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豆1升(炒熟,去皮),香附子末4兩半,乾薑(炮)1兩,生乾地黃1兩。
婦人初受胎時,胎氣不安,多臥少起,不進飲食;或胎漏下血不止,或下黃赤汁,腰腹痛重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服1丸,細嚼,以苧根糯米煎飲送下;或以秦艽、糯米煎飲亦好;胎漏下血,以溫酒嚥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一二引《仙傳濟陰方》。
大黃1分半,黃柏(為末,別研)1分半,宣連1分半,丁香1錢,麝香1錢,金箔5片(以水銀結砂子)。
小兒心熱,客壅傷神,繞口生瘡,釣引,重舌,涎流不斷,食乳搖頭,夜夜啼哭。
上為細末,棗肉為丸,如皂子大。
每服1粒,溫水化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四引《譚氏殊聖》。
(犭屯)心1具,人參1兩,桂心1兩,甘草(炙)1兩,乾地黃1兩,桔梗1兩,石膏(末)1兩,芎1兩,當歸2兩。
金瘡驚悸,心中滿滿,如車所驚怛。
上細切。
忌房色49日。
以水2鬥,煮心,取汁8升,納諸藥煮取1升,1服8合,1日令盡。
《博濟》卷四。
幹蝦蟆1枚(於小罐子內,以瓦子蓋口,勿令透氣,燒灰),蜣螂(微炒,去翅足)半兩,母丁香半兩,麝香(研細)半兩,夜明沙(微炒)半兩,甜葶藶(隔紙炒令紫色)半兩,苦葫蘆子半兩,胡黃連半兩,熊膽(研細)半兩。
小兒五疳。
上為末,以軟粟米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丸,以粥飲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。
巴豆7枚(生用,去皮心),天南星1枚(炮裂),蛜(蟲祁)5枚(生用)。
小兒天釣,臟腑壅滯,壯熱搐搦。
上藥于晴朗初夜,在北極下露之1宿,明旦為末;取豉49粒,口內含不語,脫去皮,爛研為丸,如黍米大。
以溫水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金釵石斛2兩,貝母(去心)2兩,黃芩2兩,明淨石膏(細研如粉)2兩,桂心2兩,烏頭卷2兩,秦椒(去目,炒)2兩,蜀椒(去目,炒)2兩,甘草(炙)2兩,糯米(炒)2兩。
妊娠10個月內諸疾,食慾不振及氣喘疾痛,面目萎黃,身體羸瘦,四肢無力,手腳浮腫,胎髒不安,及氣痛等證。
上為散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忌腥膩、果子、粘食、雜物、冷肉。
或有妊娠諸疾,吃食減少及氣喘疾痛,面目萎黃,身體羸瘦,四肢無力,手腳浮腫,胎髒不安,並以大棗湯研送1丸;氣痛,酒研送1丸,空心服之。
《周(廷頁)濟急方論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