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丹丸

《千金》卷四: 牡丹丸

配方組成

牡丹3兩,芍藥2兩,玄參2兩,桃仁2兩,當歸2兩,桂心2兩,虻蟲50枚,水蛭50枚,蠐螬20枚,瞿麥1兩,芎1兩,海藻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女子諸病後,月經閉絕不通,及從小來不通,並新產後瘀血不消,服諸湯利血後,餘疢未平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加至20丸,以酒送下。血盛者作散,服方寸匕。腹中當轉如沸,血自化成水去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四。

《雞峰》卷十五: 牡丹丸

配方組成

牡丹皮2兩,白薇2兩,肉豆蔻2兩,當歸2兩,熟地黃2兩,禹餘糧2兩,蓯蓉2兩,木香2兩,吳茱萸1兩,細辛1兩,獨活1兩,茯苓1兩,石膏1兩,芎1兩,黃耆3分,五味子3分,桂3分,椒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海冷敗傷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溫醋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: 牡丹丸

配方組成

牡丹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赤芍藥1兩,木香半兩,桃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虻蟲1分(炒令微黃去翅足),水蛭1分(微炒令黃),蠐螬1分(微炒),瞿麥3分,芎3分,當歸3分(銼,微炒),海藻1-3分(洗去鹹味),桂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月水不通,脅腹滯悶,四肢煩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

《產寶諸方》: 牡丹丸

配方組成

當歸半兩,生地黃半兩,川芎半兩,牡丹皮半兩,紫蘇子1兩,薏苡仁1兩,荊芥穗1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產寶諸方》。
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三引《子母秘錄》: 牡丹丸

配方組成

苦參10分,牡丹5分,貝母3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月水閉,乍在月前,或在月後,腰腹痛,手足煩疼,唇口乾,連年月水不通,血幹著脊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日3次,食前以粥清汁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三引《子母秘錄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: 牡丹丸

配方組成

牡丹皮1兩,烏頭(炮裂,去皮,臍)半兩,赤芍藥1兩,地龍(去土,炒)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赤小豆(炒)半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風走注,上攻頭目昏重,下注腰腳痠疼,及遍身刺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生薑醋湯或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八: 牡丹丸

配方組成

牡丹(去心)1兩,當歸(炙令香,銼)1兩,芍藥1兩,白朮1兩,鬼箭羽1兩,桂(去粗皮)1兩,大黃(銼,炒)3分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墮胎後,血不出,寒熱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溫酒送下,時時1服。漸加至3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: 牡丹丸

配方組成

牡丹皮2兩,芍藥1兩,貝母半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芎1兩,桂(去粗皮)1兩,苦參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郁李仁(湯去皮)2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風勞氣,氣塊攻心,日漸黃瘦,經脈不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1日2次,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: 牡丹丸

配方組成

牡丹皮1兩,桂(去粗皮)1兩,芍藥1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木香1兩,吳茱萸(湯浸,焙,炒)1兩,檳榔1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疝,心痛如錐所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: 牡丹丸

配方組成

牡丹1兩,桂心1兩,川烏頭1兩(炮裂,去皮臍),木香1兩,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檳榔1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疝,心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1日4-5服,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二: 牡丹丸

配方組成

牡丹皮1分,豉(炒)1分,防風(去叉)1分,黃柏(去粗皮,微炙)1分,滑石(別研)1分,桂(去粗皮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陰疝偏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1-2歲兒,每服5丸,早晨、夜臥各1服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二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: 牡丹丸

配方組成

牡丹半兩,桂心半兩,郁李仁半兩(湯浸去皮,微炒),桃仁1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陰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1-2歲兒,每服5丸,以溫水送下,早晨、晚後各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。

《外臺》卷七引《古今錄驗》: 牡丹丸

配方組成

牡丹(去心)2兩,桂心2兩,烏頭(炮)2枚。

功效主治

心痛寒疝,遁屍發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大豆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胡萎、豬肉、冷水、生蔥等。

使用方法

旦起未食服3丸,1日2次。不知,稍增之。藥少急,寧少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七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: 牡丹丸

配方組成

牡丹3分,牛膝1兩(去苗),桂心3分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熟地黃1兩,乾漆3分(搗碎,炒令煙出),木香3分,芎3分,菴(艹閭)子3分,延胡索半兩,當歸3分(銼碎,微炒),虻蟲3分(去翅足,微炒),水蛭3分(炒令黃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冷勞,血海氣虛,經絡不利,四肢疼痛,不欲飲食,漸加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及晚食前,以暖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: 牡丹丸

配方組成

牡丹1兩,生乾地黃1兩,當歸3分(銼,微炒),蒲黃1兩,牛漆3分(去苗),琥珀1兩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赤芍藥3分,川椒1兩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菴(艹閭)子1兩,水蛭半兩(炒令微黃),乾薑3分(炮裂,銼),澤蘭1兩,(庶蟲)蟲3-7枚(微炒),黃芩3分,桑耳3分,芎1兩,虻蟲半兩(炒微黃,去翅足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月水不調,或一月再來,或隔月不來,來又或多或少,淋瀝不斷,或赤或黃或黑,或如清水,腰腹刺痛,四體虛弱,心腹堅痛,舉體沉重,唯欲眠而不欲食,漸加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空心及晚食前,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: 牡丹丸

配方組成

牡丹3分,代赭半兩,赤芍藥半兩,麝香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腹痛夜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蜜湯研下,連夜4-5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
《三因》卷七: 牡丹丸

配方組成

川烏頭(炮令焦黑去皮尖)4兩,牡丹皮4兩,桂心5兩,桃仁(炒,去皮尖)5兩。

功效主治

寒疝,心腹刺痛,休作無時,及治婦人月病,血刺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溫酒送下;婦人醋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四引《指南方》: 牡丹丸

配方組成

牡丹皮半兩,牡蠣半兩,附子(炮)半兩,大黃(蒸)半兩,葶藶(炒)半兩,苦桔梗半兩,茯苓半兩,當歸半兩,制厚朴半兩,吳茱萸半兩,川椒(炒出汗)半兩,人參半兩,芎半兩,柴胡半兩,桂心半兩,乾薑半兩,細辛1兩半,虻蟲50個(去頭足翅,炒)。

功效主治

寒熱邪氣客於胞中,衝任不調,邪氣伏留,滯於血海,經候時行時止,淋瀝不斷,腹中時痛,其脈沉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未知,漸加至20丸,以知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四引《指南方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