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地黃湯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八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1兩,續斷1兩,白朮1兩,甘草半兩,紫菊葉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熱入血室,其血不止者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3升,煮取1升5合,去滓,溫服5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八。

《金鑑》卷五十一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、赤芍藥、川芎、當歸、天花粉、赤茯苓、澤瀉、豬苓、甘草(生)、茵陳蒿。

功效主治

胎黃輕證。

使用方法

引用燈心,水煎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鑑》卷五十一。

《幼科類萃》卷五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,熟地黃1兩(淨),川芎2錢半,赤茯苓2錢半,枳殼(制)2錢半,杏仁(水浸,去皮)2錢半,川黃連(淨)2錢半,半夏曲2錢半,天麻2錢半,地骨皮2錢半,甘草(炙)2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眼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加生薑3片,黑豆15粒,水煎,臨睡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類萃》卷五。

《醫統》卷八十八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幹生地黃1錢,赤芍藥1錢,川芎1錢,當歸1錢,瓜蔞根1錢,甘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生下,眼3日不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少許,燈心煎湯調,抹入口中。連服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八十八。

《育嬰秘訣》卷四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、赤芍藥、川芎、當歸(酒洗)、瓜蔞根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初生眼閉不開,胎黃,鼻衄,丹毒。

使用方法

加黃連、燈芯為引,水煎,乳母服。或以本方為細末,燈芯湯調少許,搽兒口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育嬰秘訣》卷四。

《壽世保元》卷四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3錢,川芎1錢,枯芩1錢,桔梗1錢,梔子1錢,蒲黃1錢,阿膠(炒)1錢,側柏3錢,牡丹皮1錢,茅根3錢,甘草3分,白芍1錢。

功效主治

衄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壽世保元》卷四。

《治痘全書》卷十四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1錢,麥冬5分,杏仁8分,款冬花8分,陳皮8分,甘草5分。

功效主治

肺經熱,痘疹,小便不利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治痘全書》卷十四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(幹者)2兩,決明子2兩,黃芩(去心)2兩,竹葉2兩,川黃連半兩,芍藥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大人、小兒暴赤眼,澀隱腫痛不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大人用10錢匕,水3盞,煎5-7沸,綿濾去滓,乘熱洗眼,冷即止,再暖再洗,日2-3次。只用1日,次日換藥。小兒約量歲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。

《千金》卷九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3斤,大黃4兩,大棗2枚,甘草1兩,芒消2合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有熱,虛羸少氣,心下滿,胃中有宿食,大便不利。

使用方法

上藥合搗,令相得。蒸5升米下,熟,絞取汁,分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九。

《醫學心悟》卷三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3錢,牛膝1錢,丹皮1錢,黑山梔1錢,丹參1錢5分,元參1錢5分,麥冬1錢5分,白芍1錢5分,鬱金7分,廣三七7分,荷葉7分。

功效主治

吐血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加陳墨汁、清童便各半杯,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心悟》卷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汁1升,當歸(切,焙)1兩,甘草(炙)1兩,白石英(碎,綿裹)1兩,人參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白豆小者20粒,白雞1只(男用雌,女用雄,治如食法)。

功效主治

肺癰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地黃汁、雞外,銼如麻豆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5升,先煮雞,取7升汁,去雞納地黃汁、諸藥等,煮取3升,去滓,每服1盞,日3夜2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。

《千金》卷六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8兩,黃芩1兩,阿膠2兩,柏葉1把,甘草2兩。

功效主治

因墜墮內損,大小便下血,經久不盡;打撲損傷肺氣,或咳嗽有血,或吐血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7升,煮取3升,去滓納膠,煎取2升半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六。

《千金》卷三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5兩,甘草1兩,黃連1兩,桂心1兩,大棗20枚,淡竹葉2升(一作竹皮),赤石脂2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忽著寒熱下痢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竹葉,取7升,去滓納藥,煮取2升半,分3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三。

