鼠粘子1錢,桔梗1錢,當歸1錢,甘草梢1錢,赤芍1錢,連翹1錢,玄參1錢,地骨皮1錢,防風1錢,天花粉1錢,木通1錢,大黃(炒)2錢。
鬢疽初起,熱多寒少,頭眩作痛,口燥咽乾,渴常飲冷,二便秘澀,六脈沉實有力,煩悶疼痛者。
水2鍾,煎至8分,食前服,滓再煎服。
《外科正宗》卷二。
鼠粘子1兩(微炒),甘草2錢半,川升麻2錢半,荊芥2錢半,防風2錢半。
小兒痘瘡收靨者,餘毒未散,身熱,大便堅實,口舌生瘡,咽喉腫痛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1盞,煎至6分,量兒大小加減服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六五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鼠粘子1錢5分,荊芥穗1錢,甘草7分,射干8分,麻黃8分。
痘瘡已潰,餘熱未退,或生瘡毒腫痛,或作寒熱者。
上(口父)咀。水煎,不拘時候服。
《杏苑》卷六。
連翹、黃連(酒炒)、玄參、桔梗、梔子(炒)、生甘草、牛蒡子(炒)、龍膽草(炒)、板蘭根(即靛子)。
耳內生腫如櫻桃,痛極。
上銼。
水煎,食後服,隨飲酒1-2盞。
《古今醫鑑》卷九。
牛蒡子(焙,研)1錢,枳殼1錢,甘草(炙)1錢,柴胡1錢,連翹1錢,黃芩1錢,桔梗1錢,薄荷葉2錢。
少陽為邪,發熱,耳前後腫。
水煎服。
《醫徹》卷一。
射干、桔梗、連翹、甘草、鼠粘子。
痘瘡咽喉痛者。
水煎,入竹瀝和飲。如痛用一聖散吹之。
《片玉痘疹》卷七。
鼠粘子4兩(炒香),甘草1兩(炙),防風半兩,荊芥穗2兩。
小兒疹痘欲出,未能得透面板,熱氣攻咽喉,眼赤心煩者。大人、小兒內蘊邪熱,咽膈不利,痰涎壅嗽,眼赤瞼腫,腮項結核,癰腫毒聚,遍身風疹,癉毒赤瘰,及瘡疹已出未出,不能快透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食後臨臥沸湯點服,逐日3服。老幼皆宜服。
《活人書》卷二十一。
鼠粘子6錢,甘草5分,犀角3錢,白朮3錢,荊芥1錢,防風1錢,枳殼1錢。
小兒痘瘡餘毒未散,食谷太早,補住毒氣者。
水煎,溫服。
方出《準繩·幼科》卷六引朱丹溪方,名見《圖書整合·醫部全錄》卷四九五。
鼠粘子(炒香)1錢,當歸身(酒洗)1錢,炙甘草1錢,柴胡1錢5分,連翹1錢5分,黃耆1錢5分,黃芩1錢5分,地骨皮2錢。
小兒癍疹已出,稠密,身表熱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
《蘭室秘藏》卷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