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仁5兩,五味子3合,甘草4兩(炙),麻黃1斤(去節),款冬花3合,紫菀3兩,乾薑3兩,桂心4兩。
咳上氣,中寒冷,鼻中不利。
上切,以水一斗,煮麻黃減2升,掠去沫,乃納諸藥,煮取4升,絞去滓,又納膠飴半斤,白蜜1斤,合納汁中,攪令相得,湯中煎如飴成。
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蔥。
食前服如半棗大,日3次。不知稍加之。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深師方》。
杏仁(去皮尖雙仁,研)半兩,生薑汁1合,甘草(炙,銼為末)半兩,棗(去皮核,研)30個,蜜5合。
口熱,舌焦乾。
上藥先下薑汁與蜜,煎令烊,後入諸藥,煎赤色如餳,每服如棗核大1丸,含化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。
杏仁(去皮尖)、胡桃肉各等分。
久患肺喘,咳嗽不已,睡臥不得。
研為膏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服1-2丸,食後及臨臥細嚼,用薑湯嚥下。
《濟生》卷二。
杏仁(去皮尖雙仁,研)2-7粒,胡粉(研)1分,鉛丹(研)1分。
口瘡。
上藥用蜜5合調和,用竹筒盛,蒸一炊久,旋含之。吐津不得咽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。
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黃)1兩半,桑根白皮(銼,炒)1兩半,貝母(去心)1兩半,生薑汁1合半,地黃汁2合半,酥半兩,大棗60個(去核),紫菀(去苗)3分,甘草(炙)1兩,桔梗(炒)1兩,五味子(炒)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地骨皮1兩,人參3分。
肺胃壅滯,咽喉中如有物妨悶。
上藥先研杏仁,以水5升濾取汁,將草藥細銼,同煎至2升,以綿濾去滓,續下酥及地黃汁,慢火煎成膏。
食後含1匙頭,細細嚥津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四。
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黃,研)半兩,阿膠(炙燥)半兩,栝樓2兩(銼),人參1兩,貝母(去心,焙)1分,丹砂(研)1分。
肺痿久嗽。
上為末,入瓷器中,同白餳三兩熬成煎。
每服皂子大,食後、夜臥時含化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九。
杏仁4兩(去尖皮,末),豬膏2斤,白蜜2升,生薑汁3升。
諸咳,心中逆氣,氣欲絕。
上藥著銅器中,於微火上先煎薑汁,次納蜜膏,令如餳,置器著地,乃納杏仁末,復令得一沸,煎成。
服如棗大1丸,含之,日3次。不知,稍稍增之。
《外臺》卷九引《深師方》。
杏仁1升,石斛4兩,乾薑4兩,桂心5兩,甘草(炙)5兩,麻黃(去節)5兩,五味子3兩,款冬花3兩,紫菀3兩。
咳逆上氣。
上藥搗八味下篩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取八升,去滓,納藥末,入膠飴半斤,蜜1升,攪令相得。
忌生蔥、海藻、菘菜。
食前服如棗大1枚,日3次。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研)2兩,木通(銼)1兩,貝母(去心)1兩,紫菀(去苗土)1兩,五味子1兩,桑根白皮(切)1兩,百合1兩,生薑汁半兩,沙糖4兩,蜜4兩。
傷寒後忽暴嗽失音,語不出。
上藥除杏仁、薑汁、糖、蜜外,細銼,用水5盞,煎至3盞,去滓,下杏仁膏、薑汁、糖、蜜等相和,微火再煎如稀餳,以淨器盛。
每服半匙,水1盞煎開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二。
杏仁(水浸,去皮,研宅膏)1盞,冬蜜沙糖1盞,薑汁1盞,桑白皮(去赤,炒)1兩半,木通1兩半,貝母(去心)1兩半,北五味子1兩,紫菀茸1兩,石菖蒲半兩,款冬花蕊。
咳嗽暴重,聲音不出。
上藥後六味銼,以水5升煎半,去滓,入杏、姜、糖、蜜,夾和,微火煎,取1升半。
每服3合,兩日夜服之。
《直指》卷八。
杏仁1升(去皮尖兩仁,熬),通草4兩,紫菀3兩,五味子3兩,貝母4兩,桑白皮5兩,蜜1升,沙糖1升,生薑(汁)1升。
忽暴咳,失聲語不出。
上切。
忌蒜、面、炙肉。
以水9升,煮五味,取3升,去滓,納杏仁脂、薑汁、蜜、糖和攪,微火上煎取4升,初服3合,日2次,夜1次,稍稍加之。
《外臺》卷九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2兩,麻黃(不去根節)2兩,大黃(銼,炒)2兩,柴胡(去苗)2兩,甘草(炙,銼)2兩,桂(去粗皮)2兩。
