兔糞4兩,家菊花2兩,白蒺藜1兩,甘草1兩。
痘後翳膜。
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菊花茶送下。
《瘍醫大全》卷三十三。
幹蠍(去土,炒)1兩,胡椒1分,木香1分,青橘皮(湯浸去白,焙)1分。
心腹虛脹。
上為細末,研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-7丸,姜、橘湯或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。
烏頭1兩(去皮臍),地龍1兩(去皮),赤小豆1兩,烏藥1兩。
腎臟風毒下注及五勞七傷,遍身疼痛,兼女人血風勞緩弱。
上藥並生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小豆大。
每服20丸,鹽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二。
白豆蔻、肉豆蔻(面裹,煨去油)、草豆蔻(去皮)、乾薑(炮)、良姜、藿香葉(去土)、丁香枝杖各等分。
霍亂吐逆不止;翻胃及沉積赤白惡痢。
上為末,醋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0丸,煎人參或白朮湯送下;如止瀉,米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。
川黎椒(去合口者並黑子,不須去白,自羅不下,於土銚內熬令得所,鋪紙1張於地上,頓椒出火毒)、幹熟地黃、枸杞子、荊芥穗各等分。
遠年近日,風赤翳膜,攀睛倒睫等眼疾。
上為細末,煉白沙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-20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二。
何首烏1兩,蔓荊子1兩,苦參1兩,荊芥穗1兩。
熱毒風瘡。
上藥生為末,用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-30丸,溫酒送下。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三。
穿山甲(去筋膜,灰炒胖)1兩半,雞骨常山1兩,烏梅1兩(去核,焙),檳榔1兩。
瘧。
上為末,糯米糊為丸,黃丹為衣。
隨人大小,每服25-30丸,臨發日五更面東,溫酒送下。
《幼科發揮》卷三。
紫河車膠12兩,龜甲膠8兩,糜角膠4兩(上3味名三益膏),人參12兩(為細末,人乳拌蒸,或曬、烘乾,拌重至24兩為度。若肺間有火,咳甚痰多者,不宜用參,可以茯苓代之,制亦如上法)。
虛損。
濃麥冬湯入三益膏,隔湯煮烊,搗勻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4-5錢,空心白湯送下。或竟三益膏中加茯苓,乳粉拌勻,麥冬湯化服亦可。
《何氏虛勞心傳》。
黑牽牛末3兩,大黃3兩,皂角(去皮)3兩,朴硝半兩,蘿蔔2斤(煮軟,去皮用汁)。
男子婦人酒食所傷。
上為末,蘿蔔汁打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-50丸,茶送下。
《袖珍》卷三。
珍珠3分,莞豆49粒,男發(煅灰存性)1錢,雄黃6分,冰片1分。
痘疹7日外有疔。
上為末。
以紫草2兩,麻油熬膏,調點。
《玉案》卷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