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殭蠶半兩(去絲,銼,略炒),甘草(生)1錢。
產前產後急喉閉。
上各為末,和勻。
每服1錢匕,以生薑汁調藥令稠,灌下,便急以溫茶清衝下。
《洪氏集驗方》卷五。
豬牙皂角(略炮)、南星(生)、半夏(生)、川烏(炮)、草馬(炮)、天麻(炮)、羌活、荊芥穗、防風(去蘆)、殭蠶(炒)、北細辛(去土)、全蠍、北薄荷(少用)。
小兒驚風。
上為細末,入麝香、雄黃末拌勻,厚紙收用。
搐鼻用竹管盛藥,吹入鼻中;開關用生薑汁調擦牙關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三。
豶豬血(臘月內以新瓦罐子盛,掛於屋東山,陰乾取末)1兩,馬牙消1兩(研),硼砂1錢(研),硃砂1錢(水飛),牛黃1錢(研),龍腦1錢(研),麝香1錢(別研)。
痘疹膿瘡,惡候危困,陷下黑色。
上為極細末。
每2歲兒取1錢,新汲水調下。大便下惡物,瘡皰紅色為度。不過再服。
《董氏小兒方論》。
人參半兩,五味子半兩,白朮半兩,麻黃(去根節)3兩,桂1兩(去粗皮),厚朴1兩(去粗皮,薑汁炙),大黃(銼,炒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疫癘病,壯熱煩躁,頭疼體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新汲水調下。後用熱水漱,良久吃生薑溫茶1盞,投以衣被覆之。如陽毒汗出、陰毒瀉下,立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二。
新胡麻1升(炒令黑色,攤冷)。
暑毒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,新汲水調下。或丸如彈子大,新水化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—一七引《肘後方》。
烏蛇蛻1條,蟬蛻2-7個,血餘1個(即胎髮)。
孕婦逆生。
上燒灰。
每服2錢,溫酒調下,並進2服,仰臥霎時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六。
狼牙1兩(炙),檳榔1兩(銼),青橘皮1兩(湯浸去白,焙),鶴蝨1兩,雷丸1兩,當歸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半。
九種心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匕,蜜酒送下,空心、日午服。蟲下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六。
桂心1錢。
橫生逆產。
上為末。
童便、酒調服。
《馮氏錦囊·雜症》卷十七。
人參半兩(去蘆,切片),訶子半兩(溼紙裹,煨熟,去核),白朮半兩(銼,炒黃),陳皮半兩(去白,炒),大麥糱半兩(炒黃),神曲(細銼,炒黃色)半兩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煎6分,去滓溫服。入月加1倍,用水2盞,煎1盞,溫溫空心服之。
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卷五。
雄黃2錢(另研),藜蘆2錢,豬牙皂角2錢(生,去皮尖),白礬(生用,另研)2錢。
咽喉閉塞,氣息難通。
上除研藥外,為細末,入研藥同研勻細。
每用1字,搐兩鼻內。出黃水為效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九。
桂(去粗皮,不見火,搗為末)半兩,水銀1分。
妊娠因天行熱病,蒸損胞胎,致子死腹中不出。
上為末,分3服。
每服用溫酒7分調下,連進。須臾未下,即服粉霜散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九。
白礬、半夏(湯洗去滑,焙)、天南星(生用)各等分。
卒中風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以好酒1盞,藥末2錢匕,加生薑3片,煎7分,通溫灌之。當吐涎,扶令正坐,經一復時,不得令臥,如臥則涎難出。良久再依法煎藥1錢,後常服只半錢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真蒲黃。
小兒斑疹出不快,倒陷昏憒,喘滿欲死者。
於5月上旬丙丁日採,以銀器內,慢火炒令深紫色,細研,每藥1兩,入真麝香1字,研勻。
每服1字至半錢,入薄荷汁5點,溫酒調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六五引《施圓端效方》。
山豆根1兩,北大黃半兩,川升麻半兩,樸消(生)半兩。
時疾頭面腫,咽喉腫塞,氣息難通。
上為末。煉蜜為丸,如皂子大。
每1粒以薄綿包,少痛,便含咽液。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二。
全蠍7個(用薄荷7葉,逐個裹了,以生薑自然汁浸麻黃7條,候稍幹,系葉上,串上,炙令焦黃色),白朮(塗蜜炙黃)1錢,厚朴1片(甘草3寸,水1盞,煮7沸,取厚朴1錢),人參1錢,附子(炮,去皮臍)1錢。
小兒吐痢,成慢驚風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-1錢,煎青水茄湯調下;或煉蜜為丸,如黃米大,飲湯送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九引鄭愈方。
厚朴(去粗皮,用甘草5寸拍破,水2碗,慢火煮令水減半,去甘草不用,只取厚朴幹)1錢,白朮(片切,蜜炙黃色用)1錢,人參1兩,陳皮3分,五味子3分,紫菀3分,乾薑3分,杏仁3分,桂心半兩,甘草半兩。
小兒吐瀉後,壯熱多睡,睏倦,眼目上視,時發驚悸,手足瘈瘲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入生薑3片,大棗1個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三。
菊花蒂1兩,川芎1兩,石膏(煅)1兩,甘草1分。
外傷風冷,內積憂思,氣鬱聚涎,隨氣上厥,伏留陽經,頭疼壯熱,眩暈,或胸膈寒痞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,煎蔥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如覺胸痞,即調此下寬中丸。
《三因》卷十六。
生斑蝥7個(去頭翅足),杭粉1錢。
風犬咬傷。
上為末。
空心溫黃酒調服。1時許,小便行出血片白脂,乃惡物也。如便疼,煎甘草湯飲之自利。如毒未盡,次早再1服,至小便清白,方為毒盡。
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