熟乾地黃2兩(洗),黃連1兩半(去須,瓦上炒),枳殼1兩(去瓤,麩炒黃)。
髒毒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熟地黃4兩,山藥1兩5錢,山茱萸1兩5錢,牡丹皮1兩5錢,茯苓1兩5錢,澤瀉1兩,香附(童便制)1兩。
脾胃虛弱,食少,月經過期者。
為丸服。
《葉氏女科》卷一。
地骨皮12錢,石斛12錢,杏仁12錢,防風12錢,枳實12錢,地黃1斤,牛膝12錢。
諸般內障。
上藥麵糊為丸。
每服1錢,白湯送下,1日2次。
《眼科錦囊》卷四。
熟地8兩,當歸4兩,山藥4兩,棗皮4兩,枸杞4兩,巴戟4兩,麥冬4兩,菊花4兩,五味2兩。
瞳人散大。
煉蜜為丸服。
口服。
《醫學整合》卷二。
熟乾地黃不拘多少(切,焙)。
婦人血衰不足,經候艱澀,致子宮不榮,妊娠多病,胎不長成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服1丸,空心煎當歸酒嚼下;溫酒亦得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五。
黃芩、生地黃、決明子各等分。
風熱眼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用苦竹葉煎湯,加沙糖少許,同送下50-70丸,食後、臨睡時服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六十九百引《王氏集驗方》。
生地黃1斤(杵汁,以和生薑滓,曬乾為末),老生薑1斤(杵汁,以和地黃滓,曬乾為末),玄胡索4兩,當歸4兩,川芎4兩,白芍藥4兩,人參1兩半,桃仁1兩半,木香1兩,沒藥1兩,香附子半斤。
婦人經水不調,氣痞血塊,肚腹作疼。
上為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-70丸,空心生薑湯送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一七引《新效方》。
牛膝2斤(搗碎,用生地黃汁5升浸1宿,曬乾,又浸,再曬乾,炒,以地黃汁盡為度),附子5兩(炮裂,去皮),乾薑3兩(炮製,銼)。
腰腳疼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五六引《十便良方》。
人參2錢,懷熟地黃4錢,鹿茸(酒炙)3錢,懷山藥3錢,茯苓3錢,丹皮3錢,山茱萸肉3錢。
小兒腎元不充,顱解不合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芡實大。
每用1丸,人參湯化下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五。
玄參5分,熟地7分,當歸7分,黃連1錢,大黃(煨熟)1錢,犀角1錢,木賊1錢,白蒺藜1錢,沙苑蒺藜1錢,蟬蛻1錢,谷精草1錢,羌活1錢,防風1錢,甘草1錢5分,生地1錢5分,木通1錢5分。
痘後目疾生翳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服。
口服。
《痘學真傳》卷七引海藏方。
熟地黃(9蒸)10兩,菟絲子(淘洗,酒浸,蒸)5兩,鹿角霜5兩,茯苓3兩,柏子仁3兩,附子1兩。
白濁。
上為末,鹿角膠煮酒為丸。
每服100丸,鹽酒任下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。
天門冬3兩,麥門冬3兩,玄參3兩,甘草1兩,薄荷葉1兩。
小兒瘡疹,口瘡,咽喉腫痛,牙疳臭爛。
上為細末,熬生地黃汁為丸,如櫻桃大。
每服1丸,溫蜜水化下。
《田氏保嬰集》。
地黃汁1斤,砒霜(研)半斤,蠟少許。
一切瘧疾。
先將地黃汁於瓷器中暖,候沸,加砒霜,不住手攪,煎令稠,再加蠟相和,為丸如綠豆大。
忌熱物。
每發時服1丸,井花水送下。未愈,發前更服1丸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七。
生地黃1斤,生薑2兩,蜜3兩(以上2味同搗取汁,和蜜,銀器內煎成膏),柴胡(去苗)半兩,前胡(去蘆頭)半兩,山梔子仁半兩,百合半兩,天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百部半兩,桔梗(炒)半兩,木通(銼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惡實(炒)半兩,紫蘇子半兩,人參1分,桂(去粗皮)1分,木香1分,芎窮1分,當歸(切,焙)1分,射干1分。
肺熱,上熱下冷,背髆疼痛,痰涕多。
上17味為末,與前膏拌勻,塗酥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臨臥生薑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九。
熟乾地黃(焙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黃耆(鈔)1兩,桑寄生1兩,蔓荊實半兩。
腰痛,筋脈拘急,強直不伸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、日午、臨臥各1次,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五。
