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香散

《婦人良方》卷八: 五香散

配方組成

烏藥、白芷(炒)、枳殼、白朮(炒)、良姜(炒)、甘草、莪術(有孕者減半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食魚傷,洩瀉不止,氣刺奔衝,及婦人產前、產後腹痛,產後敗血衝心,孕婦脾洩瀉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魚傷,洩瀉不止,氣刺奔衝,及婦人產前、產後腹痛,血氣,用溫酒調下;產後敗血衝心,用敗蒲煎湯調下;安胎,以糯米飲調下;孕婦脾洩瀉痢,煎陳米飲調下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婦人良方》卷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: 五香散

配方組成

沉香1兩,麝香半兩(細研),木香3分,藿香3分,乳香1分,黃耆1兩(銼),檳榔3分,當歸3分(銼,微炒),積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白茯苓3分,白蒺藜3分(微炒,去刺),川大黃3分(銼碎,微炒),白芍藥3分,卷柏3分(微炒),芎3分,熟乾地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腸風氣滯,流注下部,致生腫結,牽引臟腑不和,時發疼痛,經久下血,大腸虛乏,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前以粥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。

《外科方外奇方》卷三: 五香散

配方組成

丁香4分,木香4分,乳香4分,沉香4分,麝香5厘,腰黃6分。

功效主治

疔瘡赤黃危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好醋調,須於端午日午時合之。

使用方法

用針挑破瘡頭,將醋一點,用藥少許,按膏藥上貼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方外奇方》卷三。

《外科正宗》卷四: 五香散

配方組成

沉香3錢,檀香3錢,木香3錢,零陵香3錢,麝香3分。

功效主治

狐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5厘,津調搽擦兩腋下,3日1次,或用香末2錢,絹袋盛貯、掛於腋下亦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

《赤水玄珠》卷八: 五香散

配方組成

五倍子(炒焦存性)、香白芷(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血痢,脈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白湯調服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赤水玄珠》卷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: 五香散

配方組成

沉香、丁香、木香、燻陸香、川升麻、連翹、麝香。

功效主治

蜂瘻發於頸項,累累相連,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同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每日空心及晚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: 五香散

配方組成

沉香(銼)1兩,丁香1兩,木香1兩,麝香(研)1兩,燻陸香(研)1兩,鬼箭羽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沒藥(研)1兩,肉豆蔻仁1兩,牛黃(研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鬼臼3分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3分,金牙3分,犀角(鎊)1兩1分,羚羊角(鎊)1兩1分,大黃(煨)1兩1分,人參1兩1分,升麻1兩1分,桔梗1兩1分,桃仁(去皮尖雙仁,麩炒)1兩1分,丹砂(研)1兩1分,安息香(研)1兩1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枚(正者)。

功效主治

五屍鬼邪,走注疼痛及風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湯飲或酒調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○: 五香散

配方組成

沉香(銼)1兩,乳香(研)1兩,丁香1兩,木香1兩,藿香1兩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內攻五臟,煩悶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以4味搗羅為細散,入乳香和勻。

注意事項

不可犯鐵器。

使用方法

先以清酒5升,黃耆5兩(寸截),瓶內封閉,浸1宿,旋取1盞,每服1錢匕,微溫調下,日3夜2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○。

《直指》卷二十二: 五香散

配方組成

木香1分,丁香1分,藿香葉1分,沉香半分,乳香半分,連翹半分,木通半分,續斷半分,桑寄生半分,甘草(微炙)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五發證,令人頭痛惡心,寒熱氣急,拘攣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井水1碗,煎7分,加麝少許,患在上,食後服;患在下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二十二。

《千金》卷六: 五香散

配方組成

畢豆4兩,黃耆2兩,白茯苓2兩,萎蕤2兩,杜若2兩,商陸2兩,大豆黃卷2兩,白芷3兩,當歸3兩,白附子3兩,冬瓜仁3兩,杜蘅3兩,白殭蠶3兩,辛夷仁3兩,香附子3兩,丁子香3兩,蜀水花3兩,旋覆花3兩,防風3兩,木蘭3兩,芎3兩,藁本3兩,皂莢3兩,白膠3兩,杏仁3兩,梅肉3兩,酸漿3兩,水萍3兩,天門冬3兩,白朮3兩,土瓜根3兩,豬胰2具(曬乾)。

功效主治

(黑幹)皰黶(黑曾),黑運赤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。

使用方法

以洗面。14日白,1年與眾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六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五: 五香散

配方組成

烏藥1兩,益智仁半兩,香附子(去毛)1兩半,蒼朮(米泔浸1宿)半兩,青橘皮半兩(去瓤),陳橘皮半兩(去白),甘草3錢(炙)。

功效主治

男子、婦人一切氣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先用前5味同炒香熟,次入陳皮、甘草炒赤色,併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白艾3葉,煎至7分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五。

《雞峰》卷二十二: 五香散

配方組成

木香、丁香、藿香、沉香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瘡腫,欲作癰毒,發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大錢,水1盞,煎2-3沸,稍熱服,先嚼好麝香少許,以前藥送下,胸膈食稍空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二十二。

《千金》卷二十五: 五香散

配方組成

甲香4分,犀角4分,鱉甲4分,燻陸香4分,升麻4分,烏翣4分,丁香4分,青木香4分,沉香4分,黃連4分,甘草4分,壯蠣4分,羚羊角4分,黃芩4分,吳茱萸3分,黃柏6分。

功效主治

江南毒氣惡核,射工暴腫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。

使用方法

中射工毒及諸毒,每服方寸匕,水送下,1日3次。以雞子白和塗腫上,幹易之,並以水和少許洗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二十五。

《外臺》卷三十一引《崔氏方》: 五香散

配方組成

沉香4分,丁香4分,麝香4分,燻陸香4分,鬼箭羽4分,當歸4分,豆蔻仁4分,牛黃3分(燒),鬼臼3分(燒),橘皮3分(燒),金牙3分(燒),犀角屑6分,羚羊角屑6分,大黃6分,升麻2分(研),桔梗2分(研),桃仁(去尖皮,熬)2分(研),光明砂2分(研),安息香2分(研)。

功效主治

疰忤邪氣,或熱或寒,時氣在骨節間,似瘥似劇,兼主百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以湯飲酒隨病服1方寸匕,1日2次,病癒即停;亦可蜜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1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三十一引《崔氏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: 五香散

配方組成

沉香1兩,木香1兩,燻陸香1兩,麝香1分(細研),丁香3分,羚羊角屑3分,連翹1兩,子芩3分,川升麻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赤芍藥3分,玄參3分,當歸3分,犀角屑3分,甘草3分,地骨皮3分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黃耆1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心膈久積熱毒,肝氣滯留,致項生瘰癧結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,入麝香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蘆根5寸,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。

《胎產秘書》卷下: 五香散

配方組成

丁香、木香、沉香、肉桂、麝香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流注,乳疽,陰毒、腫毒、風毒。

使用方法

麝一半為末,再加白芷、蘇葉、薑黃、血竭同和餅。再用大蒜糊薄,鋪初起之處,以上五香餅放好,用艾灸在餅上,其痛者,灸至不痛發癢方止,癢者痛方止,如不痛不癢,灸至皮肉融和為度,多灸為貴,毒自散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胎產秘書》卷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一引《醫學切問》: 五香散

配方組成

香附子1兩,烏藥1兩,陳皮1兩,羌活2錢,莪術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男子、婦人一切氣,心腹滿痛,牽引腰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空心熱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一引《醫學切問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