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山飲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五: 常山飲

配方組成

常山1兩,鱉甲(去裙襴,醋炙)1兩,知母(焙)3分,白頭翁3分,甘草(炙,銼)3分,柴胡(去苗)3分,青蒿1握,桃枝1握,柳枝1握,桂(去粗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瘧疾,經年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匕,酒1盞半,入蔥白、薤白各3寸,切,浸1宿,煎取8分,去滓,空心溫服,欲發時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: 常山飲

配方組成

常山2兩,乾漆(炒煙出)3分,甘草(炙銼)1兩,豉(生用)1合。

功效主治

山嵐瘴氣,面黃力劣,寒熱往來,心胸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同煎8分,去滓,空心溫服。吐出黃痰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: 常山飲

配方組成

常山(銼)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熟)1兩,草豆蔻(去皮)2枚,肉豆蔻(去殼)2枚,烏梅(和核)7枚,檳榔(銼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山嵐瘴瘧,寒熱往來,或2日或3日一發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候冷,未發前服。如熱吃即吐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: 常山飲

配方組成

常山半兩,秦艽(去苗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,銼)半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,研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瘴瘧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生薑半分,棗2枚(擘破),煎至1盞,去滓,未發前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。

《三因》卷六: 常山飲

配方組成

常山1分,川山甲(醋炙)1分,木通1分,秦艽1分,辰砂半字(別研)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勞瘧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,作1劑。

使用方法

水3盞,烏梅、棗子各7枚,煎半盞,再入酒1盞,煎至8分,去滓,入辰砂溫服。虛人、老人皆可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: 常山飲

配方組成

常山1兩,柴胡(去苗)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,梔子仁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石膏2兩,蜀漆2兩,鱉甲(塗酥炙令黃,去裙襴)2兩。

功效主治

瘧病。手足苦煩,發熱渴燥,通身悉黃,小便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入竹葉2-7片,破50粒,煎至8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。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: 常山飲

配方組成

常山2兩,檳榔2兩,烏梅1兩(和核)。

功效主治

瘧後單熱不退。

炮製方法

前2味各銼片,各用醇酒釀1宿,常山炒幹,檳榔曬乾,仍同烏梅(口父)咀。

注意事項

忌雞、酒、羊、面、生果、毒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煎7分,熱未發先空心涼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四: 常山飲

配方組成

常山1兩,豉1合,葛根(銼)3分,柴胡(去苗)3分,升麻3分,牡蠣(熬)3分,大黃(銼,炒)3分,前胡(去頭蘆)3分,知母(焙)3分,山梔子仁3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3分,半夏(湯洗7遍去滑,炒)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桃仁(去皮尖雙仁,炒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犀角(鎊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瘧疾。先寒後熱,四肢黃瘦,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5錢匕,水1盞半,入蔥、薤白各3寸,切碎,煎取1盞,去滓,分2服,發前及發時熱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: 常山飲

配方組成

常山1兩,甘草(炙)1兩,黃芩(去黑心)2兩,石膏(碎)2兩,烏梅(去核,熬)14枚,當歸(切,焙)2兩,芍藥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寒熱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生薑3片,棗2枚(擘),同煎至8分,去滓,當未發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

《理瀹》: 常山飲

配方組成

常山、草果、陳皮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老年瘧疾。

使用方法

炒,嗅。不必煎食亦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理瀹》。
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三: 常山飲

配方組成

常山(醋炒)1錢,檳榔1錢,青皮(炒)1錢,甘草1錢,當歸1錢,穿山甲(煅)8分(世本作木通),黑豆40粒,生薑7片。

功效主治

瘧發晡時至夜不止,脈實邪盛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、酒各半,煎露1宿,侵晨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三。

《廣嗣紀要》卷十一: 常山飲

配方組成

知母2錢,川常山2錢,炙甘草1錢,烏梅2錢,桃枝7寸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痎瘧初起。

使用方法

酒、水各盅半煎,露1宿,發日五更溫服。如吐勿忌,將吐即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廣嗣紀要》卷十一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: 常山飲

配方組成

常山、檳榔、烏梅、甘草、北柴胡、草果子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瘧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,隔日煎,下露1宿,遇發日早晨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四: 常山飲

配方組成

常山半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7枚,甘草(生用)1分,蒜1顆(8瓣者),糯米(炒)1合,豉(炒)1合,甑帶3寸。

功效主治

諸瘧。寒熱不巳,日漸萎黃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以酒1升2合,浸,月下露1夜,橫刀一口置藥上,俟天明煎取5合,去滓,空心頓服,良久吐出惡痰即愈。如吐不巳,煮漿水粥止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四。

《醫方集解》引《局方》: 常山飲

配方組成

常山(燒酒炒)2錢,草果(煨)1錢,檳榔1錢,知母1錢,貝母1錢,烏梅2個,姜3片,棗1枚(1方有良姜、甘草,無檳榔。1方加穿山甲、甘草)。

功效主治

瘧久不巳者。

使用方法

半酒半水煎,露1宿,日未出時,空心溫服;滓用酒浸煎,待瘧將發時,先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集解》引《局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四: 常山飲

配方組成

常山(銼炒)半兩,甘草(銼炒)1分,烏梅7枚(捶碎,去核焙),青蒿(焙)1分。

功效主治

癉瘧。但熱不寒,煩渴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即以小便1盞,水1盞,酒1盞,煎至1盞,去滓,當發日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四。

《博濟》卷四: 常山飲

配方組成

常山、石膏、大黃(煨)、甘草(炮)、鱉甲(醋炙)、柴胡(去蘆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血海虛,乘熱發狂,悶亂時作;及室女體熱,紅脈不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2盞,煎至1盞,放冷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博濟》卷四。

《慎齋遺書》卷八: 常山飲

配方組成

常山、檳榔、知母、貝母。

功效主治

瘴氣發瘧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露1宿,來晨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慎齋遺書》卷八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