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聖散

《解圍元藪》卷四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牛黃2錢,麝香2錢,膽礬4錢,明礬5錢。

功效主治

大麻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香油調。

注意事項

7日不可吃鹽葷。

使用方法

如上身病重,以2分擦手心,1分擦足心,下身重反是,每度以4次均擦。3-4日則吐出臭黑水。2-7日以雄雞約1斤半重1只,煮熟醬拌食之,其汁煮飯吃,3-7日用防風、荊芥、蒼朮、石斛、蛇床、羌活、白芷煎湯洗浴,4-7日服蠟礬丸半升,病癒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解圍元藪》卷四。

《李氏醫鑑》卷八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白芷2錢,枳殼2錢,冬葵子2錢,木通2錢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李氏醫鑑》卷八。
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引《德生堂方》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荊芥穗3錢,牛蒡子3錢(炒,碾細),紫河車3錢,大黃6錢(半)。

功效主治

咽喉口齒,喉閉,乳蛾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1盞,煎8分,食後臨臥時,先漱後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引《德生堂方》。

《痘學真傳》卷七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紫草、白芍藥、黃耆、木通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痘在7-8期,盛漿未足,火毒未解者。

使用方法

為散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學真傳》卷七。

《仙拈集》卷一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番木鱉(即馬錢子,去殼莢,炒至黑色)1兩,雄黃1錢,硃砂1錢,甘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瘧疾不間新久虛實寒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分,其瘧將發,預先吃飯1碗,將藥水酒調服。被蓋臥即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一。

《仙拈集》卷二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生白礬1兩,萆麻子7粒,烏梅5個,麝香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鼻痔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絲綿裹。

使用方法

塞鼻內。息肉自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二。

《嬰童百問》卷十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紫草、木通、黃耆、甘草、枳殼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痘子己透。面板未透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煎服。得痘焮卻住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嬰童百問》卷十。

《癰疽驗方》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槐花4兩(炒),龜甲(童便炙)4兩,鐵鏽3錢,大黃(如瀉不用),川山甲(炮)1兩,五靈脂(炒,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熱毒,及疔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非積熱陽證,膿未成者,恐不宜用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癰疽驗方》。

《良朋彙集》卷四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宮粉、黃丹、松香、白礬(飛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黃水瘡,小兒肥瘡胎毒,面板溼癢,薄皮瘡,浸淫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瘡溼幹用,幹則油調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良朋彙集》卷四。

《醫統》卷八十五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條芩、白朮、砂仁、阿膠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漏胎下血及胎動屬脾虛而血熱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艾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八十五。

《仙拈集》卷四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蜈蚣1條(去頭足),山甲(炒)5錢,全蠍(炒,去毒)14個,火消3分。

功效主治

鼠瘡未破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黃酒調下,隨嚼核桃肉2枚。服完1料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四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四一引《煙霞聖效方》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御米殼4兩(蜜炒黃色),甘草2兩,陳皮2兩,乾薑1兩(炮裂)。

功效主治

赤白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大盞,煎3-5沸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四一引《煙霞聖效方》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五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天漿子1枚(去殼),硃砂2豆許(研,水飛),全蠍1枚,麝香1小豆大。

功效主治

1歲至5-6歲兒,急驚潮搐。

炮製方法

上同研膏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少許,薄荷溫水化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五。

《綱目拾遺》卷四引《王安採藥方》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山海螺(一名白河車)、紫河車、紅石膏、白石膏。

功效主治

腸癰、便毒、髒毒、乳癰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綱目拾遺》卷四引《王安採藥方》。

《痘疹會通》卷四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珍珠、明雄黃、冰片、豌豆、發灰、紫草茸。

功效主治

黑痘、疔痘。

使用方法

點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會通》卷四。

《風勞臌膈》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白朮、川連、陳皮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嘈雜,心膈痛而嘔。

使用方法

為散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風勞臌膈》。

《傷科彙纂》卷七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草烏、白芷、山奈、當歸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跌打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慎毋多服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量人強弱,或8分,或1錢,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科彙纂》卷七。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燈心半兩,黃連半兩,秦皮半兩,木賊半兩,棗子(和核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嬰孩胎受熱毒,生下兩目不開;或孕母受驚,傳襲子胎,嬰兒新生之後,週歲以上忽兩眼胞紅暈,面色青黯,煩熱夜啼,或面如胭脂,此屬伏熱在內,散發於面,狀如水痘,根腳微紅,時出時隱,延及頸項,繼發丹毒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2錢,水1盞,煎7分,澄清去滓,無時頻洗,兩目自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九十一引《急救仙方》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茴香(炒)、川山甲(炒)、全蠍(炒)、南木香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疝氣,外腎腫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酒調服。1服痛住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九十一引《急救仙方》。

《直指小兒》卷二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全蠍7個,白殭蠶14個,大南星7錢半,真川烏3錢3分(並生用)。