生乾地黃(焙)1兩,菟絲子(酒浸1宿,曬,別搗)1兩,白芷1兩,牡荊實(去萼)1兩,冬葵子(炒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芎窮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敗醬1兩,蒲黃1兩。
小便出血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煎粟米飲送下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六。
生乾地黃(切,焙)1兩半,黃耆(銼)1兩半,防風(去叉)1兩,遠志(去心)1兩,栝樓子1兩,茯神(去木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鹿茸(酥炙,去毛)1兩,人參1兩1分,石韋(去毛)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赤芍藥3分,甘草(炙)3分,蒲黃3分,戎鹽(研)3分,車前子2兩,滑石2兩。
腎虛勞,膀胱結淋澀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前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八。
生地黃汁1升,生薑汁5合,巨勝子1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,旋覆花1兩,幹椹子1兩。
上除2味汁外,共為末。先將前2汁用銀器煎熟,看稀稠,將藥末和丸,如彈子大。
每夜飲酒半酣後,含化1丸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一。
熟乾地黃2兩,蜀椒(去目並閉口者,炒出汗)1兩。
眼病。一切內外障,翳膜遮蔽,時作疼痛赤澀。
上為末.煉蜜為丸.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後、臨臥新米泔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一。
熟乾地黃(焙)3分,黃耆(銼,焙)2兩,山茱萸2兩,桑根白皮2兩,黃連(去須)1兩,羚羊角(屑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代赭1兩,芎窮1兩半,天雄(炮裂,去皮臍)1兩半。
腎虛耳鳴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四。
生地黃(切,焙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獨活(去蘆頭)半兩,枸杞子半兩,山芋半兩。
腎臟虛,食冷熱物齒皆痛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至15丸,空心煎棗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○。
生地黃5斤(粗者,取汁),山芋4兩,人參4兩,枸杞根3兩(粗大者),白茯苓(去黑皮)4兩。
齒動搖。
上先煎生地黃汁,餘藥為末,用好酒1鬥,別煎至3升,去滓,入地黃汁同再煎,加白蜜1斤,酥少許,煎候可丸,即丸如小豆大。
每服20丸,酒送下,日3次,漸加至5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。
熟地5錢,蒺藜5錢,川芎3錢,人參3錢,當歸1兩。
拳毛倒睫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茶送下。
《良朋彙集》卷五。
熟乾地黃(焙)1兩,柏子仁(別研)1兩,青橘皮(去白,炒)1兩,訶黎勒皮(炮)1兩,杜仲(去粗皮,銼,炒)1兩,木香(炮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菖蒲1兩,赤石脂1兩,五加皮(銼)1兩,菟絲子(酒浸,別搗)1兩,秦艽(去苗士)1兩,海浮石1兩,艾葉(燒灰存性)1兩,當歸(切,炒)1兩,牛角(角思)灰1兩。
室女稟氣怯弱,血海虛損,月水不斷。
上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米飲或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熟地2兩,當歸1兩,赤芍1兩,石斛1兩,藁本1兩,夏枯草1兩,楮實子1兩,青葙子1兩,蔓荊子1兩,草決明1兩,龍膽草1兩,白芍1兩,黃芩1兩,遠志(去心)5錢,黃耆5錢。
黑風內障。初發時,頭旋腦痛,眼澀生花,往來昏黑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次30丸,食後服,日3次。
《眼科全書》卷三。
山藥3錢,山茱萸(酒浸,去核取肉)3錢,熟地黃3錢,獨活2錢,川續斷(酒洗)2錢,白茯苓2錢,丹皮2錢,澤瀉2錢。
小兒癇癱在左者。此為肝血虛,筋無所養,故筋急拘攣強直。
煉蜜為丸。
空心溫酒送下。
