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參(去蘆)、黃連、乾薑(炮,洗)、黃芩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積熱喉閉,舌腫口瘡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錢,水1盞半,生薑10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九。
龍膽草、細辛、山梔子、大黃、甘草、烏豆。
眼疼,血輪紅赤。
水煎服。
《急救仙方》卷三。
當歸1錢,白芍1錢,生地1錢,麥冬1錢,犀角1錢,山梔1錢,黃連1錢,甘草5分,薄荷5分。
兩目赤腫痛,舌上生瘡,出血,舌硬疼,大眥赤。此心火上炎也。
《嵩崖尊生》卷六。
黃連1錢,山梔1錢,荊芥1錢,黃芩1錢,連翹1錢,木通1錢,薄荷1錢,牛蒡1錢,甘草5分。
重舌、木舌、紫舌,脹滿堅硬。
加燈心,水煎服。另用針在患處刺出血,以冰硼散搽之。
《嵩崖尊生》卷六。
桑白皮(蜜炙)、地骨皮、甘草、淡竹葉、燈心、天花粉、連翹,玄參、川連、川貝各等分。
麻疹,咳嗽煩渴。
水煎服。
《種痘新書》卷十一。
川黃連、半夏、生薑、甘草。
火逆上衝,呃逆不止。
《症因脈治》卷二。
黃連、甘草、燈心。
外感脅痛,少陰司政。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。
川黃連、甘草。
心火乘金,內傷胸痛,左寸洪數。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。
石膏1兩,芍藥半兩,葛根(銼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大黃3分,黃連(去須)3分。
陽毒傷寒,頭痛壯熱,狂言妄語,似見鬼神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5錢匕,以1盞半,生薑1棗大(拍碎)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1日2次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七。
大黃4兩,黃連2兩,山梔2兩,漏蘆2兩,澤蘭2兩,連翹2兩,黃芩2兩,蘇木2兩,犀角1兩。
瘡毒癰腫,發躁煩渴,脈實洪數者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-5錢,水煎服。
《玉機微義》卷十五。
黃連、半夏、甘草。
肺熱身腫,心火刑金。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
大黃1兩半,甘草(炙)1兩半,當歸1兩半,芍藥1兩半,麻黃1兩半,荊芥1兩半,白朮2錢半。
暴得痿病,腰胯兩足皆不任用,躄而不行,脈滑有力,經湧吐瀉下後,繼服本方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生薑,薄荷各少許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通草、山梔、黃連、生地、甘草、滑石、荊芥、防風、當歸、芍藥、大黃、紫草。
夏月眼紅,胬肉扳睛,熱淚不止,刺痛難開,久不治,翳生瞳仁,身熱,口舌生瘡。
《異授眼科》。
黃連1兩(去須)。
小兒心氣實,則氣上下行澀,合臥則氣不得通,故喜仰臥,則氣上下通。心熱顛狂譫語,二府澀黃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5分,臨臥取溫水化下。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卷下。
半夏半兩(湯洗7遍,去滑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木通1兩(銼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黃芩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炙)。
傷寒6六日,毒氣攻心,心胸妨悶,煩熱不解,面赤大渴,壯熱,身體疼痛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九。
人參1兩,甘草1兩,黃芩1兩,橘皮1兩,栝樓根1兩,黃連2兩,半夏3兩,乾薑1兩半。
卒大下痢熱,唇乾口燥,嘔逆引飲。
上(口父)咀,以水6升,煮取2升,分3服。
《千金》卷十五。
大黃2兩,黃連1兩,黃芩1兩。
邪火內熾,迫血妄行,吐血、衄血;或溼熱內蘊而成黃疸,胸痞煩熱;或積熱上衝而致目赤腫痛,口舌生瘡;或外科瘡瘍,見有心胸煩熱,大便於結者。
上以水3升,煮取1升,頓服之。
《金匱》卷中。
宣黃連、犀角各等分。
心經實熱,口舌生瘡,煩躁發渴。
水煎服。
《保嬰撮要》卷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