《鬼遺》卷三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10兩,竹葉4升,黃芩3兩,黃耆3兩,甘草(炙)3兩,茯苓3兩,麥門冬(去心)3兩,升麻2兩,前胡2兩,知母2兩,芍藥2兩,瓜蔞4兩,大棗20枚(去核),當歸1兩半,人參1兩。

功效主治

發背,髮乳,癰疽,虛熱大渴。

使用方法

先以水1鬥5升,煮竹葉,取1鬥,去葉,納諸藥,煮取3升6合,分為4服,日3夜1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鬼遺》卷三。

《鬼遺》卷三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5兩,人參3兩,甘草3兩,黃耆3兩,芍藥3兩,茯苓3兩,當歸2兩,芎藭2兩,黃芩2兩,通草2兩,大棗20枚,淡竹葉(切)3升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虛熱。

使用方法

先以水2鬥,煮竹葉,取1鬥5升,去滓,納諸藥,再煮取4升8合,1服8合,日3夜2,能頓服為佳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鬼遺》卷三。

《外臺》卷三引《刪繁方》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(切)1升,黃芩3兩,桂心2兩,甘草2兩(炙),竹葉(切)1升(洗),香豉1升(綿別裹),蓴心1升,芒消3兩,尖鼠屎3-7枚,幹葛1兩,麻黃3兩(去節),石膏8兩(碎,綿裹)。

功效主治

天行7日至14日,臟腑陰陽毒氣,天行病欲歇而未歇,或因食飲勞復,心下脹滿入煩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蕪荑、海藻、菘菜、生蔥等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9升,煮取3升,去滓,下芒消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三引《刪繁方》。

《千金》卷三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5兩,生薑3兩,大黃1兩半,芍藥1兩半,茯苓1兩半,細辛1兩半,桂心1兩半,當歸1兩半,甘草1兩半,黃芩1兩半,大棗20枚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胎氣損動,氣血不調,或顛撲閃墜,因致胎墮,謂之半產;及產後氣血不和,惡滯不盡,腹中(疒丂)痛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8升,煮取2升半,去滓,分3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三。

《千金》卷四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1斤,細辛3兩。

功效主治

崩中漏下,日去數升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6升,服7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四。

方出《千金》卷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八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地黃汁5合。

功效主治

鼻衄,崩漏,小兒熱病;婦人月水連綿不絕。

注意事項

忌酒、炙肉。

使用方法

煮取4合,空腹服之,且服粳米飲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千金》卷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八。

《千金》卷五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2兩,桂心2兩(一方有芍藥,寒水石半兩,黃芩半兩,當歸半兩,甘草半兩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寒熱進退,啼呼腹痛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3升,煮取1升。期歲以下服2合,以上3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(研,取汁)1升,竹瀝1升,荊瀝1升,羌活(去蘆頭)3兩,防風(去叉)3兩,附子1枚重者(炮,去皮臍,別破之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痺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前3味外,餘3味銼如麻豆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半,地黃汁、竹瀝、荊瀝各少許,同煎數沸,去滓,取1盞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。

《外臺》卷三引《刪繁方》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汁1升,生麥門冬汁1升,赤蜜1升,人參2兩,白朮3兩,桂心1兩,甘草2兩(炙),生地骨皮4兩,升麻3兩,石膏8兩(碎,綿裹),蓴心1升。

功效主治

天行14日外至21日不歇,或寒或熱,來去噏噏,四肢羸瘦,飲食不能,腹中虛滿,熱毒不安。

注意事項

忌蕪荑、生蔥、海藻、菘菜、桃、李、雀肉等物。

使用方法

上切細,以水9升煮諸藥味,取2升,去滓,下地黃汁,更煎2-3沸。分溫5服,晝四夜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三引《刪繁方》。

《直指》卷二十一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2兩(洗淨),阿膠(炒酥)1兩,川芎半兩,北梗半兩,蒲黃半兩,甘草(生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上熱衄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煎熟,入生薑汁2匙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二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八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(切,焙)2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芍藥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芎藭1兩,黃耆(銼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木通(銼)3分,當歸(切,焙)3分。