《育嬰秘訣》捲上。
熟乾地黃(焙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防風(去蘆)5錢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5錢,芎窮5錢,桃仁(湯浸,去皮尖,炒,別研)5錢,牛膝(酒浸,切,焙)5錢,石斛(去根)5錢,乾薑(炮裂)5錢。
虛勞羸瘦,不思飲食,臟腑虛冷。
上除桃仁外,共為末,與桃仁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、日午、夜臥溫酒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三二。
熟地黃2兩(酒蒸2次,焙),生地黃2兩,川當歸1兩半(去蘆),川牛膝1兩,金釵石斛1兩(切,酒浸,焙),菟絲子1兩(酒浸,炒,別研),車前子1兩,防風1兩,枳殼(略洗,去瓤,麩炒)1兩,杏仁(麩炒,先用湯泡過,去皮尖,別研)1兩。
內外障及眼見飛花。
上為末.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鹽湯送下,1日1次。先服此方半月,次服羌活丸5日.然後用立應散搐鼻。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八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乾地黃5兩,茯苓5兩,玄參5兩,澤瀉4兩,薯蕷4兩,山茱萸4兩,桂心4兩,芍藥4兩,附子3兩。
男子婦人勞損虛羸,傷寒冷食少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加至30丸,酒送下。以知為度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八。
熟乾地黃8錢(洗,焙乾),澤瀉(洗)2錢,牡丹皮(去心)3錢,牛膝3錢,山茱萸3錢,白茯苓(去心)3錢,鹿茸(酥炙)4錢,幹山藥4錢。
小兒稟賦不足,腎虛不生骨髓,頭囟不合,並體瘦骨露,有如鶴膝者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3歲以下每服2-3丸,空心溫水化下。
《醫方大成》卷十引錢氏方。
生乾地黃、杏仁、甘草、貝母、麻黃(去節)各等分。
勞嗽聲不出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噙化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三一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甘菊花半兩,木賊半兩,蒼朮3錢,地黃3錢,枸杞子3錢,荊芥3錢半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後茶送下。
《急救仙方》卷三。
地黃(酒蒸熟)1兩6錢,槐角(炒)1兩,黃柏(炒)1兩,杜仲(炒)1兩,白芷1兩,山藥8錢,山茱萸8錢,獨活8錢,澤瀉6錢,牡丹6錢,茯苓6錢,黃芩1兩半,白附子2錢。
五痔。
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空心米湯送下。
《丹溪心法》卷二。
生乾地黃2兩,地骨皮1兩1分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1分,柴胡(去苗)1兩1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1分,赤芍藥1兩1分,黃連(去須)1兩1分,羚羊角(屑)1兩1分,桃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1兩1分,百合1兩1分,桔梗(炒)1兩1分,郁李仁(湯浸,去皮,炒)1兩,玄參1兩,檳榔(銼)1兩,茯神(去木)1兩。
婦人血風勞氣,頭項筋急疼痛,咽喉幹,臍腹痛,四肢無力,血髒經脈不調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至30丸,煎茯苓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。
生地黃(焙)半兩,黃耆半兩,防風1兩,遠志(制)1兩,茯神(去木)1兩,鹿茸(酥炙去毛)1兩,黃芩1兩,瓜蔞1兩,人參半兩,石葦(去毛)半兩,當歸半兩,赤芍藥4錢。
腎氣虛憊,膀胱淋澀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線,食前米飲調下。
《醫統》卷七十一。
熟乾地黃(焙)半兩,山茱萸半兩,萆薢半兩,當歸(洗,焙)半兩,續斷半兩,芎窮半兩,黃耆(銼細)半兩,五味子半兩,狗脊(去毛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1分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牛膝(去苗,酒浸,焙)半兩,木瓜半兩。
腎氣虧損,不能生肝,肝乏生氣,遂多虛冷,肝腎脈俱弱者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一。
