葶藶散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甜葶藶1兩(隔紙炒令紫色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桑根白皮1兩半(銼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大腹皮1兩(銼),木香半兩,紫蘇莖1兩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郁李仁1兩(湯浸,去皮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風虛氣壅,通身浮腫,腹脅妨悶,上氣促,不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

《宣明論》卷九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苦葶藶3錢,蛤粉3錢,桑白皮半兩,山梔子半兩,人參半兩,荊芥穗半兩,薄荷葉半兩,赤茯苓(去皮)半兩,陳皮半兩,桔梗半兩,杏仁半兩,甘草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氣喘滿,痰嗽,眠臥不安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大盞,入生薑3片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宣明論》卷九。

《女科萬金方》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木通、厚朴、葶藶、木香、官桂、豬苓、澤瀉(一方去厚朴,加滑石)。

功效主治

水腫。

使用方法

上水2鍾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,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女科萬金方》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六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葶藶(炒)半兩,青皮(去瓤,炒黃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分或1分,空心、乳食前用薑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六。

《袖珍小兒》卷七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甜葶藶(隔紙炒)、黑牽牛、檳榔、大黃(煨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水氣腫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用薑湯入蜜少許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小兒》卷七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八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葶藶半兩,半夏(生薑汁浸軟切作片子)半兩,巴豆49粒(去皮,同上2味一處炒,候半夏黃為度)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,痰涎喘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件除去巴豆不用,只用上2味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食後以生薑汁入蜜少許同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八。

方出《經效產寶》捲上,名見《雲歧子保命集》卷下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葶藶子10分,白朮20分,茯苓2兩,桑白皮2兩,郁李仁8分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遍身洪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6升,煮取2升,分2次服。小便利即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經效產寶》捲上,名見《雲歧子保命集》卷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二引《仁存方》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黃葶藶(炒,搗細)1兩,桑白皮1兩,陳皮(去白)1兩。

功效主治

氣喘滿急,腹脹不得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加大棗2枚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二引《仁存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六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葶藶(隔紙炒)、牽牛(炒)、桑白皮(炒)、檳榔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水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蜜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六。

《濟生》卷二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甜葶藶(炒)1兩,桔梗(去蘆)1兩,瓜蔞子1兩,川升麻1兩,薏苡仁1兩,桑白皮1兩,葛根1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過食煎煿,或飲酒過度,致肺壅喘不得臥;及肺癰,咽燥不渴,濁唾腥臭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生》卷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六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葶藶(炒)、防己、甘遂、大戟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水腫氣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3歲1錢,食前以桑白皮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二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葶藶子(隔紙炒)3分,大黃(銼,醋炒)半兩,檳榔(銼)1分,桂(去粗皮)1分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1分,赤茯苓(去黑皮)1分,甘草(炙,銼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結胸,心悶汗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空心時溫熟水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二。

《醫學摘粹》卷一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葶藶3錢,白芥子3錢,甘遂1錢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。痰涎膠塞,迷惑不清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分。宿痰即從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摘粹》卷一。

《直指小兒》卷四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甘葶藶(隔紙炒)、紫牽牛(略炒,取仁)、桑白皮(炒)、雞心檳榔、川大黃(銼,焙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水氣腫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水半盞,加生薑2片,蜜半匙,煎湯調下。或煎大流氣飲研青木香丸灌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小兒》卷四。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四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九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葶藶1兩,杏仁20枚(並熬黃色)。

功效主治

卒大腹水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分10服。小便去立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四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九。

《一見知醫》卷一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葶藶子、白朮、茯苓、桑白皮、杏仁、澤瀉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遍身洪腫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一見知醫》卷一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甜葶藶3分(隔紙炒令紫色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赤茯苓1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,漢防己半兩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上氣喘急,胸中滿悶,身面浮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大盞,入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甜葶藶1兩,赤芍藥3分,白芷1兩,丁香3分,黃耆1兩(銼),羊桃皮1兩(銼),消石3分,半夏1兩(湯洗7遍去滑),白蘞1兩,莽草半兩,木香1兩,木鱉子1兩(去殼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乳癰瘡腫,焮熱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用酸漿水調和令勻,攤於故帛上貼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。

《得效》卷十九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甜葶藶子2兩半(隔紙炒赤色),百合(炒)1兩,白附子1兩,北五味子(炒)1兩,甘草節1兩,羅參1兩,款冬花1兩,百藥煎1兩,大硃砂5錢(另研),紫菀(去木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癰。咳嗽氣急,睡臥不安,心胸脹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燈芯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甜葶藶半兩(隔紙炒令紫色),麻黃1分(去根節),貝母1分(煨微黃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杏仁1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咳嗽喘促,胸背滿悶,坐臥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分4-5次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二: 葶藶散

配方組成

葶藶(紙上炒香)1分,漏蘆(去蘆頭)1分,鶴蝨1分,蝦蟆(炙焦)1分,丹砂(研)1分,滑石1分,蟾酥(如柳葉)2片子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腦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字匕,吹入鼻中,嚏即可治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