咳嗽,不拘日月遠近。
上為細末,先用水一斗,煎藥末,水盡後,旋再添5升,煎令得所,以生絹濾去滓,再熬成煎,瓷器中盛。
每服1皂子大,臨臥含化,咽津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五。
杏仁1升(去皮尖兩仁者,研,濾取汁),酥3合,白蜜3合。
氣嗽。小兒咳嗽,聲不出。
以水3升,研濾杏仁煎,令味盡,納銅鐺中,煎可減半,納酥蜜煎20沸,納貝母末4分,紫苑末3分,甘草炙末1分,更煎攪和稀糖。
忌蒜、豬肉。
每服1匙,日3次,夜1次。以咳嗽止為度。
《外臺》卷九引《延年秘錄》。
杏仁2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研如膏),紫菀1兩(洗去苗土),五味子1兩,貝母1兩(煨令微黃),細辛1兩,桂心2兩。
風冷失聲,語音不出。
上為細散,以水1大盞,加生薑汁1合,飴糖2兩,蜜2合,下杏仁煎膏,慢火熬成煎。
每服1茶匙,以熱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好杏仁1升(去皮尖兩仁,酥熬),糖1合,蜜5合,酥1合,生薑汁1合,貝母8合(別篩末),蘇子汁1升(以7小合蘇子研,水合,濾取汁)。
氣嗽。燥咳。
上藥先搗杏仁煎如泥,納後六味藥,合煎如稠糖。
忌豬肉。
取如棗大,含咽之,日3次,但嗽發,細細含之。
《外臺》卷九引《延年秘錄》。
杏仁5合(去皮尖,搗研),生薑汁2合,酥1合,蜜3合。
氣嗽。
以水3升,研杏仁煎取汁,納銅鐺中,煎攪可減半,納薑汁煎如稀糖,納酥、蜜煎令如稠糖。
忌豬肉。
每服1匙,日3次,夜1次,稍加至2匙。
《外臺》卷九引《延年秘錄》。
川大黃1錢2分,天冬1錢2分,杏仁1錢2分,百合1錢2分,木通1錢2分,桑皮5分,葶藶子5分,石膏8分。
乳母多用五辛、酒、面無度,或夏月熱乳所致小兒龜胸,胸高臍滿,其狀如龜。
臨臥時服。
《慈幼新書》卷二。
杏仁(去皮尖)1兩。
哮嗽寒熱,嗔多喜少,面色不潤,食少,脈弦緊。
用童便浸,一日一換,夏月一日三換,浸半月,取出洗淨,焙乾,研令極細。
每服1棗大,用薄荷1葉,白蜜少許,水1盞煎,食後服。甚不過2劑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七。
杏仁5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五味子2兩(搗羅為末),白蜜5合,酥2合,生薑汁1合,貝母2兩(煨微黃,為末),紫蘇子3兩(以水5合,研濾取汁)。
氣嗽,心胸不利,喘息短氣。
上藥先研杏仁煎如膏,都與諸藥合煎令稠。
每服1茶匙,含化咽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,研如膏),黃連半兩(去須,搗羅為末),膩粉1錢,白蜜半合,古字錢5文,消梨汁3合。
眼暴赤。眼赤暴痛,眼風淚。
上藥相和,於銅器中,以慢火煎令沸,可減至一半,以綿濾令淨,卻入器中,漸漸火逼如膏,瓷器中盛。
每以銅箸頭,取如半小豆大,點目中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寒食餳1兩,蜜1合,酥1合,生地黃汁1大盞,貝母半兩(煨微黃),天門冬1兩(去心)。
小兒咳嗽,心煩喘粗。
上藥先搗研杏仁煎如膏,次用地黃汁,煎貝母及天門冬至5分,便研絞取汁,入杏仁膏等,同熬如稀餳。
每服半錢,溫水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)1兩(炒),百合(細劈,洗令淨,1分入水2升,同研)半兩,甘草(生)半兩,麻黃(不去節)半兩,射干半兩。
腳氣乘肺,上氣喘促。
上藥除百合外,銼細,入在百合計中,煎取1升,去滓,貯在淨器中。
每日1合,不限早晚。此藥不得久停,惟宜旋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。
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1升(研),紫菀(去苗土)1兩,五味子1兩,貝母(去心)1兩,生薑汁1升,飴糖1升,木通4兩,桑根白皮5兩。
咳嗽失聲,語不出。
上藥先將五味(口父)咀,分作3劑,每劑以水4盞,煎取1盞半,去滓,入研杏仁、薑汁、飴糖各三分之一,更煎成煎。每服1匙,含化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。
杏仁30枚,白蜜6合,紫菀1兩,乾薑1兩,牛脂1升。
咳嗽,膽嘔,胸中冷,不得服熱藥。
上藥治下篩,和以蜜,微火煎令可丸,為丸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丸,日3次。老小甚佳。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引秦承祖方。