熟乾地黃(酒灑,9蒸9曬,焙乾)1兩,牛膝(洗,銼,焙,酒浸1宿,再焙)3分,石斛(洗,去根)3分,肉蓯蓉(水洗,酒浸,切片,焙)半兩,茵芋(去梗,銼,炒)半兩,防風(去叉股)半兩,川芍(洗)半兩,五味子(揀)半兩,桂心(不見火)半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半兩,薏苡仁(炒)半兩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-40丸,空心、食前酒吞下。
《本事》卷四。
生地黃30斤(搗絞取汁),杏仁3斤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點地黃汁研令如稀膏),胡桃瓤1斤(研如膏),大麻油1斤,丁香3兩,木香3兩,人參(去蘆頭)3兩,牛膝(去苗)3兩,白茯苓3兩,棧香1兩,沉香1兩,安息香2兩(銼如棋子,水煮爛用之),沒石子5兩,訶黎勒皮5兩,柳枝皮3兩(炙令幹),鹽花3兩,烏麻油1斤(點地黃汁研,以淨布捩汁),白松脂8兩(煉成者),龍腦1分,白蜜1升,酥1升。
鬚髮早白,牙齒搖動。
上除地黃汁及脂膏蜜外,共為末,然後都合一處,以諸藥汁調和如稀膏,於3兩口瓷瓶中盛,仍強半不得令滿,坐瓶於爐中磚上.四面以火逼之,候瓶中藥沸,以柳木蓖攪之,時以匙抄,看堪丸乃止,候冷取出,以蠟紙密封頭,勿洩藥氣。
慎蔥、蘿蔔、藕、蒜,常宜吃生薑。
食後含1丸,如小彈子大,有津液即咽之,日可3丸,夜臥時含1丸。只10日覺靈,100日變白為黑。初服藥,處淨室1月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一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一。
生地黃1兩半,杏仁7枚(湯浸,去皮尖,令黑),巴豆2枚(去皮心,炒令紫色),印成鹽1兩顆,頭髮1雞子大(燒灰)。
耳聾。
上熟搗,煉蠟為丸,如棗核大。
以針穿透藥丸,納耳中,每日2-3次換之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三十六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四。
乾地黃、梔子、甘草各等分。
鼻出血不止。
上為末。
每服方寸匕,酒送下,日3次。鼻有風熱者,以蔥涕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5丸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九。
生地黃(研取汁,留滓)2斤,生薑(研取汁,留滓)2斤,蒲黃4兩,當歸4兩。
產後腹痛,眼見黑花,或發狂如見鬼狀,或胎衣不下,失音不語,心胸脹滿,水谷不化,口乾煩渴,寒熱往來,口內生瘡,咽喉腫痛,心中忪悸,夜不得睡,產後中風,角弓反張,面赤,牙關緊急,或崩中如豚肝,臍腹(疒丂)痛,煩躁悸惚,四肢腫滿,及受胎不穩,唇口指甲青黑。
上於銀器內,用慢火取地黃汁炒生薑滓,以生薑汁炒地黃滓,各令幹,四味同幹,為細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服1丸,食前用當歸酒化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三五引《周(辶壬頁)傳授濟急方論》。
地黃2兩,王瓜1兩(新瓦內用炭火燒灰存性,研),黃連半兩。
髒毒下血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米飲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八引《指南方》。
熟乾地黃5兩,蓯蓉(酒浸)3兩,天門冬3兩,石斛3兩,當歸3兩,防風3兩,白茯苓3兩,川芎3兩,遠志2兩,黃耆2兩,甘草(炙)2兩,芍藥2兩,人參1兩,細辛1兩,巴戟1兩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荊芥湯送下。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三。
生地黃1鬥(淨洗,細切,以好酒1鬥浸之,經1宿即出。幹即入酒中浸,以酒盡力度,候幹),乾漆2兩(搗碎,炒令煙出),肉蓯蓉2兩(酒浸1宿,颳去皺皮,炙幹),蛇床子2兩,菟絲子2兩(酒浸3日。曬乾,別搗為末),桂心2兩,遠志3兩(去心),人參3兩(去蘆頭),牛膝2兩(去苗),石斛1兩(去根,銼),補骨脂2兩(微炒)。
虛損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鹽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。
