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參25g,當歸50g,石菖蒲25g,黨參25g,茯苓25g,五味子50g,麥冬50g,天冬50g,地黃200g,玄參25g,遠志(制)25g,酸棗仁(炒)50g,柏子仁50g,桔梗25g,甘草25g,硃砂10g。
心陰不足,心悸健忘,失眠多夢,大便乾燥。
上藥硃砂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,其餘丹參等15味粉碎成細粉,與上述粉末配研,過篩混勻;每100g粉末加煉蜜20~30g與適量的水,泛丸,乾燥;或加煉蜜50~70g,製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。
口服,水蜜丸1次6g,小蜜丸1次9g,大蜜丸1次1丸,1日2次。
《中國藥典》一部。
硃砂(半衣)3錢,半夏(浸10日,換水10遍,每換水攪1次)3錢,人參3錢,南木香3錢,琥珀1錢,杏仁(炒黃色,卻以湯泡,去皮尖)1錢,麝香1錢,青木香1錢,檳榔1錢,葶藶子(炒黃色)1錢,江子7粒(去皮,去油)。
小兒急慢驚風。
上各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蘿蔔子大,硃砂為衣。
每服1歲5-7丸,3歲14丸;虛者減丸數,壯者加丸數;荊芥湯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五。
熟乾地黃(洗,焙)4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茯神(去木)1兩,當歸(洗,焙)1兩,遠志(去心)1兩,石菖蒲1兩,黑參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天門冬(去心)1兩,桔梗(去蘆頭)1兩,百部1兩,柏子仁1兩,杜仲(薑汁炒)1兩,甘草(炙)1兩,丹參(洗)1兩,酸棗仁(炒)1兩,五味子(去梗)1兩。
心腎虛耗,怔仲不寧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每1兩作10丸,金箔為衣。
每服1丸,食後、臨臥煎燈心、大棗湯化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人參(去蘆)5錢,當歸(酒浸)1兩,五味子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天門冬(去心)1兩,柏子仁1兩,酸棗仁1兩,白茯苓(去皮)5錢,玄參5錢,丹參5錢,桔梗5錢,遠志5錢,生地黃4兩,黃連(酒洗,炒)2兩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硃砂為衣。
每服20-30丸,臨臥用燈草、竹葉煎湯送下。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