茵陳4兩,大黃5兩,豉心5合(炒令香),恆山3兩,桃核仁3兩(炒),芒消3兩,杏仁3兩(去皮尖),鱉甲2兩(酒醋塗炙),巴豆1兩(去皮膜,去油,炒,另研)。
時疫溫瘧,山巒瘴氣,黃病痰癖,時氣傷寒,痎疰發癇,赤白痢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初得時3日內,旦服5丸,或利或吐汗,若否,再加1丸,久不覺,即以熱湯飲促之;老小以意酌服。春初1服,1年不病,收瓶以臘封口,置燥處。
《遵生八箋》卷六。
茵陳蒿4兩,柴胡(去苗)4兩,梔子仁4兩,龍膽2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2兩,黃芩(去黑心)3兩,升麻3兩,大黃(銼,炒)3兩。
酒疸,食氣,女勞疸,諸種黃疸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飲送下,日2次。以利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。
茵陳4兩,梔子4兩,天門冬4兩,大黃3兩,桂心3兩,通草2兩,石膏2兩,半夏半升。
氣淋臚脹腹大,身體面目悉黃,及酒疸短氣不得息。
上藥,蒸大黃、通草、天門冬、半夏、梔子,曬令幹,為末,煉蜜為丸,如大豆大。
忌生魚,以豆羹服,不得用酒。
每服3丸,日3次。不知,加至10丸。
《千金》卷十。
茵陳1兩,黃芩1兩半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川大黃1兩半(銼碎,微炒),川升麻1兩半。
黃疸,身面悉黃,小便如濃梔子汁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清粥飲送下,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茵陳半兩,恆山1分,梔子仁1兩,鱉甲1兩(塗醋炙令微黃,去裙襴),川樸消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木香1兩,犀角屑1兩,川升麻半兩,巴豆1分(去皮心,研,紙裹壓去油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,別研如膏)。
熱病發黃病。
上為末,入杏仁、巴豆,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丸,空心煎烏梅湯送下。如人行10裡,或利或汗或吐為效,如未應,即再服3丸。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茵陳2兩,大麻仁5兩(研如膏),豉五合(炒幹),恆山3兩(銼),梔子仁2兩,鱉甲1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川芒消2兩(細研),杏仁3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巴豆1兩(去皮心,熬令黃,紙裹壓去油,研)。
山瘴瘧及時氣。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丸,以粥飲送下。或吐、或利、或汗。如不吐利,不汗,再服之愈。更不吐利,即以熱粥飲投之。老人以意加減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二。
茵陳3兩,梔子3兩,芒消3兩,杏仁3兩,巴豆1兩,恆山2兩,鱉甲2兩,大黃5兩,豉5合。
時行病,急黃,瘴癘疫氣,痎瘧,赤白痢,傷寒,婦人血氣刺痛,小兒驚熱欲發癇。時行病,急黃,瘴癘疫氣,痎瘧。黃病痰癖,時氣傷食,小兒驚熱欲發癇,赤白痢,春初有宿熱。傷寒5-7日以後,胸膈痞悶,喘息嘔逆;婦人血氣刺痛。
上為末,以餳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莧菜,蘆筍,野豬肉,生蔥,生菜。
每服3丸,飲送下。以吐利為佳。不知,加1丸。初覺體氣有異,急服之。
《千金》卷十。
茵陳3兩,大黃5兩,梔子仁2兩,黃芩2兩,鱉甲2兩(炙),常山2兩,芒消2兩,巴豆1兩(去皮心,熬),升麻2兩,鼓3合(熬)。
天行熱病7-8日,成黃,面目身體悉黃,心滿喘,氣粗氣急者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
忌莧菜、生蔥、生菜、野豬肉、蘆筍。
每服3丸,飲送下。以得吐利則愈。
《外臺》卷二引《延年秘錄》
茵陳1兩,甘遂1分,當歸半兩,蜀椒(汗)半兩(去目閉口)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熬)3分,大黃3分,半夏(洗)3分,葶藶(熬)1兩,茯苓1兩,乾薑1兩,枳實(咀,熬黃)5分,白朮(熬黃)5分。
黑疸,身體暗黑,小便澀,體重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丸,空腹以飲送下,日3次。
《千金翼》卷十八。
茵陳1分,梔子仁1分,川大黃1分(銼碎,微炒),秦艽1分(去苗),川樸消10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小兒脾胃熱毒,致肌肉變黃,小便赤少,心中煩懊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丸,以溫水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茵陳1兩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豉1合,梔子仁1兩,鱉甲1兩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,川芒消2兩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時氣熱毒不解,心胸躁悶,變為黃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竹葉湯送下,以利為度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六。
茵陳蒿3分,大黃(銼,炒)1兩,黃連(去須)1兩,黃芩(去黑)1兩。
黃疸,身體面目皆黃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食後、臨臥溫水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。
茵陳蒿半兩,常山半兩,大黃(銼,炒)3分,樸消(研)1分,豉(炒)1合。
黃疸,面自身體皆黃,口乾煩躁,發熱狂悶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後溫竹葉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。
茵陳4兩,黃芩3兩,枳實2兩(炙),大黃3兩。
黃疸,遍身面悉黃,小便如濃梔子汁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熱面、蒜、蕎麥、粘食、陳臭物。
每服20丸,漸加至25丸,空腹以米飲送下,日2次。微利為度。
《外臺》卷四引《廣濟方》。
茵陳4兩,大黃3兩,黃芩3兩,梔子3兩。
一切黃,小便黃色及身黃者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每服20丸,稍加至25丸,飲送下。
《外臺》卷四引《必效方》。
茵陳蒿1兩,大黃(銼)半兩,鱉甲(去裙襴,醋浸炙黃)半兩,常山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令黃)半兩,梔子仁半兩,巴豆(去皮心膜,研出油盡)1分,芒消(研)1分。
初得溫黃瘴氣,憎寒壯熱。
上為末,以豉汁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丸,空心茶送下,得快利,以冷粥止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。
茵陳1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白朮1兩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赤茯苓1兩,甘遂1分(煨微黃),當歸3分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木通1兩(銼),川椒3分(去目及閉口者,炒微黃去汗),川大黃3分(銼碎,微炒),甜葶藶1兩(隔紙炒令紫色)。
黑疸,身體間黑,小便赤澀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食前以溫水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