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木香1兩(不見火),大川烏(火炮,去皮臍)7錢,三柰5錢,巴豆7錢(去皮油,取霜。一方加丁香3錢,川芎5錢,蘿蔔子7錢)。
脾胃飲食所滯,生痰上攻,氣喘不寧,堵塞不通,吐痰不絕,胸膈脹滿,氣滯不散,風痰壅盛,氣促不安。
上為末,酒煮肥棗(去皮核),搗如泥為丸,如黃豆大,或麵糊為丸。
每服1丸,嚼白蘿蔔送下,再吃蘿蔔壓之;氣虛弱喘嗽,服綠豆大1丸。
《便覽》卷二。
沉香5錢,木香3錢,當歸1兩(酒浸),白茯苓1兩,山藥1兩,郁李仁2兩,檳榔2兩,菟絲子1兩(酒制),牛膝2兩(酒浸),枳殼2兩(面炒),獨活1兩,防風1兩,火麻仁2兩,大黃(酒蒸)5錢。
翻胃,大便閉結者。
上為未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5丸,白滾湯送下。
《古今醫鑑》卷五。
京三稜1兩(炮),石三稜1兩,雞爪三稜1兩,檳榔1兩,木香1兩,陳橘皮1兩(去白),半夏1兩(生薑制),人參1兩(去蘆頭),白茯苓1兩(去皮),蘿蔔子(微炒)1兩,白豆蔻仁半兩,縮砂仁半兩,黑牽牛(微炒,頭末)5兩。
停飲遲化,中氣不和。
上為細末,生薑汁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40丸,加至50丸,食後溫生薑湯送下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三。
黑牽牛子2兩(頭末),破故紙2兩,枳殼1兩,陳皮1兩,香附子1兩,木香5錢,蘿蔔子5錢,大腹皮5錢。
諸氣痞滯刺痛。
上為末,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溫水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東醫寶鑑·內景篇》卷一引《丹溪心法》。
木香半兩,檳榔1兩,青皮(去白)1兩,大黃3兩(微炮),黑牽牛末2兩(1兩生,1兩熟)。
諸氣。
上為末,4兩藥,1兩3錢面,用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40丸,溫水送下。
《袖珍》卷二。
陳皮96兩,烏藥96兩,枳實(炒)96兩,檳榔96兩,厚朴(炙)96兩,枳殼(炒)96兩,香附(炙)96兩,黃芩96兩,青皮(醋炒)48兩,黑醜(炒)48兩,大黃48兩,桔梗48兩,木香48兩,三稜(炒)24兩,莪術(炙)24兩,山楂96兩,官桂12兩,甘松12兩,吳茱萸(炙)12兩。
氣滯不舒,胸膈痞悶,腹脅脹滿,大便不利。
上為細末,過羅,用冷開水泛為小丸。
年老氣虛勿服;孕婦忌服。
每服1錢至2錢,溫開水送下。
《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》。
黑牽牛(頭末)12兩,廣木香1兩,補骨脂(炒)4兩,蓽澄茄4兩,檳榔(酸粟米飯裹,溼紙包,火中煨令紙焦,去飯)4兩。
胸膈噎塞,氣不升降,氣滯不行,腹中水聲,嘔吐痰逆,不思飲食。
上為末,水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0丸,茶湯、溫水任下。
《便覽》卷二。
木香3兩,蒼朮3兩,川樸3兩,青皮3兩,草蔻3兩,益智仁3兩,當歸3兩,茯苓2兩,陳皮2兩,半夏2兩,升麻2兩,柴胡2兩,乾薑2兩,吳萸2兩,澤瀉2兩。
陰陽壅滯,氣不宣通,胸痞腹脹,大便不利。
蒸餅為丸。
每服3錢,開水送下。
《飼鶴亭集方》。
全蠍1兩(去毒,微炒),茴香1兩(微炒),肉豆蔻1兩(面裹,煨熟),木香1兩,胡椒1兩,薑黃2錢,青橘皮(去白,焙)2錢,蘿蔔子4兩(炒)。
臟腑停滯,氣結不散,腹脅膨脹,臍腹作疼,流注腰腳,沉重疼痛,胸膈痞滿,不思飲食。
上為細末,生薑自然汁一半,好酒一半,和勻,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後煎紫蘇、橘皮湯送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五。
當歸1兩(去蘆),木香1兩,獨活1兩(去蘆),牛膝1兩(酒浸3日,去蘆),防風1兩(去蘆),大黃5兩(半熟半生),檳榔1兩5錢,麻仁3兩(另研),車前子2兩5錢,郁李仁(湯浸,去皮)2兩5錢,枳殼2兩(煨,去瓤),菟絲子2兩(酒浸3日),幹山藥2兩,山茱萸2兩(去核)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二引《瑞竹堂方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