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胡丸

《聖惠》卷五十: 前胡丸

配方組成

前胡1兩(去蘆頭),川大黃3分(銼碎,微炒),白朮3分,旋覆花半兩,肉豆蔻2分(去殼),人參3分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
功效主治

痰結,心胸積滯,氣不宣散,飲食不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熱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: 前胡丸

配方組成

前胡1兩(去蘆頭),木香3分,枳實3分(麩炒微黃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鱉甲1兩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,訶黎勒1兩(煨,用皮),桂心3分,檳榔3分,半夏3分(湯浸7遍去滑,微炒)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赤茯苓1兩。

功效主治

氣勞。心胸噎塞,不下食,漸加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莧菜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生薑、橘皮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: 前胡丸

配方組成

前胡半兩(去蘆頭),赤芍藥半兩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赤茯苓半兩,鱉甲1兩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郁李仁半兩(湯浸,去皮,微炒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癖氣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3歲兒每服5丸,空心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六: 前胡丸

配方組成

前胡(去苗)1兩,人參1兩,半夏(湯浸去滑7遍,切,焙)1兩,白朮1兩,丁香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咳逆上氣,喘滿氣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-7丸,食後、臨臥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七: 前胡丸

配方組成

前胡(去蘆頭)1兩半,人參1兩半,馬兜鈴1兩半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桔梗(炒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玄參1兩。

功效主治

眼癢難任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米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: 前胡丸

配方組成

前胡(去蘆頭)1兩半,人參1兩半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半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半,白朮1兩半,杏仁(去皮尖雙仁,入麩炒,研)2兩,檳榔(銼)2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。胸膈痞悶,氣逆煩滿,脅肋虛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溫酒送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: 前胡丸

配方組成

前胡(去苗)1兩1分,葶藶(隔紙炒紫色,研如青)3分,巴豆(去皮心,研)3分,大黃(銼,炒)1兩1分,甘遂(炒)半兩,墨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上氣呀嗽,喉中如水雞聲。

炮製方法

上6味,除葶藶、巴豆外,為末,再研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空腹粥飲送下。吐利痰涎為度。若吐利多,即減丸數,3日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: 前胡丸

配方組成

前胡(去蘆頭)半兩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芍藥半兩,枳殼(去瓢,麩炒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大黃1兩(生),大麻仁1兩半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瘧氣急黃並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午食前以米飲及漿水送下,令溏利為度;不利,加至15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五: 前胡丸

配方組成

前胡1兩(去蘆頭),旋覆花半兩,檳榔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牛蒡子1兩(微炒),皂莢3分(去皮,塗酥炙令焦黃,去子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赤茯苓1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臟風壅,胸膈氣滯,痰涎煩悶,神思昏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荊芥、薄荷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: 前胡丸

配方組成

前胡(去蘆頭)2兩,大黃(銼,炒)1兩1分,黃芩(去黑心)1兩1分,木通(銼)1兩1分,麻子仁1兩1分,芍藥1兩1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秘。心煩腹滿,便秘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豌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食前溫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: 前胡丸

配方組成

前胡1兩(去蘆頭),旋覆花半兩,人參3兩(去蘆頭),檳榔1兩,木香半兩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訶黎勒皮1兩,赤茯苓3分,桑根白皮3分(銼),郁李仁1兩(湯浸,去皮尖,微炒),桂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,四肢浮腫,心胸滿悶,不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煎生薑、大棗湯送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: 前胡丸

配方組成

前胡(去蘆頭)3分,白朮3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3分,半夏(湯洗7次,去滑)3分,赤茯苓(去黑皮)3分,人參3分,白礬半兩(枯),丁香1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頭旋。風痰不散,食逆嘔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煎生薑、竹茹湯送下,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。

《外臺》卷八引《廣濟方》: 前胡丸

配方組成

前胡5分,白朮5分,甘草(炙)5分,旋覆花3分,豆蔻仁3分,人參6分,麥門冬(去心)6分,枳實(炙)4分,大黃4分。

功效主治

心頭痰積宿水,嘔逆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桃李、雀肉、海藻、菘菜、熱面、炙肉、魚、蒜、粘食、生冷等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肚以酒送下,漸加至30丸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八引《廣濟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三: 前胡丸

配方組成

前胡3分(去蘆頭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黃芩3分,沙參3分(去蘆頭),犀角屑3分,蔓荊子3分,梔子仁3分,瓜蔞根1兩,車前子3分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川升麻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肝臟壅熱,心胸煩躁,頭目不利,多渴,體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後用溫漿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。

《外臺》卷九引《深師方》: 前胡丸

配方組成

前胡6分,烏頭(炮)2枚,桔梗2分,乾薑2分,桂心8分,蜀椒8分(汗)。

功效主治

新久咳嗽,晝夜不得臥,咽中水雞聲,欲死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櫻桃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肉、冷水、生蔥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丸含化,稍咽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九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: 前胡丸

配方組成

前胡1兩(去蘆頭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桂心1兩,草豆蔻1兩(去殼),高良薑1兩(銼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赤茯苓1兩,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赤芍藥1兩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妙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胸脅支滿,背上時寒,腹脹多噫,醋嚥氣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以生薑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