生乾地黃5兩,川椒紅2兩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牛膝2兩(去苗),杏仁3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童便浸3宿,麩炒微黃),附子2兩(炮裂,去皮臍),鹿角膠2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菟絲子2兩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為末),肉蓯蓉2兩(酒浸1宿,颳去皺皮,炙幹)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40丸,空心以溫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。
熟地黃(酒灑,9蒸9曬,焙乾稱)2兩半,肉蓯蓉(酒浸,水洗,焙乾)3兩,白茯苓(去皮)3兩,澤瀉3兩,桂枝(不見火)半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半兩,五味子3兩(揀),黃耆(獨莖者,蜜水塗炙)1兩。
腎虛或時腳腫,兼治脾虛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40至50丸,空心酒送下,食前再服。
《本事》卷二。
熟乾地黃1兩1分,山茱萸(連核用)1兩,白蕪荑1兩,白芍藥(銼,微炒)1兩,代赭石(醋淬,煅5-6次)1兩,乾薑(炮)3分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3分,白殭蠶(去絲嘴,炒)3分。
婦人月經不調,每行數日不止,兼有白帶,漸漸瘦悴,飲食少味,累年無子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40-50丸,空心酒送下,日3次。
《本事》卷十引龐老方。
熟地黃4兩,牛膝4兩,幹山藥2兩半,覆盆子2兩半,枸杞子2兩半。
眼昏澀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-50丸,早晨空心酒送下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一。
生地黃1兩,人參半兩,白芍藥半兩,當歸半兩,甘草1分。
心熱太過,三焦不順,夜臥不寐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有虛熱者,宜服此藥。
臨臥濃煎淡竹葉湯嚼下1丸。常服養營衛,用人參湯下。
《雞峰》卷十三。
菖蒲4兩,蜜半兩,生地黃汁1中盞。
心經熱。
上研為膏,蒲黃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服1丸,食後新水化下。
《雞峰》卷十一。
生乾地黃(焙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阿膠(炙令燥)1兩,黃耆(銼)1兩,艾葉(炙)3分,生薑1分(切,炒)。
產後血露不斷。
上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溫酒或米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一。
熟乾地黃(新潤者,焙)1兩,澤蘭(嫩者)半兩,肉蓯蓉(酒浸,切,焙)半兩,山芋半兩,石斛(沉水者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令透)半兩,蛇床子(炒)半兩,柏葉半兩,艾(嫩者)半兩,續斷半兩,卷柏(湯浸,洗)半兩,五味子半兩。
婦人血氣衰弱,子髒風冷,妊娠數墮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空心、晚間生薑、艾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七。
生乾地黃(焙)1兩,黃耆(銼)1兩,人參1兩,荊芥(去梗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甘草(炙)1兩,梔子仁1兩,幹薄荷葉1兩。
妊娠諸瘡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加至30丸,溫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八。
生乾地黃3兩,白蒺藜(去刺)3兩,黃耆2兩,菟絲子(酒浸1宿,別杵)2兩,枳殼(去白,麩炒令黃)1兩半,檳榔1兩半,烏蛇(酒浸,去皮骨,用肉,炙黃)2兩。
痔疾生瘡腫痛,下血不止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食前以溫粥飲送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八三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生乾地黃1兩,桂心半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赤芍藥半兩,赤茯苓半兩,王不留行半兩,甘草1分(生用)。
小兒虛熱,瘡癤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7丸,以熟水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