥)1兩,甘草(炙,銼)3分。
妊娠阻病,胎不安,寒熱嘔逆氣滿,不思飲食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加生薑1分(拍破),大棗2枚(擘),同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,1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。
麥門冬(去心,焙乾)2兩,白茯苓(去黑皮)3兩,人參3兩,龍齒3兩,遠志(去心,焙)3兩,甘草(炙)1兩,防風(去叉)3兩,地骨皮(去土)3兩,羚羊角(鎊末)1兩。
心蒸。心中煩躁,手足熱疼,欲露其體,驚悸怵惕,咽乾虛渴,面色萎黃,失前忘後,婦人血氣衰弱,多傳此疾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用5錢匕,以水2盞,加山澤銀1分,大棗2枚(擘破),同煎取1盞,去滓,分2次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。
川芎、當歸、芍藥、生地、麥門冬、知母、黃柏、五味子、桑皮。
陰虛咳嗽,午後嗽者。
水2鍾,煎服。
方出《萬氏家抄方》卷二,名見《醫統》卷四十四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半,白茯苓(去黑皮)2兩半,人參2兩,遠志(去心)1兩1分,防風(去叉)1兩半,赤芍藥1兩半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1兩。
心虛勞損,喜忘不樂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取8分,去滓溫服,1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六。
生麥門冬(去心)3兩,甘竹瀝3合,小麥2合,知母1兩半,蘆根2兩,生地黃3兩。
消渴熱盛,煩躁恍惚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用半兩,水3盞,煎至2盞,去滓,入竹瀝少許,分2次,食後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八。
麥門各(去心)2兩,木通2兩,赤芍藥2兩,葵子2兩,滑石2兩,芒消1兩半。
心熱氣滯成淋,臍下妨悶。
上每服4錢,水1盞,加生薑1片,蔥白2莖,煎6分,食前服。
《醫統》卷七十一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龍齒3分,山梔子仁半兩,玄參(堅者)半兩,芍藥3分,木通(銼)1兩,人參3分,茅根3分。
傷寒後心忪驚悸,煩熱口乾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同煎至7分,去滓,下生藕、生地黃汁各1合,攪勻,食後分2次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柴胡(去苗)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半夏(湯洗去滑,薑汁制)半兩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犀角(鎊)半兩。
傷寒汗後虛煩,心神不寧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至8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麥門冬3升(去心,生者),地骨白皮3升,小麥1升。
骨蒸肺痿,四肢煩熱,不能食,口乾。消渴,口舌乾燥,骨節煩熱。
以水1鬥3升,先煮小麥取1鬥,去麥納2味,更煮取3升,絞去滓,分3次溫服,相去4-5裡。
《醫心方》卷十三引《玄感傳屍方》。
麥門冬25個,米25粒。
肺熱水腫,或瘡瘍誤灸,火毒入裡,浮腫而喘者。水氣腫鼓脹,小便不利。肺熱失其降下之令,不能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漬於高源,淫於面板,肢體皆腫,少腹不急,初病便有喘滿。癰疽陰瘡,法當艾灸,或灸太過者,或陽瘡不應灸而誤灸者,以致火毒入裡,令患者頭項浮腫,神昏痰湧,吁吁作喘。
以水1升,和煮米熟,去滓,食後送下丸藥4丸,1日3次。以喉中幹,口粘浪語為候。數日小便大利,佳。
《千金》卷二十一。
生麥門冬(去心,絞汁)1盞,生地黃(絞汁)1盞,小薊(切碎,絞汁)1盞,伏龍肝末2兩。
乳石發,卒吐血1-2升,口鼻俱出者。
上4味,前3味各入少水絞汁相和勻。
每服2合,入伏龍肝末2錢匕調下,每日空心1服,日午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三。
麥門冬(去心)2兩,栝樓根1兩,知母(焙)1兩,甘草(炙)1兩,五味子1兩,生乾地黃(焙)1兩,人參1兩,葛根1兩,茯神(去木)1兩。
膈消。胸中煩滿,津液燥少,短氣多消。上消屬虛熱,脈虛浮數者。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每服5錢匕,水2盞,加竹葉數片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日2夜1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九。
麥門冬2錢,人參1錢,生地黃1錢,茯神1錢,黃芩1錢,甘草4分,犀角屑1錢。
妊娠子煩。
用水1鍾半,加蓮子5個,煎7分,不拘時候服。
《醫統》卷八十五。
麥門冬1兩(去心),生地黃2兩,甘草半兩(生用),薺苨1兩,玄參1兩,茅根1兩,香豉1合,青竹茹1兩,生薑半兩。
乳石發動,壅熱至甚,心悶吐血。
上銼細和勻。
每服半兩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如人行5裡1服。以愈為度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三十八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六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