功效主治

慢驚,痰滯虛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將南星為末,水調作餅,裹蠶、蠍、川烏,外用溼紙重包,放火灰中煨令赤色,頓地上1伏時,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煎金銀湯,點好茶清少許調下。若有竄視、搐搦證狀,以少許用管吹入鼻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小兒》卷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七引《瑞竹堂方》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川楝子半兩(炒黃),胡椒半兩,茴香半兩(炒),全蠍(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腸膀胱疝氣,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空心熱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七引《瑞竹堂方》。

《蘭室秘藏》捲上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川鳥1錢(炮製),生白礬1錢,紅娘子3個,斑蝥10個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赤白帶下。

炮製方法

煉蜜為丸,如皂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綿裹坐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蘭室秘藏》捲上。
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五靈脂1兩(炒出煙),桃仁1兩(面炒黃色,去皮尖),草烏(水泡,1日1換,浸7日,去皮尖,切作片,用新瓦焙乾)1兩,青黛1兩(2錢入藥,8錢為末)。

功效主治

心痛肚腹痛,陰證絞腸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或17丸,用艾葉7片(炒出煙),陳酒1鍾,入鍋去艾,溫艾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。

《三因》卷十五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海藻(洗)、石決明(煅)、羌活、瞿麥穗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瘰癧,用花蛇散取轉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米湯調下,日3次,下清水盡為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十五。

《仙拈集》卷二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、白朮、牛膝、木瓜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兩,酒煎數滾,食前熱服。得汗即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檳榔(雞心者,半生半炒)1兩,青橘皮(湯浸去白,焙)1兩,桑根白皮(銼,炒)3分,木香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上攻,心胸痞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熱酒調下;氣實者,3錢匕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○五引《博濟》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半夏(湯洗7次)、桑白皮(酥炙令黃)、荊芥穗、陳橘皮(去瓤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氣壅滯,心胸不利,精神不爽,痰涎並多,頭項緊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大錢,加生薑1小塊子,水1盞,同煎至7分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○五引《博濟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十四引《博濟》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白附子(炮)、白蒺藜(酒炒)、羌活(去蘆頭)、黃耆(銼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肝臟虛冷,腎臟風攻注及一切癬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用羊腰子1對,去筋膜,切開入藥,用線纏,水1盞,入粟米1匙頭,同煮,候米熟食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十四引《博濟》。

《袖珍》卷一引《聖惠》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晉鹽、葛根、槐花子、山梔子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有失聲音及帶血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2盞,加烏梅、甘草少許,煎至1盞,去滓,通口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》卷一引《聖惠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引《施圓端效方》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,甘草4兩,芍藥2兩,黃連3兩。

功效主治

赤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洗目並吃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引《施圓端效方》。

《痘疹心法》卷二十二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綠豆49粒,豌豆(俱燒存性)49粒,珍珠1分,油頭髮(驍存性)1分。

功效主治

痘疔,痘不起發,變異而痛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胭脂汁調,先以銀簪撥開黑瘡,此塗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心法》卷二十二。
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吉林方)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松香、銅綠、章丹、枯礬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火毒瘡,黃水瘡,溼毒瘙癢,面板諸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絹羅篩之2-3次。

注意事項

有毒,不可入口。

使用方法

敷於患處,用消毒藥布包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吉林方)。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六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紫草、黃耆、甘草、木通。

功效主治

痘瘡黑陷,倒靨不起,發不紅活,小便不利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六。

《濟陽綱目》卷九十九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人言1錢,輕粉1錢,巴豆10個(去殼),白礬(枯)1兩,黃丹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體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少許擦患處,如擦時先用冷水洗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陽綱目》卷九十九。

《醫統》卷八十五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黃芩1兩,白朮1兩,白芍藥1兩,砂仁5錢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不能飲食,衝心欲死,遍身疼痛。

使用方法

水1鍾半,煎7分服,不時用1帖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八十五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二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白礬、川甜消、盆消、寒水石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心經蘊蓄,驚熱成癇,潮作熱盛,膈實涎多,大便秘澀,及尋常上焦壅盛,膈熱痰多。

炮製方法

上件入坩鍋子內,揭口,用炭火煅令煙盡,取出候冷,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食後新汲水調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二。

《仙拈集》卷四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雄黃、枯礬、松香(一方作定粉)、五倍子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禿瘡,肥瘡,黃水瘡,旋耳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香油調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四。

《直指》卷二十三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生黃瓜蔞1枚(去皮。幹瓜蔞則用兩枚),粉草末4錢,沒藥末3錢,乳香末1錢。

功效主治

腸癰,癰疽,便毒。

使用方法

好紅酒2大碗,慢火煎至1碗,分作2服,兩日服盡,大便順導惡物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二十三。

《得效》卷十八: 四聖散

配方組成

花蕊石散半兩,黑神散半兩,大聖散半兩,蒲黃散半兩,當歸半兩(煨),牛膝半兩,川芎半兩(米水炒),白芷半兩(醋炒),蘇木半兩,大黃半兩,蓮子肉(酒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重煩悶欲死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童子小便調服;或木通湯亦可。惡血立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十八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