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脾丸

《慈幼新書》卷十: 健脾丸

配方組成

白朮(土炒)4兩,扁豆(炒)4兩,蓮肉(去心)4兩,茯苓4兩,薏苡仁(炒)4兩,麥芽4兩,山藥4兩,五穀蟲2兩,白芍(酒炒)2兩,遠志(去心)2兩,山楂2兩,神曲2兩,陳皮2兩,澤瀉2兩,甘草1兩6錢,砂仁6錢,桔梗1兩2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食積。

炮製方法

荷葉煎水,老米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或2錢,食遠白湯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慈幼新書》卷十。

《幼科金針》卷下: 健脾丸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(土炒),茯苓1兩,人參3錢,木香3錢,神曲5錢,山藥5錢,米仁5錢,楂肉1兩,廣皮5錢,扁豆5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脾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黃米湯沖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金針》卷下。

《醫方集解》: 健脾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(土炒)2兩,陳皮、麥芽(炒)2兩,山楂(去核)1兩半,枳實3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虛氣弱,飲食不消。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慾不振,胸腹脹滿,大便溏瀉。

炮製方法

神曲糊為丸。

注意事項

忌食生冷、油膩。

使用方法

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集解》。

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七: 健脾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2兩,白朮4兩,茯苓2兩,山藥2兩,扁豆2兩,蒼朮2兩,芍藥2兩,陳皮2兩,甘草5錢,砂仁5錢,木香5錢,黃連1兩,楂肉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脾虛身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沙糖湯調米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七。

《育嬰家秘》卷三: 健脾丸

配方組成

胃苓丸,山藥2錢,蓮肉2錢,木香8分,砂仁8分,白朮1錢半,當歸1錢,麥芽(炒)1錢,神曲(炒)1錢。

炮製方法

棗肉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育嬰家秘》卷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二引《經效濟世方》: 健脾丸

配方組成

厚朴1斤(去皮,切),棗2升(去核,切),生薑1斤(去皮,切)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先入鍋內,猛火炒勻,攪候紫焦傾出,為祖末;每末1斤,入良姜4兩,乾薑4兩(炮裂),神曲4兩,附子2兩(炮,去皮臍),同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二引《經效濟世方》。

《東醫寶鑑·雜病篇》卷四引《必用全書》: 健脾丸

配方組成

白朮5兩,白茯苓3兩,白芍藥3兩,半夏(姜制)3兩,陳皮2兩,神曲2兩,山楂肉2兩,當歸(酒洗)2兩,川芎2兩。

功效主治

噯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煮荷葉湯,作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0丸,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東醫寶鑑·雜病篇》卷四引《必用全書》。

《慈航集》卷下: 健脾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2錢(烘),甜白朮1兩(土炒),雲苓1兩,五穀蟲5錢(炒),雞肫皮5錢(炒黃),陳皮3錢(炒),須黃連2錢(酒炒),炙甘草2錢,炒麥芽5錢,焦山楂5錢,神曲5錢(炒黑),蝦蟆皮3張(炙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脾虛腹大,四肢消瘦,一切傷脾疳證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各為末,煉蜜為丸,如桂圓大;貧人無力用參,以黨參8兩熬膏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或早或晚開水化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慈航集》卷下。

《良朋彙集》卷五: 健脾丸

配方組成

白朮、建蓮肉、山藥、白茯苓、山楂肉、麥芽、白茯苓、神曲各等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白滾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良朋彙集》卷五。

《魯府禁方》卷一: 健脾丸

配方組成

枳實1兩(麩炒),白朮3兩(麩炒),陳皮2兩,神曲1兩(炒),木香5錢,半夏(姜制)1兩,黃連(炒)1兩,黃芩(炒)1兩,厚朴(姜制)1兩,當歸(酒洗)1兩,香附子(去毛)1兩,大麥芽(炒)1兩,白芍(酒炒)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川芎5錢。

功效主治

傷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荷葉煮糯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0-50丸,食後白米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魯府禁方》卷一。

《扶壽精方》: 健脾丸

配方組成

白朮(微炒)5兩,陳皮(洗淨,存白)3兩,半夏(泡7次,薑汁拌炒)3兩,神曲(炒)2兩,山楂(去子,蒸,曬)2兩,歸身(酒洗)2兩,白芍藥(炒)2兩,白茯苓(去皮)2兩,川芎(小者佳)1兩半,黃連(薑汁炒)1兩半,香附(童便浸)1兩,枳實(面炒)1兩,炙甘草1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荷葉包老米飯,慢火上蒸飯為丸,如小赤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80-90丸,食後滾白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扶壽精方》。
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五: 健脾丸

配方組成

白朮(白者)2兩半(炒),木香(另研)7錢半,黃連(酒炒)7錢半,甘草7錢半,白茯苓(去皮)2兩,人參1兩5錢,神曲(炒)1兩,陳皮1兩,砂仁1兩,麥芽(炒,取面)1兩,山楂(取肉)1兩,山藥1兩,肉豆蔻(面裹煨熟,紙包捶去油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不和,飲食勞倦。食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蒸餅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、下午各服1次,陳米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五。

《會約》卷二十: 健脾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(少者,以山藥2兩炒黃代之)1兩,黃耆(蜜炒)1兩,白朮1兩,當歸1兩,茯苓1兩,神曲(炒)5錢,山楂肉5錢,白芍(酒炒)5錢,地骨皮5錢,白扁豆(炒,去皮)1兩,橘紅5錢,陳皮5錢,川黃連(炒)4錢,百合8錢。

功效主治

麻後失調,體瘦氣虛,或成疳疾,或生洩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2錢,少加白糖,開水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會約》卷二十。

《墨寶齋集驗方》捲上: 健脾丸

配方組成

白朮4兩(土炒),山楂肉2兩,麥芽粉1兩,砂仁1兩,白芍2兩(酒炒),黃連7錢(酒炒黃色),陳皮1兩,蓮肉2兩(去心),甘草3錢,枳實1兩(麥麩炒),山藥2兩,木香2錢,薏苡2兩(炒)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老米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口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墨寶齋集驗方》捲上。

《墨寶齋集驗方》捲上: 健脾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曲1兩(炒),白朮2兩(土炒),枳實1兩(麥麩炒),陳皮8錢,神曲7錢(炒),麥芽粉7錢(炒),卜子7錢(炒),砂仁3錢,白茯苓8錢,厚朴7錢(薑汁炒),木香3錢,白扁豆8錢(炒),白芍8錢(酒炒),山藥1兩(炒),甘草5錢,黃連7錢(薑汁炒),人參5錢,香附7錢(醋炒),山楂7錢,藿香7錢,滑石1兩5錢(如不善飛,六一散代之)

功效主治

小兒糞後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如龍眼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-2丸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墨寶齋集驗方》捲上。

《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》: 健脾丸

配方組成

橘皮48兩,山藥48兩,白朮(炒)72兩,黃耆24兩,厚朴(炙)24兩,甘草24兩,蒼朮(炒)24兩,澤瀉24兩,豬苓24兩,扁豆(炒)24兩,桔梗24兩,白芍24兩,芡實(炒)24兩,茯苓24兩,苡米(炒)24兩,蓮子肉24兩。

功效主治

飲食不節,停食傷脾,食物不化,體倦神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過羅,冷汗水為小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溫開水送下,每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》。

《醫學六要·治法匯》卷一: 健脾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4兩,白朮4兩,枳實3兩,山楂1兩5錢,麥芽1兩,陳皮1兩。

功效主治

食後不便轉化,因而食少。

炮製方法

神曲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口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六要·治法匯》卷一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