功效主治

癰內虛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竹葉7片,幹棗2枚(擘破),同煎至8分,去滓,空心溫服,日晚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三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(切碎)5兩,梔子仁20枚,小薊根(切)3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。

功效主治

乳石發熱盛,吐血;衄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入豉2-7粒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空心、日晚各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三。

《雞峰》卷十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半兩,赤芍藥3分,赤茯苓3分,柏葉1兩,阿膠半兩,當歸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鼻衄,面無顏色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煎黃耆湯調下2錢;及搐向鼻內,先含水1口,閉目搐入,然後吐出水即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。

《醫方大成》卷十引湯氏方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、赤芍藥、川芎、當歸、天花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胎黃、胎熱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,水1盞,煎服。乳母服用,並略與兒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大成》卷十引湯氏方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3兩,石膏(碎)半兩,大黃(銼,炒)半兩,芍藥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,羸瘦不足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用水1盞半,大棗2枚(去核),生薑3片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未利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。

方出《婦人良方》卷二十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九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川芎、生乾地黃、枳殼、芍藥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餘血不盡奔衝心,煩悶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酒服方寸匕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婦人良方》卷二十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九。

《外臺》卷三十四引《廣濟方》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汁1升,芍藥2兩,甘草2兩(炙),丹參4兩,蜜1合,生薑汁半合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3日,患腰疼,腹中餘血未盡,並手腳疼,不下食;血暈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3升,煮取1升,去滓,納地黃汁、蜜、薑汁,微火煎1兩沸,1服3合,日2夜3。利1-2行,中間進食,與藥更進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三十四引《廣濟方》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、麥冬、升麻、犀角、秦艽、葛根、知母、生甘草、連翹、花粉、白芍。

功效主治

牙宣(齒衄)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淡竹葉1兩,草決明1兩,黃芩1兩,生乾地黃2兩,赤芍藥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大人、小兒眼暴赤才發,或經1-2日,赤痛澀隱不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5錢,水3盞,煎5-7沸,絹濾去滓,乘熱洗眼,冷即止,日用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。

《松峰說疫》卷二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2-3錢,乾漆1錢(炒煙盡),生藕汁1小盅(如無以大薊12錢代之),藍葉錢半,大黃12錢(生、熟酌用),桃仁1錢(去皮,研),歸尾2錢(酒洗),紅花6分(酒洗)。

功效主治

蓄血。

使用方法

水與藕汁同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松峰說疫》卷二。

《千金翼》卷二十二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8兩,竹葉3升,小麥2升,栝樓4兩,大黃5兩,人參1兩,當歸1兩,黃耆2兩,黃芩2兩,通草2兩,升麻2兩,芍藥2兩,前胡2兩,茯苓2兩,甘草(炙)2兩。

功效主治

大熱體盛發癰,或在於背,或在陰處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2升,煮竹葉、小麥,取1鬥2升,去滓納諸藥,煮取4升。分4服,日3夜1。不愈,常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翼》卷二十二。

《千金翼》卷六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2兩,人參2兩,知母2兩,桂心2兩,厚朴(炙)2兩,甘草(炙)2兩,赤小豆3升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虛損少氣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2鬥5升,煮地黃取1鬥,去滓納藥,煎取3升,分為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翼》卷六。

方出《千金》卷十九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三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汁2升,麥門冬汁1升,赤蜜1升,竹瀝1合,石膏8兩,人參3兩,芎藭3兩,桂心3兩,甘草3兩,黃芩3兩,麻黃3兩,當歸4兩。

功效主治

精極,五臟六腑俱損傷;虛熱,遍身煩痛,骨中痠痛,煩悶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7升,先煮8味,取2升,去滓,下地黃等汁,煮取4升,分4服,日3夜1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千金》卷十九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三。

《千金》卷十二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1斤,大棗50枚,阿膠3兩,甘草各3兩。

功效主治

憂恚嘔血,煩滿少氣,胸中痛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4升,分4服,日3夜1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: 生地黃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半兩,甘草(炙)1分,地榆3分。

功效主治

熱痢便血,崩淋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,分溫2服,空心,日晚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